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重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相重揚,農學家,農業教育與農業管理專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園藝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長期從事農業教育、農業外事的管理和領導工作。組織論證並推動了中國農業教育制度的改革;積極促進中外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海峽兩岸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為做好農技推廣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對園藝產品產銷問題有獨到見解,為促進中國園藝學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主要貢獻
論證並推動了農業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
從大學畢業開始,相重揚即接觸農業教育工作,此後在農業部一直負責農業教育的管理和領導工作,多年來對農業教育事業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經常深入學校,了解實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為進行農業教育制度的改革,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在農業高等教育方面,相重揚先後4次參加全國性農業教學計劃的制定或修訂工作,親自起草文件,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意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
1954年,相重揚參加教育部組織的高等農業院校統一教學計劃的制定工作,草擬了「執行教學計劃的幾點說明」;1955年,為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問題,他參與起草了「關於高等農林院校1956-1957年教學工作中需要採取的若干措施」。這兩個文件,使不同農業地區在執行統一教學計劃的前提下,能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比較合理的選擇性。「文化大革命」以後,高等農業教育處於恢復整頓階段。
1978年,他組織論證並草擬了「關於高等農林院校學制的意見」,提出高等農林院校學制以四年為宜,不應縮短,這一意見獲得認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部科教局就農林院校專業設置問題召開會議。相重揚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高等農業院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原則」,指出專業布局要結合地區特點,考慮實際需要,並對專業布局提出六點具體建議。他的建議被會議採納,下達給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參考。
1980年,相重揚主持制定高等農業院校教學計劃的若干原則,1981年頒發執行。他的這些工作,使農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工作逐步走上正軌。他還強調立足國內培養高級農業人才,加強對研究生的組織培養與管理工作。1983 年,相重揚代部起草了關於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的十點意見,對推動高等農業教育的進一步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推動農業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時,相重揚還非常重視農業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問題。為了解決農業中專人才「下不去、留不住」,農村知識青年又「上不來」的矛盾,1984年,他與有關同志共同總結溫江農校的辦學經驗,提出中等農業學校應多種形式辦學,舉辦縣校共管,不包分配班的試點工作,探討培養的人才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路子。
1989年,進一步研究制定對不包分配班學生的鼓勵政策,使這批學生能回到農村發揮作用。為了探討中等農業教育的改革,相重揚積極支持並參與成立全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活動,提出農民職業教育應由種養業向加工業延伸,由單純傳授技術向與經營管理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由生產向生活應用技術方向開拓,並積極介紹國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先進經驗。他的建議大大擴展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為科學技術服務於農村經濟開創了新的思路。
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國性的農技推廣網絡逐步建成,在傳播科技知識、推動農業生產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在中國農村經濟轉軌時期,一些地方農技推廣工作也應隨之被「推」向市場,甚至被隨意撤併,或改為經濟實體,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面臨着「線斷、網破、人散」的嚴重局面。
相重揚他全面分析、總結了建國以來中國農技推廣工作發展里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認為這一時期農技推廣工作產生波折的原因在於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對農技推廣的作用認識不足,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對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宣傳和執法力度不夠,缺乏可操作的實施條例。
與此同時,他積極介紹國外農技推廣方面的先進經驗,如國家辦農業推廣、農民團體辦農業推廣和企業辦農業推廣等,強調政府在農技推廣工作中的領導作用。他提出,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首先要端正認識,即認識到農業是關係到國家安定的基礎產業,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是國家重視農業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措施;其次要增加投入,各級政府應增加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專用資金,鄉站所需經常性費用納入縣財政支出;再有要發展農民技術隊伍,理順鄉站管理體制,同時應開拓農技站的服務內容,完善產中服務,開拓產後服務,並逐步向產業化發展,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更好地服務於農業、農民、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儘快扭轉農技推廣工作面臨的不利局面,相重揚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4年,他在參加全國政協第八屆第二次會議期間專門遞交一份提案,提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穩,現狀堪憂,政府應儘快採取措施,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理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這些意見和建議,對加強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建設,儘快扭轉農技推廣面臨的不利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促進中外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
相重揚在主管農業外事工作期間,始終積極貫徹中央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在外事活動中,既掌握原則,又不失靈活性,促成了多項中外農業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和經貿往來,為中國爭取到國際組織的低息貸款和資助,在中國農業對外多邊或雙邊外事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9年,相重揚陪同德國專家考察了國內數所農業院校,並積極介紹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在極為艱苦條件下的辦學業績,努力促成了北京農業大學與德國霍因海姆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係。
1984年,經相重揚和北京農業大學以及德國方面一批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中德雙方更大的合作項目「綜合農業發展中心(CIAD)項目」正式確立。這一項目將通過雙方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面向華北,着重解決黃淮海地區鹽鹼地的改良和糧食生產問題,其意義不僅對北京農業大學而且對全國農業生產和農業對外合作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CIAD合作項目圓滿完成。10年間德國無償提供援助1700萬馬克,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11 個國內先進的實驗室,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在多種層次的人才培養和人員培訓、成果推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德國總理科爾訪華時高興地稱讚CIAD是中德合作的典範。毛達如校長在回顧CIAD的發展歷程時感慨地說,如果沒有相重揚同志的積極推動,CIAD這一重大合作項目的實現是難以想象的。
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
20世紀80年代後期,海峽兩岸農業界有識之士開始接觸。1989年5月,在有關人士的幫助下,相重揚與台灣農業界專家黃正華先生在廣州見面。
黃正華先生畢業於中山大學,此次二人見面,感觸很深。相重揚提出,大陸和台灣的農業各有所長,應優勢互補,利用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合作。黃正華先生非常贊同。二人交流了兩岸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概況,溝通了情況,增進了了解。
1993-1998年,相重揚3次赴台,會見親朋好友,並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與農業界有關人士進行廣泛接觸。在台灣農業界,許多知名人士曾就讀於中央大學或金陵大學。相重揚充分利用師生、校友的關係,廣泛聯絡。在交往中,相重揚既堅持原則,又講求策略。對台方人員,無論是專家、教授,還是普通農民,他都以誠相待。
相重揚根據中央對台工作方針,廣交朋友、求同存異、努力推動,積極促成海峽兩岸的農業交流與合作。訪台期間,他除了利用各種機會與有關人士交流,還非常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回來之後認真研究,並先後發表了「台灣的農地轉移」、「從金融風波看台灣農會」、「台灣農業轉型及其走向」、「台灣農產品運銷制度」等多篇文章使大陸方面對台灣農業有了進一步了解。
在相重揚等一批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逐步發展。至90年代中期,農業交流已從初期的一般性、綜合性介紹到專題性研討會;由技術問題到農產品產銷方式探討;由學者、教授參加到企業家介入;由討論、研究開始進入技術合作,進而發展到商貿往來。在人員交流方面由單向發展為雙向。交流的內容、範圍也不斷擴大,不僅有教學、研究單位參加,而且有基層同行的接觸。在人員方面,從老年、中年擴展到青年的交流。
1992年以來,北京農業大學橄欖球隊與台灣球隊進行了多次友好比賽,進一步增進了兩岸青年人的友誼。正是在相重揚等一批有識之士的積極推動下,海峽兩岸農業界在各行業中較早地打開了科技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局面。
推動了中國園藝學會的發展
在積極推進官方外交的同時,相重揚積極倡導民間外事往來。他認為,民間外交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民間身份出現,往往可以解決官方不便解決的問題,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農業行業分會是半官方性質的民間組織。相重揚在任該會會長期間,充分利用這一特性,積極促成中外交流與合作,使中國農業開始了與當時尚未建交國家韓國、以色列等國的交往。1988年以來,中國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積極牽頭組織農業出國展覽,又經農業部授權定期組織大型外商來華農業展覽,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農業在國際上的影響。
1989年初,已連任三屆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的著名園藝學家沈雋教授年事已高。他與相重揚交往頗深,深知相重揚的領導才能和組織才能,並且對園藝產品的產銷體制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因此,積極舉薦相重揚為其後任理事長候選人。
1989年11 月,相重揚當選為中國園藝學會第六屆理事長。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學會工作也開始面臨着新的問題。相重揚認為,學會具有學科和人才的優勢,在新形勢下,學會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農業經濟建設服務。在組織工作方面,他繼續堅持學會民主辦會的傳統,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在定期召開的學會工作會議上,對要研究的每一個問題,他都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後很快理出條理,作出歸納和總結,行成明確的決議,使會後各項工作得以儘快落實。他思維敏捷,條理清楚,概括能力很強。他的發言總是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學術交流方面,相重揚認為,單純開展學術活動缺乏活力,應結合農業發展需要,開展相應的學術活動,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在促進園藝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時,推動園藝生產的發展。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積極組織實效性學術活動,如結合日光節能溫室發展、果樹生產合理布局、西瓜種子進口等舉辦相應的研討會,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對指導生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學會西瓜甜瓜專業委員會向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停止進口新紅寶、金鐘冠龍等西瓜種子的建議」,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農業部立即下達文件,轉發了田紀雲副總理的批示,對限制西瓜種子進口、理順市場、促進國內西瓜育種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重揚積極支持中國園藝學會的對外學術交流。他充分利用擔任中國農業交流協會會長的有利條件和他自身的優勢,積極促成中國園藝學會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1993 年,中國園藝學會繼1988年舉辦「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國際學術討論會」之後,又成功地舉辦了「園藝作物品種改良國際學術討論會暨桃國際工作會議」,1995年舉辦了「園藝作物采後處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先後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來華交流、參觀,大大提高了中國園藝學會的知名度,加強了國內有關單位與國外同行的聯繫。
1994和1998年,相重揚兩次率團赴日本,先後參加「第24屆國際園藝大會」和「日本園藝學會成立75周年紀念大會」,並應邀在大會上作專題報告,會議期間與國際同行進行廣泛接觸,介紹中國園藝事業發展現狀,受到與會者的熱切關注。這些活動,對促進中國園藝事業的對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重揚還非常關心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他積極主張學會要為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他建議「青年人的會應放手讓青年人去辦」。1990年以來,中國園藝學會多次舉辦青年學術討論會、青年優秀科技論文評選、青年科技獎的評選等活動,大大激發了青年園藝科技工作者的熱情,使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已成為不少單位的青年學科帶頭人。
1997年10月,相重揚連任兩屆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以後,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章程規定,不再繼續連任。中國園藝學會真誠地聘請他為名譽理事長,他欣然地接受了,並且一如既往地關心着學會的工作。
科學家精神
比起他們的成就[1] ,大科學家留給我們的更多是精神的財富。他們身上有真正科學家的精神,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尊敬。
科學家該有什麼樣的精神?科學,本身即是探索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鍥而不捨,勇於獻身於科學,無私奉獻卻淡泊名利……[2]
視頻
相重揚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科學家的故事和成就,學習啦,2016-11-08
- ↑ 談科學(一)——科學家,簡書,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