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緬元(緬甸語:ကျပ်,拉丁轉寫:kyap,國際音標:[tɕaʔ])為緬甸所通用的貨幣。貨幣符號為MMK。
紙幣面額有50分和1、5、10、20、50、100、200、500、1000、5000和10000緬元。(其中,5000緬元紙幣於2009年10月1日起發行,雖然為緬甸銀行歷史上發行面值最大的紙幣,但其實際價值仍低於5美元[1]。)
基本介紹
緬甸流通鑄幣,緬元(Burmese Kyat/Myanmar Kyat 原符號:K. 標準符號:BUK ISO 4217現行通用三位字母代碼:MMK)
錢幣面額
紙幣面額有50分和1、5、10、20、50、100、200、500和1000緬元。
硬幣面值有5、10、25、50分和1緬元。1緬元=100分。
兌換匯率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檯成交價為準,更新時間:2016-01-06 20:33
1緬甸元=0.0051人民幣 ,1人民幣=197.4789緬甸元
1緬甸元=0.0008美元, 1美元=1294緬甸元
緬元官方匯率長期維持在一美元兌換6.312緬元的匯率,但民間黑市匯率則較低,2000年為1美元兌換500緬元左右。2012年緬甸浮動匯率機制啟動的時候,1美元大約為818緬元 。
1緬元約等於:0.17美元 (USD),0.20澳大利亞元 (AUD),1.29人民幣 (RMB),0.13歐元 (EUR),0.08英磅 (GBP),1.32港元 (HKD),7.49印度盧比 (INR),20.56日元 (JPY),0.23新西蘭元 (NZD),0.26新加坡元 (SGD)
國家介紹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老撾。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國旗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21日頒布的法令,緬甸正式啟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國歌保持不變[2]。緬甸的新國旗為黃綠紅三色,中有白色五角星。綠色代表和平、安寧、草木茂盛、青蔥翠綠的環境,黃色描繪出團結,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白星反映出堅強聯邦永恆不墜的意義。[30]
國徽
現行緬甸國徽於2010年10月21日開始使用,由1974年版緬甸國徽的修改而來。
1974年版緬甸國徽中間為緬甸版圖置於一個十四齒的齒輪,齒數象徵緬甸的省和邦,外飾以稻穗;新國徽中間為緬甸版圖置於橄欖枝中間,兩頭聖獅為守護獸。兩者之間為花卉狀圖案,頂端為一象徵獨立的五角星。下方是綬帶。
因國家政制改變,與舊國徽相比,新國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刪去了共產主義國家在國徽上經常使用的齒輪、稻穗等圖案,改用橄欖枝環繞緬甸版圖。
視頻
緬元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這裡一定有你沒有見過的錢!!,搜狐,2018-12-17
- ↑ 緬甸正式啟用新國旗、新國徽 ,標誌情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