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於2005年11月經福建省林業廳批准設立,成為我省第2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總面積1182.52公頃,由雙門石景區、小溪口景區、桃梨園景區、報國寺景區等4個景區組成,是集生態保護和旅遊休閒、觀光度假、探源訪幽、運動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

園區簡介

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北部與泰寧交界,千里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區內金饒山海撥1858米,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該區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17種。建立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於閩江水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重要義。

地理位置

建寧縣地處福建省西北隅,位於武夷山脈中段東伸支脈,面積1742.3平方公里。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建寧縣境內東南部,中心位置東經116°54',北緯26°44',東北部與泰寧交界,距縣城15-30公里,涉及金溪鄉、溪口鎮、均口鎮、伊家鄉4個鄉(鎮)的14個行政村和大元采育場。總面積13022公頃,占全縣面積7.5%。千里閩江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

專家論證

2005年10月24日至25日,由福建省林業廳組織的《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規)通過了省林業廳組織的專家評審。

評審組專家深入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小溪口和報國寺景區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觀看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風光影像資料,並聽取了總規編制單位福建省林業規劃設計院對規劃文本的介紹,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文化底蘊深厚,集山水、森林、濕地、文化於一體。森林公園的總體規劃基礎資料詳實,較好地貫徹了建寧打造「閩江正源第一城」和「生態旅遊休閒城」的發展戰略,並與建寧縣旅遊總體規劃相銜接,對提升建寧旅遊產業具有指導價值。

評審會上,建寧縣副縣長謝翠姬向有關專家介紹了建寧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對與會專家關心和支持建寧旅遊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表示了衷心感謝。省林業廳、市旅遊局和市林業局有關領導對建寧在發展旅遊特別是森林生態旅遊上所作的努力,給予了充分肯定。

發展優勢

該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域優勢,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保存較為完好的典型地帶性植被——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批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這些表明,在這裡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尤其是建設閩江正源良好的生態系統對保護母親河-- 閩江意義重大。

1、植被的典型性和閩江源頭保護。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優越,孕育出種類豐富的生物資源、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這裡的天然森林植被——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於人為干擾相對較少,至今保存較好。無論群落類型、區系特徵、種類組成、分布區域都具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典型特徵。武夷山脈綿延530km,雄峙福建省西北部邊境,在武夷山脈現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梅花山[2]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在一定程度上是武夷山脈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格局的一種補充。同時,區內的嚴峰山因其為我省母親河——閩江的正源頭而名聞遐邇。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保護閩江水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獨特的價值。

2、生境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獨特性。

金鐃山海拔高達1858m,其山體高大,植被呈明顯的垂直分布。主峰白石頂奇峭、峻拔、山幽林密,峰頂平圓坡緩,禾草萋萋,雲騰霧涌,變幻多端,構成一幅意境獨特的畫卷。本區諸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其天然植被以及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許多珍禽異獸和珍稀瀕危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之地。目前在該區發現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36種。主要有南方紅豆杉、香果樹、伯樂樹、鵝掌楸、凹葉厚朴、閩楠、浙江楠以及僅在建寧有分布的建寧椴、建寧金腰等,許多胸徑達1m以上的古樹名木如鵝掌楸、柳杉、南方紅豆杉、銀杏、香榧、花櫚木等,稀有的南方紅豆杉群落、柳杉群落、吊鐘花群落、紅楠群落、香果樹群落等。保護區內分布的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雲豹、豹、鳶、蟒;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短尾猴、獼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鴛鴦、蒼鷹、鹰鵰、虎紋蛙等;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豹貓、毛冠鹿、棕鼠、紅喉潛鳥、黑喉潛鳥、小壁虎、蒼鷺、大白鷺、白鷺等。這些無不體現出本區動植物的獨特性。

3、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該區雖然平均海拔較高,但地勢高低懸殊,最高處1858m,最低處僅250m,相差達1608m。保護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在其控制下,形成許多縱橫交錯的幽深斷裂谷,高山深谷地貌十分明顯,許多地方巨石裸露、石礫連綿,母岩分化和成土過程較為緩慢,土層較為淺薄,因此,植物和森林群落演替進行得十分緩慢,現有的許多群落類型均經千百年滄桑才得以形成,一旦這些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採伐跡地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作用減弱,生態系統平衡的失調,植被將逆行演替,而區內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將遭滅頂之災。

4、生物多樣性。

該區地形複雜,溪流縱橫、山峰林立、山勢陡峭,層巒疊翠,相對之差千餘米,多樣的小地形,促成區域性水熱資源的重新組合和配製從而產生不同的小氣候、小生境。生境的多樣性決定了物種種群和群落類型的多樣性。據不完全統計,本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63 科1054種。其中蕨類植物28科78種;裸子植物7科15種;被子植物128科961種。藥用植物,觀賞植物,食用植物,芳香油料等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有138科720種以上。脊椎動物有獸類7個目16個科31種,鳥類15個目34個科116種,爬行類3個目11個科46種,兩棲類2個目7個科25種,魚類5目8科20種,及大量的無脊椎動物,如昆蟲達1090多種,蛛形綱、信足綱、昏足綱、寡毛綱的種類,水生浮遊動物的種類也十分豐富,真菌達8科12種。

5、森林植被的天然性。

本區不少地域地處偏僻,山高路險,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一些邊遠地區甚至人跡罕至,至今仍保存着半原始狀態的天然森林植被。由於人為活動干擾少,區內生境優良,資源豐富,成為各類生物生長繁衍的良好棲息地和避難所,並充分顯示出天然性。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所具有的典型性、獨特性、脆弱性、多樣性以及天然性使其具備了很高的科學意義和保護價值,並在眾多的自然保護區中獨樹一幟。

6、保護區面積的適宜性。

保護區面積13022公頃,其中核心區4633公頃,緩衝區5216公頃,實驗區3173公頃。面積集中連片,三大塊核心區間設有生物走廊,功能區劃力求具有整體性和連續性,以有效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2001年6月福建師範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陳寅山、劉劍秋等專家對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綜合科考,並整理資料,形成系統的資源本底情況,編制完成詳細科考報告和總體規劃,同時也收集到部分標本材料。2002年5月廈門大學林鵬院士等專家對閩江源自然保護區進行進一步的綜合科學考察及總體規劃,屆時將形成更系統、更完整、更權威的相關資料,促進保護區的建設與科研活動。

7、保護區生態旅遊現狀。

金鐃山海拔1858米,素有「秀起東南第一巔」的美稱。山中的千年古剎 報國寺、 石燕岩廟和鴛鴦湖度假村,具豐富人文和休閒氛圍。在保護區內,山奇石秀,泉涌瀑飛,林幽鳥鳴,雲蒸霞蔚。石水林花的神奇組合,構成了動人的自然景觀,朝看雲海,吞雲吐霧林披絮,暮觀夕陽,飛霞流丹山抹金,山中氣象萬千,妙不可言。山腳下一派田園風光,盛夏時節,蓮葉翻卷如碧波蕩漾,荷花怒放似紅綢飄拂,黃花梨碩果纍纍,清香四溢,連空氣中也充滿了甘甜。這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原始美和山民古樸好客民風,引來遊人絡繹不絕,成為人們生態旅遊的好去處,同時也教育遊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發揮寓教於樂的功能。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2000年3月已由建寧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保護區。2002年10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保護區,已建立閩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管理處下設金鐃山管理站、鴛鴦湖管理站、王坪棟管理站、閩江源管理站及金鐃山哨卡,王坪棟瞭望台等。保護區建立後,區內的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保護區內水、電、路、通訊、教育、培訓、防火、科研等方麵條件也已日臻完善。

視頻

福建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相關視頻

福建浦城:守好閩江源 護好飲用水
三明建寧閩江源生態旅遊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