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王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王龍屬
圖片來自deviantart

龍王龍屬學名Dracorex)是厚頭龍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北美洲

模式種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學名意思是「霍格華茲王」。正模標本(編號2004.17.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及4節頸椎,即第一節、第三節、第九節及第八節頸椎。

這些化石都是從美國的南達科他州海爾河組發現的,由三個來自美國艾奧瓦州蘇城的業餘古生物學家所發現。這個頭顱骨後來於2004年捐贈與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研究,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等人於2006年命名的。龍王龍標本較少,其分佈範圍和霸王龍三角龍重合。

龍王龍是草食性動物,頭顱骨上具有尖角及腫塊,有長的口鼻部。龍王龍有發展完好的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及厚的扁平頭顱骨,而非厚頭龍科的圓顱頂。此外,牠亦有大量的皮內成骨,形成大量的結節、小角及尖刺等,以不規則的形式排列。除了上述之外,龍王龍很像冥河龍。龍王龍可能是冥河龍腫頭龍的幼年體或者雌性個體。

特徵

在厚頭龍科中,生存於亞洲的物種包含了一些平頭恐龍,如平頭龍飾頭龍巖寺皖南龍。但是在發現龍王龍之前,北美洲的半平頭物種只有劍角龍,而其化石更只有幼體。

除了結節、扁平頭顱骨以外,龍王龍最顯著的特徵是一對大、沒有閉合的上顳孔。上顳孔的長度與寬度都比平頭龍及飾頭龍的上顳孔為大。只有皖南龍的頭顱骨碎片,有比龍王龍更大的上顳孔。原始主龍類也具有這種巨大的上顳孔,而厚頭龍下目多失去這種特徵。

如果大型上顳孔是較原始的形態,那龍王龍的顳部是較其他厚頭龍下目為原始。但是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證實了最古老的厚頭龍類是圓顱頂的,而扁平顱頂的形態是在後期出現的。蘇利文提出圓顱頂才是厚頭龍下目的原始特徵,並且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演化出非圓顱頂或平顱頂的特徵,以及上顳孔的重新出現。另外,劍角龍曾被認為是圓顱頂及扁平顱頂之間的過渡物種,可見在一些物種中出現了特徵的重新出現,包括扁平顱頂及張開的上顳孔等。

龍王龍的標本很有可能是年輕的成年體。但是,根據中間頸椎的骨化程度,牠可能已經接近成熟。牠約有3米長。

分類爭議

龍王龍可能是個顱頂與頭角發展未完全的冥河龍厚頭龍,或者是冥河龍或厚頭龍的未成年或雌性個體。在2007年度的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中,蒙大拿州立大學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新理論,指出龍王龍與冥河龍厚頭龍的幼年個體。

蒙大拿州立大學傑克·霍納(Jack Horner)等人研究了龍王龍唯一標本的顱骨,發現該化石可能是冥河龍的幼年個體。此外,他還指出冥河龍與龍王龍兩者有可能都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在2009年,傑克·霍納與M.B. Goodwin發表正式研究,比較這三個物種的顱頂形狀、尖刺與骨瘤的分佈,認為這些頭顱骨差異可能跟年齡、性別有關[1]

傑克·霍納等人表示,冥河龍、龍王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而厚頭龍的標本則都是成年個體。另外,這三個屬生存於相同時期的相同地區,使這些科學家更推測牠們是同一物種的不同成長階段,而在成長過程中,尖刺、骨瘤停止成長、顱頂增厚,形成厚頭龍的顱頂形狀。

在2010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等人也提出類似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其實是圓顱頂的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平頭龍飾頭龍其實都是其他屬的幼年個體。

命名

龍王龍的模式種名為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其命名是由年幼的印第安那兒童博物館參觀者所啟發,並紀念J·K·羅琳所著《哈利·波特》中的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2]

參考文獻

  1. Sanders, Robert. New analyses of dinosaur growth may wipe out one-third of spec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30 October 2009 [25 March 2010]. 
  2. Dinosphere at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 30 October 2009 [16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