冰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冰壺(Curling),又稱擲冰壺、冰上溜石,是以隊為單位在冰上進行的一種投擲性競賽項目, 冬奧會比賽項目,並設有冰壺世錦賽。冰壺周長約為91.44厘米,高(從壺的底部到頂部)11.43厘米,重量(包括壺柄和壺栓)最大為19.96公斤。冰壺運動是集健身娛樂和競技於一體的運動項目,具有很高的健身和觀賞價值。靜中有動,文雅中蘊藏對抗。有人把冰壺稱作「冰上國際象棋」,這一比喻很好地詮釋了冰壺的神秘與高雅。冰壺為圓壺狀,由不含雲母的蘇格蘭天然花崗岩製成,世界上所有的製造優質冰壺用的天然花崗岩均產自蘇格蘭近海的一個小島艾爾莎克雷格島,也只有蘇格蘭人掌握着製作世界頂尖水平冰壺的技術。
冰壺的起源
冰壺被描述為「roarin」遊戲,來源於花崗岩石滑過冰面時發出的類似「roar」的聲音。遊戲的確切來源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冰壺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團隊運動之一。
由16世紀佛蘭盲語藝術家彼得 Bruegel(1530-1569年)創作的繪畫,描繪了類似於正在冷凍的池塘上的冰壺活動。第一次書面的證據出現在拉丁美洲,1540年John McQuhin曾這樣記錄,佩斯利修道院的約翰·斯卡特然和加文·哈密爾頓之間進行了比賽,斯卡特然沿着冰投擲一塊石子三次。冰壺運動已經開始成為人們在寒冷的北歐冬季,在冰上扔石頭的一個愉快的消遣活動,現已演變成一種流行的現代體育,冰壺世界錦標賽吸引了大量球迷和廣大的電視觀眾。
早期的愛好者都是在冰凍的湖面和池塘上玩冰壺,但現在所有的國家和國際冰壺比賽都是在室內的冰場舉行,這樣可以控制冰面溫度。
蘇格蘭冰壺俱樂部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俱樂部,19世紀前後,蘇格蘭人在冬季將冰壺慢慢「出口」至加拿大、美國、瑞典、瑞士、挪威和新西蘭。蘇格蘭Grand Caledonian俱樂部制定了正式的「冰壺規則」,該俱樂部於1838年在愛丁堡成立,並成為冰壺項目的主要管理機構。四年後,曼斯菲爾德在維多利亞女王訪問期間,在伯斯附近康宮的舞廳地板上做了一個冰壺遊戲的演示。女王非常喜歡這個遊戲,1843年她同意將俱樂部的名字改為皇家蘇格蘭冰壺俱樂部。
歐洲和美國北部地區從19世紀開始舉辦國際冰壺比賽和活動,1924年法國夏蒙尼冬奧會設立了男子項目作為表演項目,當時英國隊擊敗瑞典隊和法國隊獲得冠軍。在1998年時正式成為冬奧會項目至今,發展了不同類型的冰壺比賽。
規則
比賽分兩隊進行,兩隊各有四名球員,輪流丟擲石球(rock),以賽前雙方擲點離圓心近者先擲。每局(end)在每隊交替擲球,每人分別丟擲兩球,八人共十六球之後結束。計分方式為:擁有位於圓壘(house)中、位置最接近圓壘中心之石球之隊伍得分。
該隊每顆位於圓壘中、位置較另隊所有石球都更接近圓心之石球皆可獲計一分。 主將(skip)應領導球賽。當隊員擲球時,主將應持冰刷(broom),作為擲球之目標物。主將並應指示石球之旋轉(turn)方向及應滑行之距離,並使隊員了解擲球之目的,以使刷冰員(sweeper)決定應如何刷冰,因為刷冰可使石球增加滑行距離、同時減少行進之曲度(curve)。
傳統上,在第一局中,不擁有最後一球擲球權的一隊,可選擇該隊的球色。
開局雙方各出一人投一壺,誰的壺距離目標最近誰有權選擇先後手,當然沒有讓你選擇先手,因為正常來講,後手價值2分 比賽開局後每局得分的一方下一局變為先手,如果雙方都沒有得分,下一局的先後手與前一局相同。所以,如果第9局是後手,而這一局沒人得分,那麼後手的在第10局還是後手。如果有隊得分了,那麼沒得分的一方在第十局就是後手。所以,有的時候,第九局是後手的隊伍,如果第九局得不了高分(2分以上)就會選擇把所有的壺都打出去,這樣雙方都不得分,第十局他就依然保有後手的優勢了。 一場為10局,比賽時間約2小時30分。以雙方隊員擲出的石離大本營中心的個數多少來計算得分並決定勝負。 若屬於不同隊之兩顆石球無法判定何者較接近圓心時,除非另有石球更接近圓心,該局將被視為不計分。 隊員要聽從主力隊員的指示,按照一壘隊員、二壘隊員、三壘隊員、主力隊員的排列順序與對方一對一的對抗比賽。兩個隊的隊員在冰上投球兩次,每次投一個冰壺石。主力隊員做出迎戰對策的指示。
- 掃冰隊員使用刷子快速在冰上刷動,以改變冰壺石的滑行方向和速度。
- 投擲出的冰壺石一邊旋轉一邊以適當的曲線向前滑行,冰壺石轉一圈半到兩圈半最為理想。
- 把對方隊的冰壺石掃出圈外也是技巧之一。
- 如果冰壺石超過後衛線會失去比賽資格。
- 投石時,一定要在前衛線前把握着冰壺石的手鬆開。投出的石不過對方的前衛線時失去比賽資格。
- 四個隊員溶為一體,需要密切配合。
球員的位置的規定
- 非擲球隊:主將及副將(third)可站立於標的端之底線後方,主將也可立於擲球隊之主將之後。下一順位之擲球員可站在後板(backboard)附近,而其他球員則可站在冰道底端之後或兩欄線之間。
- 擲球隊:持冰刷之主將(或副將)可立於標的端圓心線後方之任何位置。[1]
室內冰壺場地
冰上溜石所用場地是一個長44.5米、寬4.32米的冰道。冰道的一端畫有一個半徑為1.83米的圓圈作為球員的發球區,被稱作本壘。冰道的另一端也畫有一圓圈,被稱為營壘。營壘是由4個半徑分別為0.15米、0.61米、1.22米和1.83米的同心圓組成。外面兩圓之間塗為紅色。在場地兩端各裝有一個斜面橡膠起蹬器。在冰壺場地前後兩端各有一條藍色的實線稱為「前衛線」和「後衛線」。冰壺擲出後,如果未進前衛線或越過後衛線都視作無效,將被清出場外。
邊線(side line):任何接觸到邊線的石球都被視為出局,應立即從場地中移開。
圓壘(house):冰道(sheet)兩端各一,由數個同心圓所構成。
起滑架(hack):位於場地邊緣與圓壘之間,球員在擲球時可藉此將腿後蹬而向前。
圓心線(tee line):擲球時,若石球已通過擲球區的圓心線,則不可再重擲。石球擲出後,己方的刷冰員可在石球通過標的區的圓心線之前進行刷冰;之後,則對方將有主權進行刷冰,以使球離開圓心。
欄線(hog line):擲球時,球員必須在擲球區的欄線之前將球離手。擲球後,若石球未完全通過標的區的欄線便停止,則此球視為出局。但若曾與在局中的球發生碰撞,則該球無須完全通過欄線。[2]
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國於1995年引進冰壺運動,並由日本和加拿大冰壺專家先後舉辦了培訓班,並提供了相關的器材和技術資料。
2000年,中國第一支冰壺隊——哈爾濱市隊成立。
2003年,第一支國字號隊伍誕生,同年,中國加入世界冰壺聯合會,自此,世界冰壺賽場才有了中國運動員的身影。
中國女子冰壺隊成立於2003年,雖然成立時間短,但中國冰壺的姑娘們在短短五六年間就躋身世界強隊行列,中國冰壺人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2006年,中國女隊獲得世錦賽第五名的好成績。
2008年在加拿大弗農舉行的世錦賽上,中國姑娘曾兩度擊敗冰壺「夢之隊」加拿大隊,獲得亞軍,而男隊隨後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舉行的男子世錦賽上奪得第四名,同樣創造歷史最佳戰績。
2009年3月29日,女子冰壺世錦賽在韓國江陵閉幕,中國女子冰壺隊戰勝瑞典對手獲得金牌,收穫了第一個世界A級賽事冠軍。
冰壺注重技巧,對體能沒有過多要求,更沒有直接的身體對抗。也在吸引中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3]
握法
冰壺石不光是用手握的,也不光是握在掌心深處,還需要手指與手掌的密切配合。用力的手指握緊冰壺石控制好持續投石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投石時有大旋轉和小旋轉技巧。
投擲方法
- 運動員蹲下身子並作成將身體坐在腿肚子上的姿勢,伸直骼膊把冰壺石輕鬆地放在自己的前方。垂直肩膀、伸直骼膊、靠攏膝蓋、端正身體。在身體放鬆的情況下,控制好平衡時非常重要的。
- 在將冰壺石向前稍微移動的同時開始投石。在作投石動作之前,要先把軀幹部分抬起。
- 保持好伸直的骼膊與垂直的肩膀,關鍵是在抬起軀幹的時候。其餘只要掌握好冰壺石的握法與自我控制,並以正確的姿勢投出冰壺石便不會失誤。
- 冰壺石是由肩膀用力而投出去的。靠伸直的肩膀前後搖擺來調節投石的距離。重要的是要控制好小橫步,實際就是腳的轉彎度。作投石運動時保持好重心也是非常重要因素之。把身體的重心移到右側稍微彎曲的腳上,用左腳來控制並掌握平衡。
- 把冰壺石提到自己的前方,伸直胳膊然後把腳慢慢地移到冰壺石的後方。因為身體的重心要從後腳移到向前彎曲的前腳上,所以要掌握好平衡。也可以藉助刷子的手來調節平衡。
- 投石運動員把冰壺石充分地提到自己的前方,又腳伸直至後方並將身體向前移動。使肩膀垂直於幫助調節平衡的刷子是非常重要的。投出石的瞬間,前胸落到膝蓋的內側,冰壺石脫手而出,飛向目的地。這時身體完全保持平衡,甚至不用刷子來支撐。
- 投石結束後,身體伸展到最低、最遠的程度,到最後的一個動作完成為止肩膀保持垂直,骼膊也要伸出去。為了不養成壞習慣,投出冰壺石後使身體保持最低的姿勢,直到投石結束為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