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打草驚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外文名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漢語成語,拼音是dǎ cǎo jīng shé,意思是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里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1]

此為三十六計之第十三計,特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2]

成語辨析

【近義詞】操之過急因小失大

【反義詞】欲擒故縱引蛇出洞

原圖鏈接打草驚蛇

成語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為好事者口實焉。」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於否定句

示例

不要出聲,免得打草驚蛇。

警察調查的時候不能使罪犯察覺到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這是為了避免打草驚蛇。

這幫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隱藏很深。警察分析,如果再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貿然行動,很可能會打草驚蛇。

《里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後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3]

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蠍,打草驚蛇,壞了咱牆頭上傳情簡帖。」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偏偏又碰着這位胡統領好大喜功,定要打草驚蛇,下鄉搜捕。土匪沒有辦到一個,百姓倒大受其累。統領自以為得計,竟把剿辦土匪,地方肅清稟報上去,希圖得保。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後,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原圖鏈接打草驚蛇

原文與譯文

【原典】

疑以叩實①,察而後動; 復者,陰之媒也②。

【注釋】

①疑以叩實:叩,問,查究。意為發現了疑點就應 當考實查究清楚。

②復者,陰之媒也:復者,反覆去做,即反覆去叩實而後動。陰,此指某些隱藏着的、暫時尚不明顯或未暴露的事物、情況。 媒,媒介。句意為反覆叩實查究,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云:「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成語典故

典故一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胆幹壞事,他們變着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着想着,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典故二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裡應外合,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會作好迎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裡知道,晉國早在崤山險峰峽谷中埋伏了重兵。

一個炎熱的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股部隊,孟明視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突然不見蹤影。孟明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時鼓聲震天,殺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擁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三帥。

秦軍不察敵情,輕舉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當然,軍事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敵暴露,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典故三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圍困開封。崇禎皇帝連忙調集各路兵馬,援救開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對開封的包圍部署。明軍二十五萬兵馬和一萬輛炮車增援開封,集中在離開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鎮。

李自成為了不讓援軍與開封守敵合為一股,在開封和朱仙鎮分別布置了兩個包圍圈,把明軍分割開來。又在南方交通線上挖一條長達百里、寬為一丈六尺的大壕溝,一斷明軍糧道,二斷明軍退路。明軍各路兵馬,貌合神離,心懷鬼胎,互不買帳。李自成兵分兩路,一路突襲朱仙鎮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隊,造成「打草驚蛇」的作用,一路牽制力量最強的左良玉部隊。

擊潰虎大威部後,左良玉果然因被圍困得難以脫身,人馬損失過半,拚命往西南突圍。李自成故意放開一條路,讓敗軍潰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幾十里地又遇截擊,面臨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溝,馬過不去,士兵只得棄馬渡溝,倉皇逃命。這時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擊,明軍人仰馬翻,屍填溝塹,全軍覆沒。

典故四

春秋時期,絞國是一個小諸侯國,但其城牆高森堅固,宜守不宜攻。楚國攻打絞國,採取正面進攻的方法,始終不行。楚國謀臣使出一計:先派出一隊不帶武器的士兵,裝作打柴的農夫,到絞國城北的山中砍柴,故意驚動了絞國的城防力量,絞國軍隊贏取了暫時的勝利。第二天,絞國集中優勢兵力,再一次的到山裡捕殺楚國「砍柴人」,而這時,楚國早已設下埋伏,一舉將追殺砍柴人的絞國軍隊全殲。隨即,楚國順利攻克絞城,滅了絞國。

典故五

1925年,賀龍湖南北部一個叫灃洲的地方任鎮守使。灃洲位於灃水之濱,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因此,這一帶私運軍火、走私毒品等不法活動非常猖獗,一些外國商人勾結國內利慾薰心的官僚、軍閥,利用水運的便利條件,頻繁出沒在這一地區,猖狂從事走私活動。賀龍對此十分痛恨,上任後下決心要整治這一社會毒瘤。

有一天,值勤士兵發現一艘英國商船上的貨物內夾有槍支彈藥和不少鴉片。遵照賀龍的命令,士兵將船扣留。

船被扣了,英商慌了。他們立即去長沙找英國領事商量對策。

英國領事仗着有湖南省政府的支持,見了賀龍,就傲慢地問:「請問賀鎮守使,我大英公民來華經商有何罪?」

只見賀龍不緊不慢地說:「正當經商,當然一點罪也沒有。不僅無罪,我們還非常歡迎。」

「那為什麼扣留我們的商船?」英國領事拍着桌子大怒。

賀龍不動聲色地說:「領事閣下,我怎敢扣留貴國商船?省政府安排我在此當鎮守使,我只不過是例行公事。只要你將船上的貨 物列個清單,我們查對無誤,就立即放行。」

英國領事見賀龍態度溫和,以為他軟弱可欺,就當場列清單,不過,他們並沒有,也不敢列出槍支彈藥和鴉片。

賀龍接過貨單一看,故意追問:「是否全部列出?沒有漏掉的嗎?」

英商和英國領事急忙點頭,他們哪裡考慮那麼多,認為賀龍只不過是「例行公事」,心想,你趕快放船吧!

這時,賀龍傳令,叫進一名年輕的軍官,將英國領事親筆寫下的貨單交給他,說:「我叫你們檢查那條被扣商船上所載的貨物, 你們檢查結果與貨單相符嗎?」

年輕軍官看看貨單,立即回答:「報告長官,船上還有不少槍支和鴉片。」

賀龍笑了,他一步一步走近英國領事說:「領事閣下,誤會了。我們扣留的這條船上有槍支彈藥,還有鴉片,你說你們那條船沒有這些貨物,看來我們扣留的是另外一條走私船,與貴國無關。請你們回長沙好了。」面對強敵,賀龍的話語十分靈活。

英國領事聽賀龍這麼一說,一下子呆住了。因為他怎麼也沒想到,眼前的這個賀龍這麼厲害。英國領事和省府官員一時不知所措,很久沒有開口。

而過了一會兒,英國領事不得不裝出一副笑臉對賀龍說:「那條船的確是英國商船。他們帶的鴉片是自己吸的。賀鎮守使如此忠於職守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賀龍毫無表情地說道:「那麼,請閣下在原來的貨單上把槍支彈藥和鴉片列上。」

英國領事以為剛才的阿諛奉承起到了作用,補上貨單可能會放行。於是,英國領事命令英商在原貨單上補寫了「槍支彈藥」和「鴉片」。英國領事、英商在貨單上簽了字,省府官員為證人也簽了字。

賀龍拿着清單,把臉沉下來,十分嚴肅地說道:「尊敬的領事閣下,按照國際法規定,私運軍火要嚴懲,走私毒品更要從嚴!貴國商人無視國際法,危害我國的主權和尊嚴,理所當然應予嚴懲!」

就在賀龍義正嚴詞地說這段話的時候,幾位軍人將標有英國商標的幾箱軍火、鴉片抬進大廳。賀龍指着箱子,厲聲說:「人證、物證俱在,我們將向全世界公布。領事閣下,你還有什麼話要說?」

英國領事像泄了氣的皮球,無話可說,省府官員也都慚愧地低下了頭,不敢吭聲。直到這時他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賀龍的計謀,但悔之晚矣。而賀龍堅持原則的同時,卻運用了巧妙的計謀,用「與貴國無關」來打草,驚「那條船的確是英國商船,他們的鴉片是自己吸的」之蛇,而不是死硬地堅持原則。

典故六

中山國國王的兩個愛妃陰姬和江姬都想做王后,私下裡勾心鬥角,爭奪十分激烈。她們之間的爭奪對於中山王的謀臣司馬喜來說,是一個謀求個人發展的良好機緣。

老謀深算的司馬喜暗中求見陰姬,一本正經地對她說:「爭奪王后可不是一件輕鬆好玩的事。事若成,則為國中第一夫人,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盡的綾羅綢緞;事若不成,弄巧成拙,恐怕連自家的性命都難保。所以,要麼放棄這個念頭,要麼就一舉成功。你選擇哪一條路呢?」

陰姬眼中流露出渴望的神情,說:「我要做王后,而且要一舉成功!」

司馬喜不慌不忙地說:「既然如此,微臣願助你一臂之力。」

陰姬十分感激:「若能成功,我必定厚報先生。」第二天,司馬喜按自己的計劃行事。他先寫了一份奏章給中山王,說他有一個 削弱趙王的想法。中山王當即召見他。司馬喜請求中山王讓他以使者的身份去一趟趙國,主要考察趙國的山川地形、軍事設施、君臣好壞、人民貧富,然後在加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一個詳盡的方案。中山王准許了他的請求。

司馬喜到趙國後拜見了趙王,公事談完後便轉入了聊天。司馬喜說:「我早就聽說趙國是一個出美女的地方。但我在街上巡視時,發現趙國的婦女中沒有特別出色的。我周遊列國,跑過的地方多了,美女也見多了,但從未見過有哪個美女能與我國的陰姬相比。陰姬的容貌顏色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簡直就像天上的仙女。」

趙王是個好色之徒,聽了司馬喜這番話頓時感到心跳加速,忙問道:「你若能把她弄到趙國,我重重賞你。」 司馬喜故作難色,說道:「儘管陰姬只是個嬪妃,可我們大王卻愛如珍寶。請大王不要把我剛才的話傳出去,否則我會有殺身之禍。我在暗中替大王做這件事就是了。」

回國後,司馬喜憤憤不平地對中山王說:「趙王不好仁義,而好武力;不好道德,而好女色。他甚至私下裡打陰姬的主意,想讓陰姬做他的妃子。」

「這個荒淫無恥的東西!」中山王氣得大罵。

司馬喜勸中山王息怒,說:「眼下趙國比我們強大。如果趙王來要陰姬,恐怕我們只好送給他。若我們不從,就會招致兵戈之災。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拱手送陰姬給趙王,天下人會譏笑我們中山國懦弱無能。」

中山王為難了,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司馬喜見時機已到,忙獻計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大王立陰姬為王后,以絕趙王之念。世間還沒有聽說要他國王后做妃子的事情呢!」

中山王認為此計甚妙。於是,陰姬在司馬喜的策劃下順利地登上了王后寶座。

在這個故事裡,司馬喜讓趙王對陰姬產生不軌之心仿佛是「打草」,使中山王惱怒不安恰似「驚蛇」。司馬喜正是運用打草驚蛇之計激怒中山王,迫使他立陰姬為後。

視頻1

《三十六計》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典故七

徐庶東漢末年有名的謀士。他聽說劉備是一個為人寬厚仁慈的賢明之主,很想投靠他,但不知劉備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於是,徐庶想試探一下劉備的虛實。

一天,徐庶見劉備專心致志地欣賞坐下的戰馬,便上前對劉備說:「我以前學過一點相馬術,讓我來看看您的馬。」劉備叫人把戰馬繞徐庶轉了幾圈,徐庶突然故作驚訝地說:「主公的馬雖是一匹好馬,但終究要傷害一人。主公可以先把這匹馬送給您所痛恨的人,等傷害他之後,您再騎它就平安無事了。」

劉備一聽這話,很不高興地說:「我希望先生告訴我做善事的道理,不要教我害人的辦法。」徐庶在旁哈哈大笑:「主公,得罪了!我一直聽人說主公仁德,特用這番話試探您,果然名不虛傳。」

從此,徐庶盡心輔佐劉備,以後又為劉備推薦了曠世之才諸葛亮。

徐庶採用試探手法,誘使劉備暴露其真實品性,這是「打草驚蛇」的策略。

典故八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視頻2

三十六計之打草驚蛇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中,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參考文獻

  1. 《打草驚蛇》選自《三十六計》 .www.wenyanhanyu.com
  2. 三十六計:打草驚蛇(第十三計)全文_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2-11-01]
  3. 三十六計之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2018年1月13日 - 歷史深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計之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原文: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譯文:發現可疑情況就要調查落實,在調查清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