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飢餓遊戲三部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飢餓遊戲三部曲
圖片來自books

《飢餓遊戲》三部曲The Hunger Games trilogy)是美國小說家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所作的青少年冒險科幻反烏托邦小說。共分三集,即首部曲《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二部曲《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與三部曲《自由幻夢》(Mockingjay)。飢餓遊戲三部曲甫出版即獲好評,《飢餓遊戲》與《星火燎原》更連續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之中。整套三部曲被翻譯成中文在內的54種語言,在52個地區出版。改編電影分別在2012年3月23日、2013年11月21日、2014年11月21日及2015年11月20日上映[1]

前傳小說《鳴鳥與游蛇之歌|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於2020年5月19日發售。

地理

施惠國重建於北美大陸,即現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所在位置。行政中心「都城」位在群山環繞的洛磯山脈內,周邊則是提供都城各項產品與資源的12個行政區(原為13個行政區)。每一個行政區都有其負責的產業。第二區負責採集各種礦物,並將這些礦物送至最為富裕的第一區,由第一區加以製作為珠寶,再交給都城。第二區也是整個施惠國的軍武中心(原本是第十三區,第十三區因黑暗時期後被炸毀,才改為第二區); 第三區匯聚許多工廠與技術人才,生產電子高科技產品;第四區位在海濱,供應都城人民最新鮮的海味;第五區則為施惠國的主要製電區;第六區負責製造及維修各類的交通工具;樹木高聳入雲的第七區,負責伐木造紙;生產紡織品的第八區,空氣中常年飄散工廠排放的廢氣;第九區負責食品加工,種植小麥;第十區負責畜牧業,提供都城各項肉食品;面積廣大但人口分散的第十一區位在平原地帶,出產各項農作物;距離都城最遙遠的第十二區位在阿帕拉契山脈,負責採集煤礦,同時也是所有行政區中最貧窮的一個;原本的第十三區為施惠國的軍武中心,幫整個施惠國訓練軍隊,也負責採集石墨和發展核子武器,因此也就有了很深的地底建設,都城在黑暗時期過後,在第十三區投下燃燒彈,以摧毀第十三區的地表,並私下與第十三區簽訂條約,第十三區自此脫離施惠國獨立,但因為地表被炸毀,因此原本就有地底建設的第十三區,改往地底發展,都城也對外宣稱第十三區已被完全摧毀,然而在二部曲尾聲中提到第十三區已自廢墟重建,且因重新發展戰前的核子產業而擁有強大軍事能力,並為各行政區的第二次叛變帶來一線生機。

在「黑暗時期」時,都城是一座建立在盆地地形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他們完美的天然屏障,一旦通往各行政區的鐵路隧道被封鎖,叛軍就得翻山越嶺,而這很容易成為都城空軍的狙擊目標。坐落在洛磯山脈的都城是施惠國的首都,國家元首為總統,並擁有施惠國絕大多數的資源與金錢。除了少數幾個行政區如第一、第二區外,整個施惠國的人民都處於飢餓貧窮之中,他們辛勤的工作所得都被運貨火車送往都城,留下的資源難以糊口。每個行政區的城鎮邊界都以通有高壓電鐵絲網環繞,擅闖森林或荒野是違法行為,而各行政區之間也禁止交流或遷徙。每個行政區都設有一名市長,各區以司法大樓為行政中心,由維安人員負責執法與維護秩序。

歷史

飢餓遊戲三部曲的時間設定在大災難後的北美洲,一個自廢墟建立起的國家「施惠國」(Panem)之中。在那場吞噬大片土地與人口的災難後,施惠國自廢墟中誕生,並建立起13個行政區,以建立在洛磯山脈的「都城」(the Capitol)為中心實施統治。在施惠國建立後不久,負責供應都城各項天然資源與產品的13個行政區發動叛變,進入施惠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然而,叛變迅速被都城以高科技與優勢軍力鎮壓,叛亂中心第十三區更被都城以核武器弭平,以示懲戒。

為了懲罰發動叛亂的各行政區,都城要求所有行政區每年都必須派出一對少年少女「貢品」到競技場參加「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同時透過電視轉播播出「貢品」們的比賽過程,藉以打擊行政區的反抗意識。除了比賽開始前60秒不可踏離原地和吃人外,遊戲沒有任何規則,包括殺人也不受限制,而最後存活的貢品即為勝利者。勝利者可以從此一生衣食無憂。

參考文獻

  1. 《飢餓遊戲》電影官方網站. [201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