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為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走為上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英文名36 plan, going for good),漢語拼音: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1]

基本信息

【出 處】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淵材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2]

【用 法】 複句式;作謂語、分句;用於勸說詞

原圖鏈接走為上

【示 例】余易木初戀的回聲》:「女婿比較機靈,一看形勢不妙,~,溜之大吉。」

【近義詞】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溜之大吉

【反義詞】坐以待斃[3]

含義

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如果形勢對自己不利時,敵強我弱時,就選擇暫時退卻,重新再來,或另謀他法的心態。[4]

原典

全師避敵①。左次②無咎③,未失常也④。

原圖鏈接走為上

注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次:駐紮。

③咎(jiù):危險。

④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敵方已占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能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進。

何時走?怎樣走?這裡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通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5]

原圖鏈接走為上

來源

本計為三十六計第六套第36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指南朝名將檀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

此外,我國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論述。《淮南子•兵略訓》:「實(力量強大)則斗,虛(寡不敵眾)則走」。

我國另一部兵書《兵法圓機•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則避也」。

孫子·虛實篇》:「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吳子·料敵》也說:「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由此可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指在我方不如敵的情況下,為了保存實力主動撤退。所謂上計,不是說「走」在三十六計中是上計,而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有幾種選擇:求和、投降、死拼、撤退。四種選擇中,前三種是完全沒有出路的,是徹底的失敗;只有第四種「撤退」才可以保存實力,以圖捲土重來,這是最好的抉擇。因此說「走」為上。

計謀方略

三十六計·第六套〖敗戰計〗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在中國古代,有一本講智謀的書,很重要,它就是《三十六計》。其中講述的都是歷史上最高深的計謀,所以一直備受推崇,廣為人知。

不過,其中卻有一個奇特之處,那就是當其中的各種計謀都用盡時,居然還有一個「走」計,即所謂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這讓不少人感到疑惑,難道中國歷史上最高深莫測的計謀,就是走,或者說是「逃跑」嗎?

要知道,「逃跑」可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

對於這一點,據說曾有這樣兩種不同的觀點。

原圖鏈接走為上

其一說,如果前面的三十五計都已經用完但仍然不能取勝,已經無計可施,那麼只能溜之大吉了。

其二說,作者在編成了三十五計之後,再也找不到絕妙的計謀了,只好用「走」這個計來湊成三十六計。

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樣一種解釋,那就是「走」不僅僅意味着逃跑,也包含着一種善於放棄和退出的學問。

在複雜的人生旅程之中,善於追求,善於爭奪,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幾乎人人都會。但是,如果想要從困境,或者註定失敗的道路中抽身而出,以退為進,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需要高超的智能和過人的膽識。

所以,在古老的三十六計中才會將「走」作為最高計謀,因為善於避開爭鬥來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善於犧牲眼前的部分利益來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才是一個智者的高明所在。

其實,在人世間,得失總是大體相等的。有所得,必然會有所失,只是人們大多不知道而已。

例如,許多站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成功者,往往都要忍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及失敗的經歷。而善於放棄,善於退讓,善於忍一時之氣來獲得最終的成功,才是計謀的高妙所在。

在許多情況之下,或許只有「走」才能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

原圖鏈接走為上

典故

南北朝時期,齊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則倉卒在東面起義,朝廷十分震驚。東昏侯在東宮召集手下密議反叛,派人登樓觀察,看到征虜亭發生火災,說王敬則來了,假裝要走。有人告訴王敬則,王敬則譏笑檀道濟父子逃走不負責任。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此處是成語「退避三舍」的來源。)」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着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捨。

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併力前進。

晉軍上軍故意打着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再說一個城濮大戰之前,楚國吞併周圍小國日益強盛的故事。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庸國疏忽,三天後,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象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裡。軍心麻痹,鬥志漸漸鬆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麼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 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原圖鏈接走為上

應用解析

知難而退,保住本錢

知難而退中的「難」在這裡要理解成根本無法實現的事情,而不要理解成「困難」的難。所以它要求人們要「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也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盲目蠻幹,不要輕敵冒進,不能以卵擊石、僥倖求勝。「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是脫離危險境地的一種策略。

要運用好此計:要辨清形勢,不要慌亂,謀劃要密,尋找空隙,防止跟蹤。

以退為進,尋機制人

就是把所做出的暫時退讓,作為下步爭取更大進取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的「走」,並不主要是因為力不可支,而是出於引誘和調動敵人的需要,這是一種以迂為直的迂迴戰術。通過偽裝的退卻,可以誘敵深入,使其誤入「重地」,進而被我們「聚而殲之」;通過偽裝的退卻,可以誘進分敵,使我們能各個擊破,以少勝多;通過偽裝的退卻,可以「能而示之不能」,給敵人以弱小、恐懼的假象,助長敵人驕傲輕敵的心理,使其不加戒備,給我們突然襲擊帶來可乘之機。

以退為進」的策略表面上看來是脫離戰場,躲避同敵人的直接接觸,屬無為之舉,其實本計包含着很多積極的作用:避免決戰,誘進分敵,變換環境,拖垮敵人。

原圖鏈接走為上

急流勇退,避禍保名

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道理。急流勇退中的「勇」字,除了果斷迅速的意思之外,還應該包含勇敢和勇氣的含義,因為急流勇退需要相當的勇氣和膽識,非小人之輩能夠做到的。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然後再尋找戰機以圖東山再起,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因為無論哪一種戰鬥,誰都沒有常勝的把握,在瞬息萬變的戰鬥過程中,不機警就不能應付,不變通就不能達權,所以退卻並非怯懦的表現,也不是英雄末路。只有採取適當的權宜之計,才能有重振雄風的可能。

由此可見,通過「走為上」的計策,遠遠地離開是非之地,就可以躲禍患;儘早地功成身退,就可以保住名節,這是明哲保身的一種高明的辦法。

戰例

二戰最艱難的時期,蘇聯美國尚未參戰。英法聯軍遭遇史上最慘烈的潰敗,馬奇諾防線形同虛設。德國人六個禮拜滅亡了法國,英法殘軍被圍困在了法國北岸的敦刻爾克。在這樣一個危險時刻,英國作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決定,以退為進。保存實力以備未來的需要。

動員令一下,軍艦,漁船,遊輪,觀光艇......水面上一切可以動的東西都參加了接勇士回家的征程。他們不畏天上飛機的狂轟濫炸,硬是生生把敦刻爾克這塊德國人嘴裡的肉活活解救出來。

敦刻爾克大撤退,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也正是這批有生力量參與了二戰後期的霸王行動,為德國的戰敗起到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走為上計,不失為一條長遠之計。

視頻1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視頻2

搞笑三十六計:走為上

參考文獻

  1.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_成語出處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釋義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出處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2. 三十六計最後一計:走為上 2018年3月22日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走為上計出自兵法三十六計中的最後一計。意思是指在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
  3. 走為上計 .天津網[引用日期2013-05-29]
  4.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如何把「防守反擊」做到極致! 2018年12月31日 -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銘杉投資董事長、投資總監張大方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上海銘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期貨實戰排排網上的展示賬戶「銘杉投資」,在市場...
  5. 三十六計三十六走為上計,保存實力防守反攻 2019年3月15日 - 宋代惠洪《冷齋夜話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正是表達了這個思想。因為古代戰死沙場的榮耀和傳統,所以長遠打算的撤退之計,走為上計,成為了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