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閩越文化:遠古時期,福建省境內聚居着一群以崇拜蛇為主體的原始民,先秦典籍稱之為「閩」人。商周時期,閩族發展壯大,戰國中後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閩越族。閩越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是指閩越民族全部的歷史文化,狹義的是指秦漢時期的閩越族文化,也就是閩越國[1]的文化。

傳說閩越國滅亡後,其族人為躲避漢人,或「亡入海」,或逃進山里,或居「沼澤中」,於是有了「居山谷者為畲族,水居者為蜑民」的說法。

目錄

語言

閩越地區越族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於歷史的原因,閩越人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而是直接接受漢字。閩方言則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如閩南話、閩東話及閩北話等,閩南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福州話則是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2];閩北語又稱「建州話」,以建甌話為代表,是中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

圖騰

另外,閩越人在衣食行住方面也有獨特的習性。他們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習慣於水上生活,喜歡居住干欄式房屋。而閩越部落的蛇圖騰[3]最能充分說明他們的文化習俗特性。閩越部落信奉,認為龍即是,很多族民就以蛇為標誌,求得龍的保護。因為這個緣故,閩越人有着斷髮、文身、拔齒等習俗。

遺址發現

閩越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距今十八萬年左右,人類已在原閩越土地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過着採集和漁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閩越地區的先民開始過着定居的生活,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能制陶和紡織;青銅時代,閩越先民們已進入文明社會。萬壽岩遺址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境內活動的歷史提前了十幾萬年,萬壽岩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埋藏在山上現存的船帆洞靈峰洞等溶洞之中。至於福建東部沿海的曇石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貝器骨器,則可以反映出該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從考古學家的發掘資料顯示,閩越王無諸修建的冶城就在福州的新店古城。該城位於陸路進入福州的必經之道──北郊蓮花峰峽口下的新店高台地上,具有軍事戰略意義,始建於戰國晚期,漢初作出了大規模的擴建,唐、五代至宋還在修補使用。當地煉鐵爐的發現意義重大,是中國最早的煉鐵爐考古證據之一,說明閩越王無諸已經掌握煉鐵技術並製造兵器,戰鬥力很強。

至於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面探查和重點發掘的武夷山漢城,則應是東越王余善發兵拒漢的指揮中心,是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余善時留下的一座廢墟。武夷山漢城修築的年代就是東越王余善經營閩北的時候,現場保留的遺蹟遺物就是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兵滅余善時留下的戰爭廢墟[4]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

閩越國歷史文物特展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標本4600件,現有「閩越國歷史文物特展」,展廳面積1316平方米,已展出漢代陶瓷等6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已定級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191件,二、三級文物共計205件。

閩越王無諸塑像立於第一展廳的廳前大院裡。無諸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冊封為閩越王,治閩中故里,轄區包括武夷山在內的當今江西和閩北、福州一帶。塑像為石質立像,偉岸粗獷,呈現出臣服於漢廷之後雄才大略的形象。其旁邊為「前言」石刻,為閩越國歷史的簡介。

第一展廳

用文字、圖畫和模型濃縮西漢時期閩越王國昔日的風貌。廳的正中是城址復原模型,讓人們了解王城的規模、形狀及建築分布情況。旁邊是電子書與立體投影系統,方便遊客更直觀地了解閩越國文化。四周立壁用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福建閩越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興盛發展概況,及福建各地區漢代閩越國墓葬、遺蹟的發掘保護和出土文物情況。

第二、三展廳

集中展示西漢閩越王城的歷史文物。展廳櫥窗內陳列着城村漢城遺址及閩北地區出土的建築材料、日用陶器、各種銅鐵製品以及兵器等珍貴文物數百件,其中有不少堪稱當時全國之最的。如:2.02米長的空心磚、15公斤重的鐵犁、81.5厘米長的鐵矛頭、全國最早的五齒耙等,這些文物在全國出土的漢代文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置身此廳,使人們有機會見到福建上古文化的遺澤,了解閩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概貌。

「閩越國歷史文物特展」所展示的文物彰顯無諸入閩建國、王城建設、農耕商貿、制陶、冶煉、武備、衣食住行、宗教祭祀、捕獵狩獵、墓葬文化等,充分體現秦漢時期閩越文化內涵、融可看性、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展現了福建在秦漢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水平,在許多方面填補了福建歷史上的空白[5]

視頻

閩越文化 相關視頻

關於閩越文化
蛇年說蛇 閩越崇蛇有遺風
浦城:閩越古城 滄桑千年
《今日八閩》走進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

參考文獻

  1. 閩越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歷史發展是怎樣的?,趣歷史,2019-01-16
  2. 福州話總體概述,新浪博客,2010-5-16
  3. 專家稱福建人是蛇的傳人 閩越先民信奉蛇為圖騰,新浪福建,2013-2-18
  4. 閩越文化,燦爛的中國文明
  5. 閩越國歷史文物特展,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