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端午食粽是節日習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1]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端午食粽之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

  • 中文名 ;端午食粽
  • 外文名 ;Dragon Boat Fastival eat zongzi
  • 類   別 :傳統節日
  • 習俗發源 :時間上古時代
  • 相關節日 :端午節
  • 分   類咸粽甜粽兩大類
  • 別   名粽子粽籺

目錄

歷史淵源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典故

粽,屬「籺」的一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菰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3]

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4]

演變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粽子,也稱「角黍」、「筒粽」等。「粽」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晉代時,粽籺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清 屈大均《廣東新語》:「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葉。」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5]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6]

相關禁忌

不宜冷食

粽子一定趁熱吃。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糯米加熱後,支鏈澱粉會糊化,有利於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卻,澱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容易被消化。 [7]

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黐牙和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點,食粽的同時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裡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 不宜食用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粽子 有些人喜歡把粽子放冰箱後冰一段時間再吃,這樣的粽子又硬又冷,對有胃病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來後,充分加熱變軟後再吃。

吃粽子時不宜喝冷飲

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喝冷飲,喝冷的東西更容易讓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讓人感覺到滯脹。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專家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

四類人群慎食

老人和兒童

粽子多用糯米製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胃腸病患者

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的糯米,性溫滯氣,吃多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

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有生命危險。

心血管病患者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 [8]

各地特色

端午食粽是我國流行範圍很廣的傳統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包粽子所用的「植物葉子」,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粽子的種類,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甜粽兩大類;從粽子餡上分,咸粽有肉粽、鹹肉蛋黃粽、香菇粽、鮑魚粽、蓮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棗子粽、香芋粽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地區的人愛吃鹼水粽、白粽。北方粽子多是簡單白米、赤豆、棗,蘸着白糖。而在南方,粽子口味豐富,鮮肉、鮮肉、火腿蛤蔞蛋黃、豆沙、排骨、蜜棗蓮蓉等,都能在粽子裡變成可口的美味。形狀多體現地域特色。[9]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蘇州粽子: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除鮮肉粽、火腿粽、蛤蔞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

海南粽子:海南粽子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

閩南粽子: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多樣作料,香甜嫩滑。

 
端午食粽原圖鏈接

四川粽子: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的四角粽。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10]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