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中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主要通過食物傳播,多見於醃肉。神經型食物中毒、臘肉、豬肉及製作不良的罐頭食品,部分地區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醬、臭豆腐及不新鮮的魚、豬肉、豬肝而發病。 [1]
目錄
疾病簡介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桿菌外毒素所致的中毒性疾病。該病分四型:食物中毒型、嬰兒肉毒中毒、創傷性肉毒中毒、成人的嬰兒型肉素中毒。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毒素,系一種具有神經和細胞毒性質的外毒素,根據其抗原結構可分為A,B,C,D,E,F,G7型。每一菌株僅能產生單一型毒素,其中A,B及E三型是引起人類發病的主要毒素,其毒性極強,口服0.01mg即可致死。肉毒毒素除自腸道吸收外,也可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和破損皮膚侵入,而嬰兒肉毒中毒的傳播途徑不清,有報道蜂蜜可能為傳播媒介。食物中毒型肉毒中毒主要由肉類、罐頭食物所引起,亦有報告因進食發酵饅頭、面醬或家制臭腐乳而得病,本病在我國主要分布西部省區,以B型菌株為主,其次為A型,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較高(A型為60%-70%,B型為10%-30%,E型為30%-50%)
機理
傳染源:家畜,家禽及魚類為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食物傳播,多見於醃肉,臘肉,豬肉及製作不良的罐頭食品,部分地區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醬,臭豆腐及不新鮮的魚,豬肉,豬肝而發病;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引起人與人之間傳染 。
臨床表現
1.頭暈,全身無力;
2.視力模糊、復視、斜視、眼輻輳功能不佳,眼球活動障礙,瞳孔擴大,光反射消失,眼瞼下垂等眼肌神經麻痹症狀;
3.咀嚼困難、吞咽困難、發音困難、抬頭困難、呼吸困難、肢體癱瘓呈進行性、對稱性及下行性發展。
中毒食品的種類
1.發酵豆製品:包括臭豆腐、豆瓣醬、臭豆豉、霉豆腐、豆腐渣、豌豆醬、蠶豆醬、紅豆醬、霉豆子等。
2.發酵麵製品:包括玉米粉醬、麥麩醬、甜麵醬、米松乎乎、黃豆醬。
3.動物性食品。包括醃肉、臭羊肉、熟羊頭肉、壞豬肉、死驢肉、羊肉、豬肉、臭雞蛋臭魚、鹹魚、臘肉、干牛肉、干馬肉、烤牛肉。
它的工藝過程都具備了:(1)食品原料仍系當地產品,均具有被肉毒梭菌芽胞(尤其產毒株)污染的可能性。(2)基本上處於厭氧發酵狀態。(3)把發酵食品放置於25~35℃之間的環境溫度(放置於火牆旁邊或炕頭上)(4)豆醬製成後,另加少量食鹽、調料等無法改變豆醬的性質 。
預防護理
嚴格管理與檢查食品,尤應注意罐頭食品,火腿,醃臘食品的製作和保存,食品罐頭的兩端若有膨隆現象,或內容物色香味改變者,應禁止出售和禁止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穀類及豆類亦有被肉毒桿菌污染的可能,因此禁止食用發酵或腐敗的食物,遇有同食者發生肉毒素中毒時,其餘人員應立即給予多價精製肉毒抗毒血清預防,1000~2000u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次,經常食用罐頭者,可考慮注射肉毒桿菌類毒素 。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攝食可疑食品(尤其是罐頭)和同食者集體發病史,潛伏期最短2小時、最長14天、大多為12-16小時。
2.臨床表現以顱腦和脊髓的運動神經麻痹症狀為主,胃腸道症狀不明顯,意識始終清楚,感覺不受影響。
4.發病期病人大便中能分離出A、B或E型肉毒桿菌。
發病特點
肉毒中毒發病範圍是以含肉毒毒素食品的擴散範圍而決定的。在我國肉毒中毒常有兩種發病形式:集體性暴發,常在某一食堂里,多數職工及其家屬共進同一含毒食品,而導致幾十人或更多人的中毒。如青島市1960年發生一起有450人共進餐吃清蒸罐頭肉,而致使75人肉毒中毒。這也是國內三十年來罕見的肉毒中毒事件。家庭院鄰連鎖式發病:往往某一家庭主婦自製發酵豆製品或發酵麵食品,由於發酵豆製品多系少量佐餐食品,發病先是零散的,不同時間的發病,不象其它食物中毒那樣,在短時間裡多人發生同性質、同類型的臨床表現。有的家庭主婦無意地把含毒的發酵豆製品贈送給左鄰右舍,導致鄰居也發生中毒。所以因中毒食品的擴散也就相應地出現發病範圍的擴散。這種發病特點,仍是我國目前肉毒中毒最主要、最普遍的特徵 。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減少毒素吸收。
2.抗生素治療。
3.促進神經肌肉的功能恢復。
4.靜脈輸液,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
1.對輕型病例的藥物治療以用藥框限「A」為主。
2.對不能進食的患者應予鼻飼和加強支援治療,可包括用藥框限「A」和「C」。
3.對並發肺炎者宜根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及高效新型抗生素。
4.對合併心衰及呼衰危重病例應給予合理有效的對症用藥和治療,必要時可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
視頻
健康類-自製食品≠絕對安全:小心中了肉毒毒素的招
參考文獻
- ↑ [夏宏器,吳季高.肉毒中毒 第1版.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