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夜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尾夜鷹 |
中文學名: 長尾夜鷹 |
長尾夜鷹(拉丁名:Caprimulgus macrurus)6個亞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雄鳥額和頭頂灰褐色,具細密的黑色蟲蠹狀斑;頭頂中央有寬的黑色中央縱紋;上體暗灰褐色,具淺棕色和皮黃色蟲蠹斑;背具少許黑色羽干紋;後頸多有不明顯的棕色領環;肩主要為黑色,具皮黃棕色橫斑和羽緣;兩翅黑褐色,翅上覆羽雜有灰白色、棕紅色和皮黃色斑;有的還具寬的黑色中央和淡皮黃白色尖端。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初級飛羽上的斑較小,且為棕皮黃色而不為白色,外側兩對尾羽尖端為皮黃色,也不為白色,而且斑較窄。在2000年被列入國家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形特徵
外形與普通夜鷹較相似,但後頸具一不甚明顯的銹黃色領環;雄鳥的最外側兩對尾羽具大型白色端斑;雌鳥最外側兩對尾羽具散布暗褐色斑點的棕黃色端斑。
雄性成鳥:上體呈皮黃色和暗褐色相間的蟲蠢斑雜狀;頭頂較灰白,具較寬闊的黑色縱紋;項部具一不甚明顯的銹黃色項領;背部具黑色羽干紋;肩羽具較大黑斑,黑斑邊緣棕黃色;翅上覆羽呈灰色、黑色和棕黃色蟲蠢斑雜狀,一些羽毛中央黑色,先端黃白色;飛羽暗褐,『具棕黃色斑點,形成不明顯的橫斑,第1枚初級飛羽內翎,第2一4枚兩翈中部具大的白色斑塊;中央尾羽呈皮黃色與暗褐色蟲蠢斑雜狀,具不甚規則和明顯的暗褐色橫斑,外側尾羽的黑色橫斑逐漸變得明顯且大;最外側2對尾羽幾為暗褐色,具細小的棕黃色橫斑及寬闊的白色端斑;眼先及頭側棕黃而雜有黑紋;頦、喉及上胸棕黃而雜有細密的暗褐色蟲蠢狀斑紋,喉具大的白色塊斑;下體餘部皮黃而具暗褐色橫紋。兩性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褐.基部黃褐:跗蹠及趾角褐。[1]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85-93克,雌性76克,體長雄性286-290毫米;雌性295毫米;嘴峰雄性11毫米;雌性12毫米;翅雄性200一208毫米,雌性191毫米;尾雄性157-165毫米,雌性157.7毫米,跗跖雄性14一15毫米,雌性15.5毫米。
生活習性
夜行性,白天多蹲伏於密林或草地上,有時也見站於路邊岩石上。由於爪很小,因此於地面時常以跳躍的方式行動。每逢晨昏時,長尾夜鷹會在棲木上或于飛行中鳴叫約半小時,叫聲:深沉而鏗鏘的tchoink聲,如兩塊石頭相敲擊,以每秒三次的平穩音頻,繼之漸高;也作低嗥。在樹上棲息時身體常與樹幹平行,蹲伏於樹幹上,由於體色和樹幹顏色很相似,一般不易被發現。
該種多在黃昏、清晨、夜間活動和獵食。捕食對象有飛蛾、蟋蟀、蚊子、白蟻等夜間活動的昆蟲、金龜子等鞘翅目昆蟲,還吃黃蜂及其他小形動物。長尾夜鷹在捕食時會紋絲不動地等待,隨後安靜又迅猛地俯衝下地抓住獵物,隨後作短暫休息。該種的身體十分靈巧捕食過程中常極貼近地面作快速飛行,並且左右漂移。長尾夜鷹下頜骨上有一特殊關節,可以使其的喙在捕食過程中降得更低,這樣的喙對於昆蟲而言就像一把寬鏟斗一樣。該種的喙周圍還綴有一周豬鬃樣的羽毛,可以像刷子一樣將昆蟲送入口中,既防止昆蟲觸碰到鳥的眼睛,又可以提醒鳥將喙閉合。
棲身壞境
長尾夜鷹棲息於落葉林、常綠闊葉林、農田、休耕地、公園、鄉下的花園、種植園和退化天然林。也生活在亞高山或山地濕潤的熱帶及亞熱帶森林、乾旱的熱帶灌木林、溫帶灌叢帶、熱帶及亞熱帶紅樹林、稀樹草原、濕地和溫帶森林。垂直棲息地海拔為0-2700米。
生長繁殖
該種的繁殖期為每年的3-6月。在求愛期間,兩隻鳥會互相靠近,發出低沉的呱呱叫聲,同時雄鳥會展示其膨脹的咽喉處的白色新月形圖案。
長尾夜鷹不會築巢,相反,雌鳥會在地面找一個較淺的凹陷處當做穴並產蛋。卵的顏色為粉紅色、乳黃色或深橙紅色,被有淡紅褐色斑。卵的形狀為卵圓形,大小為27-34×21-24毫米。產蛋處通常隱蔽在樹木或灌叢下方的陰影里,鳥卵與它們的父母一樣,在地面巧妙地被偽裝了起來,看起來就像小鵝卵石。鳥父母均參與孵卵過程,雌性多數在白天孵,夜間則輪換到雄性。
大約鳥蛋孵化完畢1-2天後,雛鳥會開始逐漸離開孵化地點。雛鳥會以不被其他動物發現為首要目的,根據情況更換自己所處的位置。它們棕黃色的羽毛也可以很好地在落葉中保護偽裝它們。在鳥孵化後,雌性會給予幼鳥更多照顧。當鳥穴遭到攻擊時,母親會假裝自己的翅膀斷掉,移出巢穴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幼鳥們也會張開羽毛和嘴巴,儘可能將自己撐大,並猛地向前跳去,對捕食者一起發動攻擊。
雛鳥破殼約3周後羽毛長成,具備飛行能力。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印度次大陸、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分布狀況:區域性常見於上至海拔1200米的林緣及多樹的郊野,包括紅樹林。亞種ambiguus為雲南極南部及東南部的留鳥,hainanus見于海南島[2]。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命名人與年代 |
1 | 長尾夜鷹斑尾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albonotatus | Tickell 1833 |
2 | 長尾夜鷹雙斑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bimaculatus | Peale 1848 |
3 | 長尾夜鷹約翰遜氏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johnsoni | Deignan 1955 |
4 | 長尾夜鷹指名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macrurus | Horsfield 1821 |
5 | 長尾夜鷹薩爾瓦多里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salvadorii | Sharpe 1875 |
6 | 長尾夜鷹許氏亞種 | Caprimulgus macrurus schlegelii | A. B. Meyer 1874 |
種群現狀
該種的地理分布極度廣泛,因此在棲息地評測方面並沒有達到易危(VU)標準的最低臨界值(生存範圍<20000平方千米外加棲息地面積下降,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等情況)。長尾夜鷹的種群增長趨勢也似乎十分穩定,所以在數量統計上也未達到易危的最低標準(在10年之內,3代繁衍中有>30%的種群總數下跌)。該種的種群規模尚未被統計,但預估也不會達到易危的標準(10年之內或3代繁衍中有>10%的成年個體數量下降,或種群結構被破壞)。綜上所述,長尾夜鷹被評為無危(LC)。
保護等級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