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禽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禽龍屬
圖片來自itsfun

禽龍屬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亞目禽龍類,為大型植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13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亞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有兩個有效種,分別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與加爾韋禽龍I. galvensis)。

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正式命名的恐龍。斑龍、禽龍、以及林龍是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三個屬。古生物學界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禽龍的大量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屍骨層發現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面的假設,包括進食、移動方式、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著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

描述

禽龍是種體型龐大的植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進。最著名的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平均重達3.08公噸,成年個體的身長約10公尺,有些標本可能長達13公尺。其他種的體型並沒有那麼大;外形類似、較粗壯的道氏禽龍身長8公尺,而同時代的菲頓禽龍體格則較為輕型,身長為6公尺,這兩個種已被建立為新屬[1]。禽龍有高大但狹窄的頭顱骨,喙狀嘴缺乏牙齒、可能覆蓋者角質,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更大、排列更緊密。

禽龍的手臂長而粗壯,前肢大約是後肢的75%長度,而手掌相當不易彎曲,所以中間三個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圓錐尖狀,與中間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圖裡,尖狀拇指被放置在禽龍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則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確位置[2]。但拇指尖爪的真實作用仍處於爭論中,它們可能用於防禦、或者協助進食。小指修長、靈活,可能用來操作物體。後肢強壯,但並非適合奔跑,每個腳掌有三個腳趾。脊柱與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撐、堅挺(這些棒狀骨頭經常在模型或繪畫中省略)。禽龍與較晚期的近親鴨嘴龍類,在身體結構上相異不大。

物種

因為禽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之一,過去曾有許多的種被歸類於禽龍屬。不同於其他早期恐龍(例如斑龍畸形龍),禽龍並沒有成為「未分類物種集中地」,但禽龍仍擁有複雜的分類歷史,而牠們的分類目前仍持續進行重新研究。

其中最著名種是貝尼薩爾禽龍,化石已發現於比利時英格蘭,可能還有德國西班牙、以及法國;而發現於美國猶他州南達科他州的化石已建立為新屬;發現於突尼西亞蒙古的化石,可能屬於禽龍屬。在200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重新研究禽龍的各種,將貝尼薩爾禽龍的範圍限定在比利時貝尼薩爾附近發現的化石;而歐洲其他地區發現的禽龍化石,年代為巴列姆階,體型較為粗壯,另外標明為Iguanodon sp.,意為未確定名稱的種。貝尼薩爾禽龍過去被視為典型的英國恐龍,但現在與英國關聯不大。

最初的模式種是安格理克斯禽龍(I. anglicus),但該種的正模標本只有一個牙齒;而且該種自從被發現以來,只有發現一個部份化石。因此在2000年3月,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將禽龍的模式種改為較著名的貝尼薩爾禽龍I. bernissartensis),編號IRSNB 1534標本被選為新正模標本。禽龍的最初牙齒目前位在紐西蘭威靈頓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但並沒有被展出。禽龍的最初牙齒原本為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所有,當曼特爾死後,他的化石被交給住在紐西蘭的兒子沃爾特·曼特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