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倫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倫桃科(Dilleniaceae)第倫桃屬(Dillenia)
第倫桃(學名:Dillenia indica),(英文名稱:Elephant Apple、Indian dillenia)[1],別稱擬琵琶、五椏果等[2][3][4],為第倫桃科(Dilleniaceae)第倫桃屬(Dillenia)植物[1][5]。果肉含粘液果膠帶酸味,可製酸味飲料、果汁或果醬[2][3][4][6]。在印度,第倫桃果實的萼片可作蔬菜食用;在馬來西亞,其果實可加入咖喱,果肉則用於洗髮[7][8]。果肉亦有止咳、解熱之效;葉及樹皮可作收斂劑[3] ,葉的汁液可治禿頭,樹皮可治鵝口瘡[7][8]。第倫桃的葉因與枇杷葉相似,故而有擬枇杷的別稱[9]。第倫桃的果實外層包著肥厚的萼片,看似綠色的桃子,故而得名[2][3]。
分佈及生境
第倫桃原產於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夏威夷等地,現分佈於中國、台灣、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菲律賓及爪哇印尼等地,中國國內分佈於雲南南部,福建廈門及福州也有引種。喜生於山谷溪旁水濕地帶,土壤需排水好,喜高溫多濕環境,喜全日或半日照,耐旱,耐強風吹襲,不耐寒,生長適溫23-32攝氏度,板根具有抓地之效,不適合在鹼性土壤中生長,以肥沃壤土為佳,播種法繁殖。[4][6][10][11][12]
形態特徵
第倫桃是一種常綠半落葉中喬木植物,胸徑寬約1米,高約20-25米。樹皮平滑,紅褐色,呈大塊薄片狀脫落;嫩枝粗壯,披褐色柔毛;老枝無毛,有明顯的脫葉痕;小枝密生於主枝條末端。葉倒卵形或矩圓形,互生,薄革質,頂端近圓形,有長約1厘米的短尖頭,基部圓形或廣楔形,不等側,葉緣粗鋸齒或疏齒狀,表面皺摺,表面及背面初披柔毛,其後柔毛脫落,僅在背脈上有毛,長約15-40厘米,寬約6-14厘米;葉側脈平行,25-56對,脈間相隔5-8毫米,整齊而明顯,乾後表面及背面均突起;葉柄有狹窄的翅,基部稍擴大,長約5-7厘米;無托葉。花單生於近枝頂的葉腋內,直徑約12-20厘米;花梗粗壯披毛;萼片5枚,近圓形,肥厚肉質,外側披柔毛,直徑約3-6厘米,有時基部厚達1厘米;花瓣5枚,倒卵形,白色,長約7-9厘米;雄蕊發育完全,無退化雄蕊,外輪數目較多,內輪較少及比外輪長;花藥頂孔裂開,長於花絲;花柱線形,頂端向外彎;心皮16-20枚,胚珠於每心皮多個。果為漿果,圓球形,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不開裂,甚為堅實,成熟時黃褐色,果肉含透明粘液,直徑約10-15厘米。種子腎臟形,壓扁,邊緣有毛,藏於透明粘液之果肉中。[3][4][6][10][11][12]
第倫桃的花與果不易區分,在於花萼肥厚,花朵開放前緊密包裹,花謝之後又會合上,果實成熟也不再裂開,所以大部分的時間看來就是一個球體,除非剝開,否則難以看出是花是果。 台灣的第倫桃最早是在1901年由夏威夷引進。早期引進臺灣應該是當作果樹,後來幾乎只是作為景觀樹木利用,現在不少公園與校園中都可看到。較少做為行道樹,因碩大果實落地可能傷人,也容易讓人車滑倒。
參考文獻
- ↑ 1.0 1.1 第倫桃樹木谷
- ↑ 2.0 2.1 2.2 第倫桃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 ↑ 3.0 3.1 3.2 3.3 3.4 台灣樹木解說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 ↑ 4.0 4.1 4.2 4.3 《台灣行道樹圖鑑》. 陳俊雄、高瑞卿. 貓頭鷹出版. 2008年3月: 第106-107頁. ISBN 978-986-6651-02-1.
- ↑ CFH 物種信息卡中國自然標本館
- ↑ 6.0 6.1 6.2 第倫桃網絡植物園
- ↑ 7.0 7.1 《藥用植物 全世界700多種藥用植物的彩色圖鑒》. 萊斯莉。布雷姆尼斯. 中國友誼出版. 2007年2月: 第52頁. ISBN 978-7-5057-1557-8.
- ↑ 8.0 8.1 《世界藥用植物圖鑑》. 布倫尼斯. 貓頭鷹出版. 2008年3月: 第52頁. ISBN 978-986-7001-99-3.
- ↑ 第倫桃台灣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
- ↑ 10.0 10.1 中國植物誌第49(2)冊第194-195頁
- ↑ 11.0 11.1 福建植物誌第3冊第450-451頁
- ↑ 12.0 12.1 植物資料庫台北植物園
外部連結
- 第倫桃中國自然標本館物種相冊
- Dillenia indica L.香港植物標本室
- 花果碩大的第倫桃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