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夢澤(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夢澤

圖片來自zhihu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

名稱來源

據《左傳》、《國語》、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記載,先秦時期楚國有一名為「雲夢」的楚王狩獵區。雲夢地域相當廣闊,東部在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至長江江岸一帶,西部在今宜昌宜都一線以東,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縣一帶,北面大致到隨州市鍾祥京山一帶、南面以大江為緣。其中有山林、川澤等各種地理形態,並有一名為「雲夢澤」的湖泊。「雲夢澤」因「雲夢」而得名。[1]

早期雲夢澤

江漢平原地勢低下,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迴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構成典型陸上三角洲景觀。在地殼下降時期形成巨大窪地,加上江水累積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時代雲夢澤的主體位於今荊州市以東、江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而與江南的洞庭湖無關。

先秦時期,由於漢水和長江所帶來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開始改變,雲夢澤演變為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觀。當時雲夢澤兩側有兩大平原。這兩大平原在春秋時代已有村落出現。秦漢時期雲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化為平陸。雲夢澤西部接納了大量江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展,形成漢江陸上三角洲。隨着三角洲的擴展,土地也大量被開闢。雲夢澤主體被壓縮在當時的華容縣境內。其東其北雖屬於雲夢澤,但已退化成為沼澤。隨着荊江三角洲不斷擴大,雲夢澤整體東移,至《水經注》時代雲夢澤主體已移到華容縣以東,南雲夢澤已被新發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變遷與消失

6世紀時的雲夢澤已被沙洲分割為許多小湖。在雲杜惠環監利一線以東,由馬骨湖(約今洪湖)、太白湖(今武漢漢陽區)等組成。可見南朝時隨着江漢陸上三角洲的向東擴展,雲夢澤被迫不斷主體向東移到城陵磯至武漢的長江西側泛濫平原,陸地淪為湖澤。西漢時設置在泛濫平原上的州縣因此撤消。北部雲夢澤演變為赤湖、離湖、船官湖、女觀湖等。雲夢澤的名稱也伴隨大面積水體的分割而消失。

南朝以後,原本已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在7世紀—13世紀時已淤積成平陸。太白湖已不見記載。馬骨湖變成了周圍僅7.5公里的小湖。宋朝太白湖中蘆葦彌望,號稱「百里荒」。雲夢澤至此解體。

13世紀—17世紀以後荊江南岸出現了太平、調弦、藕池、松滋四口,水沙主要排向南岸。導致洪湖水面擴展,太白湖成為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淺水湖泊,範圍百餘公里。清代中期後太白湖又逐漸淤塞,至光緒年間變為低洼的沼澤。1949年後成為江漢分洪區。同時江漢平原排水不暢,洪湖為積水匯聚。19世紀後,洪湖發展成為江漢平原最大湖泊。

影響

雲夢澤的萎縮與消失給人們以很大警示。現今長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臨此命運。而江漢平原上的湖泊數量也大幅銳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危機。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與萎縮,延長湖泊的壽命,是很多生態及水文學家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