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酸性泥炭沼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酸性泥炭沼澤

圖片來自treehugger

酸性泥炭沼澤(英文:bog)簡稱酸沼,是一種泥炭沼澤,該種濕地有酸性泥炭與死亡植物(通常為苔蘚,多半為泥炭蘚屬,在北極地區則可能為地衣)的積累。由於營養不足,典型植物為水蘚。累積大量死亡植物組織的酸沼可以被視為是碳吸儲庫。

濕地類型

酸性泥炭沼澤是一種濕地類型,從酸沼流出的水會呈現一種特有的褐色。酸沼對環境很敏感,對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的作用。酸沼亦稱高位沼澤或貧營養沼澤,是沼澤發育的後期階段或稱貧瘠化階段。隨著泥炭層的增厚,沼澤中部開始凸起,只接受大氣降補給。由於養料貧乏,富、中型營養的植物完全讓位於貧營養型植物,唯有泥炭蘚能旺盛生長。

覆蓋面積

據萊斯特大學稱,泥炭沼澤遍布全球 175 個國家,其中印度尼西亞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酸性泥炭沼澤佔世界陸地面積的 3%,其中北歐、北美和東南亞的濃度最高。2017 年初,在剛果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大約有紐約州那麼大。2017 年 5 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泥炭地覆蓋的土地面積可能是我們想像的三倍。

保護泥炭地

根據約克郡野生動物信託基金的說法,泥炭沼澤是「死亡植物堆積形成厚厚的積水層的濕地」。這些層太厚了,氣並沒有真正穿透它們,植物和苔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聚起來,形成泥炭。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 7,000 到 10,000 年才能形成約 30 英尺的泥炭。因此,泥炭沼澤是骯髒潮濕的地方。但它們也越來越成為保護工作的目標。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大學的阿拉斯加泥炭地實驗,因為泥炭地已經儲存了幾個世紀的碳,而今天它們擁有世界土壤碳的 30% 左右。它們也是甲烷的來源,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但據英國萊斯特大學稱,泥炭地對生態系統也有好處:它們降低了災風險、保護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和調節洪水風險。因此,隨著氣候變化的討論多年來升溫,對泥炭沼澤的關注也隨之升溫。

最大的陸地有機土壤碳儲量

摩洛哥舉行的 2016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宣布了一項全球泥炭地倡議,該倡議「旨在通過保護酸性泥炭地這一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有機土壤碳儲量來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挽救數千人的生命。」聯合國表示,如果全球氣溫繼續上升,可能會導致永久凍土融化,從而將北極泥炭地從「碳匯轉變為碳源,從而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人埃里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表示,「至關重要的是,我們沒有達到讓泥炭地停止下沉碳並開始將其排放到大氣中的臨界點,從而摧毀我們控制氣候變化的任何希望。」支持泥炭沼澤的其他努力正在北歐國家愛沙尼亞進行,愛沙尼亞正在種植泥炭沼澤以減少碳排放,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個研究中心正在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泥炭地如何應對氣候變暖。[1]

酸性成因

酸性泥炭沼澤發生在地表水呈酸性且營養含量低的地方,它們的大部分水來自降水,而不是富含礦物質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從沼澤中流出的水呈典型的棕色,來自溶解的泥炭單寧。一般來說,低肥力和涼爽的氣候導致植物生長相對緩慢,但由於飽和沼澤土壤中的氧氣含量低,腐爛速度甚至更慢。因此,泥炭堆積。大面積的景觀可以覆蓋數米深的泥炭。酸性泥炭沼澤通常位於水位線以上,有時水源完全由水和大氣降水補給,水分都常屬酸性且缺乏營養物質。

酸性泥炭沼澤在南半球不太常見,最大的是麥哲倫荒野,在南美洲南部佔地約 44,000 平方公里(17,000 平方英里)。泥炭蘚沼澤在北歐很普遍,但經常被清除和排幹用於農業。2014 年,一支從剛果共和國伊坦加村出發的探險隊發現了一個「和英格蘭一樣大」的泥炭沼澤,它一直延伸到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

褐色沼水

從酸沼流出的水會呈現一種特有的褐色,由泥炭中的鞣質分解造成。酸沼對環境很敏感,且具有許多獨特的動物真菌及植物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有重要作用。伯格斯廣泛分佈於寒,溫帶的氣候,大多在北方的生態系統在北半球。世界上最大的濕地是俄羅斯西西伯利亞低地的泥炭沼澤,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北美也有大型泥炭沼澤,尤其是哈德遜灣低地和麥肯齊河流域。

高位沼澤植被

高緯度地區的酸沼由於厭氧和低溫特點,有利於有機物質的存留,而泥炭蘚腐敗後轉化而來的腐植酸(humic acids)也能夠抑制微生物生長,將生物的皮膚、軟、肌腱、指甲等部位鞣製(tanning)成古銅色保留下來。歐洲北部大面積的酸沼地帶目前發現有近2000具的人類遺骸,稱之為酸沼鞣屍(bog body),他們的軟組織大多保存良好,但骨骼因酸性環境,大多已不存在。目前大約有一百多具鞣屍經碳十四進行測年,所屬年代主要分布在公元前1000至公元後250年之間(跨歐洲的青銅時代晚期、鐵器時代與羅馬時期),而集中於鐵器時代與羅馬時期。[2]

酸沼鞣屍-圖倫男子

圖片來自case.ntu

酸沼鞣屍

千年屍骨不化-圖倫男子

丹麥日德蘭半島所發現的圖倫男子(Tullund Man)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具,年代距今約2400年,屬斯堪地納維亞的前羅馬鐵器時代。 1950年春天,丹麥「圖倫」小村,村民以撿拾泥炭維生。一對兄弟,名維戈和埃米爾在挖泥炭時,發現一具西元前3世紀的前羅馬鐵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男屍,後來用放射性碳定年法進行測定,證實了這具屍體距離發現時已有超過2000年歷史。男子面容安詳靜靜地躺在泥炭沼澤裡躺了幾千年,沒有留下歲月痕跡。人們取名「圖倫男子」。[3]
研究顯示這名性死前 12-24 小時曾經食用過粥。新近的腸道分析顯示他的飲食內容包含大亞麻子、野草種子和一些魚,從碳化物質推斷這碗粥可能還稍微煮焦了。研究也顯示圖倫男子體內有絛蟲和其他腸道寄生蟲,可能與生食和不乾淨的飲水有關。他的死因不詳,從頸部的革索判斷,可能是遭到絞殺,為獻祭下的犧牲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