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國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國傑,1928年生,河南內鄉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奠基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行政法專業,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倫理學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屆會長,北京市倫理學會第一、二屆會長。2009年聘任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九位榮譽一級教授。[1]

2015年3月9日7時22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羅國傑
羅國傑.jpg
出生 1928年1月1日
河南內鄉
逝世 2015年3月9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家

簡介

1946年在同濟大學攻讀法學。

194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法律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肄業。

歷任中國人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哲學系主任、副校長,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倫理學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屆會長,北京市倫理學會第一、二屆會長。專於倫理學出版、發表學術著作20餘部,論文100餘篇,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拓者。

主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合編《倫理學教程》《西方倫理思想史》等。並積極參加愛國運動,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2015年3月9日7時22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學術思想

關於倫理學的基本理論

羅國傑作為新中國倫理學事業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倫理學基本理論問題上,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潛心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和觀點,這些理論和觀點,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道德實踐和理論的具體情況進行的綜合創新。由他主編而成的多種倫理學教科書,都是獨樹一幟和富有生命力的,不僅在國內影響巨大,成為許多讀者了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入門書,而且受到前蘇聯和西方國家一些著名倫理學家的關注。 (一) 關於道德的研究對象以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體系結構

倫理學以道德為研究對象,這種判斷歧見不多,但是,對道德的定義,歷史上和現實中,卻是爭訟紛紜,莫衷一是。在1982年發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一文中,羅國傑教授依據唯物史觀,對道德做出了這樣的界定:"道德就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由經濟關系所決定,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繫的一類社會現象。"這樣的道德定義及其展開闡釋,把經濟關係置於起決定作用的地位,並從經濟關係中引申出道德關係,從道德關係中引申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道德現象。

從經濟生活中尋找道德生活,從道德生活中尋找道德關係,從道德關係中尋找道德現象,從道德現象中細分出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範現象,並在這樣的基礎上確立作為"研究道德的學問"的倫理學的科學地位,這的確是理論上獨具匠心的綜合創新。以此為出發點,羅國傑概括出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三方面特點:其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一門理論科學,"它在研究中所要揭示和闡發的應是人類道德現象的最本質、最普遍的聯繫,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最一般的過程和規律,是人類道德生活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理論問題"。其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一門規範的科學,它"始終都是把共產主義的道德規範看成是整個倫理學的中心、重心或者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絕不把倫理學局限於或歸結為一種規範科學,更不把倫理學僅僅視為一種道德規範的匯編,不把倫理學當做一種應當和不應當的空洞說教"。其三,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一門理論知識和行動準則相統一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知識,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門行為的科學,用我國古人的話來說,即是一門'知行合一'的科學"。由羅國傑主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一書,就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編撰而成的。這部書是我國自行編撰和公開出版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教科書,在我國倫理學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羅國傑教授作為這部書的主編、特別是作為這部書的體系結構的創立者,對我國倫理學學科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 關於道德境界

在新中國倫理學領域,羅國傑是最早提出道德境界說並對道德境界進行深入研究闡釋的。他1981年發表的《論道德境界》一文,可以看做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他指出:"從道德教育和修養來看,人們在鍛煉和修養的過程中,總是要不斷地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即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以至達到最後的理想。人們處在每一個階段中,都以一定的道德觀念作指導,並用以處理對人、對事的各種關係,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不同的覺悟水平。這個高低不同的覺悟水平,就構成了所謂道德境界。"他的結論是:"所謂道德境界,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係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簡單來說,一定的道德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就構成一定的道德境界。"

羅國傑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個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屬於自私自利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一切都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私利為轉移。他們的行為的出發點、目的和歸宿,唯一的要求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屬於先公後私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他們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注意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係。他們有自己正當的利益,但又總是以集體利益為重,為社會而誠實地積極地、忘我地勞動,同時也要從社會領取應得的報酬。屬於大公無私境界上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徵是,他們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於集體為唯一準則,一事當前,總是先為集體着想,對同志極端熱忱,對人民極端負責,概而言之,他們的整個言行,都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體第一。

羅國傑對他的三種境界說,後來又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論證。他在1988年發表的《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和《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的四個層次》等文中,他把人們道德境界的層次或者道德覺悟的水平,劃分為這樣四個層次:第一,共產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大公無私"道德境界。第二,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層次,即"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第三,類似於合理利己主義的層次,這是他新劃分出來的一個道德境界層次。第四,極端自私自利的層次。 (三) 關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觀

羅國傑1982年發表的《試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觀》一文,是中國倫理學界在價值觀領域開風氣之先的一篇重要論文。他主要闡述了三個問題:

1. 關於什麼是價值的論述。價值"是物質客體、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意識現象所具有的一種屬性,這種屬性體現着這些物質客體、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意識現象對一定的社會、階級和個人所具有的意義。在倫理學上,道德意識、道德規範、道德活動對人們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的價值問題,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生目的和人對社會的關係的問題,也可以說就是人怎樣生活才算值得,怎樣生活才有意義的問題"。這表明,羅國傑是從"意義"和"關係"的角度來界定價值的,而且是從唯物史觀的立場上來談論"意義"和"關係"的。他極力強調,必須從一定的經濟關係中,從社會關係的歷史發展中,從人們在生產關係里所處的不同地位中,從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中,來考察人的價值問題。

2. 關於價值目標的論述。"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活動,必然都有一個目的、目標。這裡所說的目的和目標,除了從事每一個活動的具體目的和目標之外,還有一個總的或最終的目的和目標。而這個最終的總的目的和目標,就聯繫着人的一切行為活動,貫穿於他的社會的生活實踐之中,就是要解決人為什麼活着和怎樣活着的問題"。這個總的目的稱之謂價值目標。他認為,價值目標總是同利益取向聯繫在一起的,正確的價值目標,總是同正確理解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價值不在於地位的高低、金錢財富的多少,而在於對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進步事業所做的貢獻,在於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在於為共產主義奮鬥的偉大目標和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他結合我國的實際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價值觀和人的價值標準,是同人民要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根本利益相聯繫的,離開了這個根本利益的要求,就不可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可能找到人為什麼生活和怎樣生活的標準

羅國傑
羅國傑1.jpg

3. 關於個人價值、自我價值的論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由於不同的崗位和職業,抱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在充分發揮人的個性和才能的社會實踐中,人們的具體的生活目標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們對人生的意義、對人生的價值的具體理解,可能帶有具體職業的影響而各不相同。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觀不應該排斥和否認人們的個性、理想、愛好、興趣的不同,而應該強調這一切都必須和社會主義的總的價值目標相聯繫,並使這一切的發展從屬於總的價值目標"。他批判了那種把個人價值、自我價值說成是財富金錢地位名譽物質享受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強調每個人都必須依據集體主義的原則,在集體的事業中,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實現人的價值。他還着重指出要培養個人選擇價值目標的能力,自覺清除剝削階級的價值目標,確立革命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的實踐道德。[2]

關于堅持集體主義原則

集體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羅國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理論有諸多貢獻,最集中和最突出的代表,是對集體主義原則的系統闡述。他把研究和寫作的相當一部分精力,花在集體主義以及與此必然相關的個人主義的問題上,圍繞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的問題,發表了如《論無產階級道德原則和資產階級道德原則的根本對立》、《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當前有關道德問題的幾點思考》、《關於倫理道德的價值導向的反思》、《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原則》、《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強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關於倫理道德的幾個理論問題》、《十年來倫理學的回顧與展望》、《堅持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堅持價值導向一元性的思考》、《對幾個重要提法的建議》、《堅持集體主義還是"提倡個人主義"》、《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論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等論文。 (一) 關於集體主義原則的基本點

他發表在1996年5月16日《光明日報》上的《對幾個重要提法的建議》一文專門對集體主義的要點作了簡明扼要的概括,指出:"對集體主義的界定,應強調三個思想: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集體、國家利益相結合;在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下,切實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大力發揮個人的能動作用。"他還對集體主義作了層次劃分:一是無私奉獻,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先公後私。二是顧全大局,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勞動,遵守社會主義社會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市民公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這篇文章,是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前夕,在中央主管部門召開的精神文明理論座談會上的發言提綱,因而可以視為向中央制定精神文明建設決議的獻計獻策之作,是深思熟慮和通盤思考之後得出的慎重結論。

(二) 關於為黨和國家的決策服務

羅國傑教授這方面的貢獻,在他為十四屆六中全會關於精神文明決議徵求意見稿所提的有關集體主義的建議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現。他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一文,就是所提建議的文字記載。這篇文章,是在1996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的徵求意見座談會上的發言稿。

他在建議稿中,充分肯定六中全會決議討論稿寫得很好,"特別是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這必將對我國今後的道德建設產生重大作用"。但他也誠懇地提出,"我只想提一個補充的意見,就是希望能夠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後面,加上'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樣一個意見,以便使這一文件能夠更完整,更全面地體現我們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思想和要求"。

中央採納了羅國傑教授建議,在原討論稿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之後,加上了"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並與原有的"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共同構成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道德建設的總布局。

羅國傑
羅國傑2.jpg

關於正確對待傳統道德

(一) 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點的概括

1. 對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從兩個大的視角進行概括:對各家各派的總體思想加以概括;對影響最大的儒家學派的思想加以概括。

(1) 中國古代各家各派的倫理思想家,主要研究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十個大的方面。一是道德原則同物質利益的關係問題,簡稱為道德間利益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又可再分為兩個不同的方面:關於道德的根源、本質、社會作用和發展規律;關於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二是道德的最高理想問題,即人生的最高準則、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問題。三是人性問題,包括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是普遍相同的還是分品的。四是道德修養的問題。五是道德品質的形成問題。六是道德評價的問題。七是人生的意義或人生的價值問題,包括人為什麼活着;人生有沒有意義;人生如果有意義,其內涵是什麼;怎樣看待生與死;有限的人生怎樣才算是不朽的;怎樣對待享樂;應不應當對國家和社會盡義務,人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人一生的命運是怎樣造成的。八是道德的必然和自由的關係問題,包括道德行為客觀必然性的關係;在多種可能的道德衝突中有無選擇的自由以及依據什麼標準進行選擇;統治階級的道德規範同個人個性發展的關係,即人們是否必然受一定社會的道德規範的約束。九是道德規範問題。十是德治和法治問題。 依據對這十個問題的深入研究,他進一步概括出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六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同西方相比,特別重視人倫關係。二是重視精神境界,認為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種最高的需要。三是具有民族特點的"愛人"精神,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種人本主義精神,這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四是重整體精神和公私關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最高價值,一切價值目標,都以是否能與其相一致為唯一標準。五是強調道德修養或者說是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這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個體和群體的道德關係論。六是重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維方式。

(2) 他將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仁愛思想,是以孔子的"仁者愛人"和孟子的"民貴君輕"等思想為代表。二是強調整體精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孟子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以及《尚書》中的"以公滅私"《左傳》中的"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義利之辯等,都是這一精神的表現。三是提倡人倫價值。從《尚書》提出的"五教"思想,到孟子提出的"五倫"思想,體現的都是這一思想。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所謂的"孔顏樂處",是典型的代表思想。五是強調修養踐履,即通過"修身"、"養性"、"躬行",達到成聖成賢的目標。 2. 對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和特徵進行概括

(1) 關於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界定和本質特徵。他指出:"中國革命道德傳統是指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所形成的優良道德。"其性質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道德的新的升華和質的飛躍。它萌芽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發端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蓬蓬勃勃的偉大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經過長期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發展,逐漸形成並不斷發揚光大。

(2) 關於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他作了這樣的概括:"中國革命道德,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為最終目的,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高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旗幟,形成了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革命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原則和奮鬥精神。從為人民服務的核心來看,中國革命道德誕生之初就特別強調為群眾服務、為大眾謀幸福和為人民利益獻身的極端重要性。從集體主義的原則來看,以為人民服務的核心為出發點,革命者的所有言行,都應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黨、國家、民族和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個人利益融於集體利益之中,在發生矛盾時,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從革命精神來看,"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頑強奮爭精神,是革命戰爭時期推翻三座大山的有力武器,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克服困難、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破壞和封鎖的精神動力。 (二) 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正確態度

1. 關於對待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正確態度。一是總目標。羅國傑指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根本目的在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責任感,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於使社會主義道德有更豐富的內容,有更能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於能更好地協調社會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於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真正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主旋律,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二是具體操作原則。從上述總目標出發,對待中國古代傳統道德,就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能一律肯定,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復古主義都是不正確的態度。羅國傑指出:"正確的態度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和古為今用的方針。""批判繼承"是總原則,強調繼承是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棄糟取精"是一個重要要求,強調繼承是經過咀嚼、經過消化的;"綜合創新"是總結、出新的工作,強調繼承是通過對比古代諸子百家和全人類倫理道德遺產,將提煉出來的精華化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古為今用"是主要目的,強調繼承是為了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為解決現實中的有關倫理道德問題服務的。

2. 關於對待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正確態度。從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道德需求來看,批判繼承和大力弘揚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道德具有重要的意義,羅國傑對此作了很好地闡述,但他也十分明確地指出,"中國古代的優良傳統道德,只有同中國的革命傳統道德以及我國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結合,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對我國當前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他還進一步強調指出,"從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來看,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揚中國的革命傳統道德,發揚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道德傳統,在這方面,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已經做出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我們道德建設發展的要求來說,還做得不夠,還顯得不相適應。"他尖銳地批判了某些反對提倡共產主義道德,否定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的言行,強調今後要大力弘揚中國革命傳統道德,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3]

人物評價

作為一名教育家,羅國傑把倫理學的教學與社會主義倫理學事業結合起來,把倫理學的研究、人才的培養與國家的前途結合起來,在倫理學教育方面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羅國傑十分注重倫理學教材建設。他認為,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去研究倫理學,才能使倫理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在新中國獲得新生和繁榮。編好倫理學教材,不僅有利於提高本校的教學質量,對於全國的倫理學教學也有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羅國傑
羅國傑2

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主持編寫了倫理學原理、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思想品德修養人生觀教育等方面的十多套教科書。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研室建設了本、碩、博三級倫理學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全國高校倫理學的研究中心。他還從全國倫理學事業出發,為其他院校培養了大量的倫理學教學人才,及時緩解了全國高校倫理學人才奇缺的狀況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