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戰列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速戰列艦是一種在設計上以不減損裝甲防護或火力武裝為前提儘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戰列艦類型。多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的無畏型戰列艦的設計航速均相當低,因此「高速戰列艦」這個詞彙即是用以形容以提高航速為主要目標的戰列艦設計。除參與普通的戰列線作戰外,高速戰列艦更可借重其優越的航行速度執行更多多樣化的任務。
高速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1]在於前者配有足夠的火力與裝甲能在持續性戰鬥中與敵軍戰列艦進行長時間的交火對射,而後者的設計理念則系犧牲裝甲防護以追求卓越的航速,故缺乏與戰列艦長期駁火的能力。在不損及戰鬥效能或裝甲防護的前提下提高航速是高速戰列艦在設計上最主要的挑戰。雖然增加艦體的長寬比是提高航速的最直接方法,但較大的艦身卻也意味着高昂的造價,且可能逾越各項海軍條約對各國海軍艦艇的噸位限制。推進系統的改良與輕量化且高強度裝甲板的問世等新型科技技術均對高速戰列艦的發展有實質的助益。
與「戰列巡洋艦」這個詞彙不同的是,「高速戰列艦」從未為任何國家的海軍採納為正式稱呼;前者則於1911年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正式用語。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四艘同級艦在英國海軍所屬的大艦隊中被統一編入「高速分艦隊」;除此之外,高速艦隊在官方文件上與傳統戰列艦並無任何分別,且當時的海軍艦艇名冊或條約亦未將「高速戰列艦」視為一獨立的艦種。另外,美國海軍的艦種分類系統亦未為高速戰列艦增設新的艦種代碼;在美國海軍的系統中,所有戰列艦的分類代碼均為「BB」,不論其航速的快慢。
起源
自1860年代早期的光榮號鐵甲艦與勇士號鐵甲艦下水起至1911年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問世為止,各國海軍相繼研製出許多足以重新定義速度的戰列艦級別。勇士號鐵甲艦的航速在蒸汽動力推進下為14節(26千米每小時),使其成為當時速度最快且火力最強大的軍艦[2]。由於艦炮與裝甲重量的不斷增加,勇士號的航速紀錄直至1868年才由君主號戰列艦以15節(28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打破。1880年下水的意大利皇家海軍意大利號戰列艦採取了較為激進的設計,其最大速度達到18節(33千米每小時),且配有重型艦炮,但艦身上並無水線裝甲帶;這項速度紀錄直至1895年才由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名望號戰列艦追上,隨後更於1903年由同為英國海軍所屬的快速號戰列艦與勝利號戰列艦以20節(37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打破。在這些晚期的前無畏艦設計中,各國海軍刻意提高艦隻的速度以便於遭遇敵軍攻擊時可更有效地閃避炮火。
自約1900年起,時任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指揮官的約翰·費舍爾男爵便不斷倡議提高皇家海軍戰列艦航速的可能性。在費舍爾的不斷敦促下,皇家海軍戰爭學院1902年1月期資深軍官戰爭課程訓練班的學員於是奉命研究一艘配有輕量化裝甲與中型口徑火炮(口徑介於6英寸(152毫米)至10英寸(254毫米)的艦炮)、且其速度較普通戰列艦快4節(7千米每小時)的艦隻是否比傳統戰列艦擁有更大的戰術優勢。研究結果認為「在雙方皆意欲交戰的情況下,艦上火力比航行速度更為重要」;雖然速度較快的艦隻將有能力選擇並決定交戰距離,但配備口徑較小的火炮將意味着不論在何種距離上其皆不具備任何火力優勢,因而將遭敵軍輕易擊毀。反對高速戰列艦設計者認為在遠距離交戰的情況下,速度較快的一方若為集中火力而實行「T字戰法」,則在過戰術實施過程中速度較慢且處於內圈的一方僅須稍微調整行進方向即可抵消T字戰法的效果,如圖示一所示。美國海軍所屬的海軍事務委員會於1903年至1904年間以兵棋推演的方式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費舍爾爵士對這些研究結果感到不以為然,並繼續敦促海軍提升戰列艦的航速。他的意見最終於1906年無畏號戰列艦下水時獲得了實現;與其前輩勇士號一樣,無畏號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且火力最為強大的戰列艦。
視頻
高速戰列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速戰列艦和戰巡有哪些區別?,知乎
- ↑ 鐵甲伊始—勇士號鐵甲艦,bilibili, 20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