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農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農民
 

農民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他們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長期和專門從事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等生產勞動。

中文名稱:農民

外文名稱:peasant、farmer、agriculturer

概述: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詞目定義:務農者 村民

三農政策: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歷史演化:農業生產結構變化和就業途經

概念釋義

1、指居住在農村的人(農村居民、農村總人口)。實際上在農村居住的不完全是農民,還有其它社會成員。可見生活區域的鄉土性很難概括農民的本質特徵。

2、指擁有農村戶口的人。事實上,我國目前還有部分取得城鎮戶口的農民存在,比如像城市近郊區和國營農場。所以農村戶口也不能反映農民的特徵。

3、指與城市居民對應的不吃商品糧油的人。這種觀點與第二種觀點相近,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商品糧油供應制度中一些專業化生產地區的農民,比如棉農、林農、茶農、煙農、菜農等都是吃商品糧油的人。所以商品糧油的供應也不能說明農民概念的本質。

4、指與公有制土地相聯繫的社會主義集體農民。顯然,這個定義個體農民仍然未包括進去。

5、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農業人口)或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者。這個定義儘管跳出了按地域、戶籍、商品糧油供應和所有制去命名農民的條條框框,但農民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卻存在着不相一致的情況。比如,1984年以後,隨着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不僅從事農業生產,而且還從事着第二、第三產業活動,甚至部分農民離土離鄉從事非農業活動。與此觀點相似的看法還有:農民是指與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相結合併獨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者。

6、三個層次:第一層指從事狹義農業生產的人,這是最狹義的傳統的典型的農民;第二層次指從事廣義農業生產的人;第三分層次是指農村總人口。[1]

歷史地位

正像斯賓格勒所說,一切高級的經濟生活都是以農民為基礎,並在農民身上發展起來的。農業這種古老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不同,它是自足而封閉的,老子和陶淵明將此視為理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事實上,希臘羅馬社會中典型的勞動者同樣是農民,而不是奴隸,因此有歷史學家將希臘一羅馬世界視為「農民社會」——擁有個性和理性的古典小農是積極的自由公民,並構成公民的絕大多數。

歐洲中世紀同樣是一個農民世界,除去少數教士和騎士,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在很多歷史學家看來,這些「勞動者的一生都相當舒適而平靜,他們過着一種正直而平和的生活,虔誠而篤實。他們的物質生活狀況要比他們的後人好得多」。美國其實就是一群自耕農建立起來的;華盛頓卸任總統後,也是回到自己的農莊。即使在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經濟學家西斯蒙第看來,那種傳統鄉村的田園生活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那種安全、那種信賴將來,那種同時保障幸福及美德的獨立性,到處都可同樣遇到。靠自己兒女幫助,在一塊祖傳土地上做完全部農活的農民,既不付租金給任何地位比他高的人,也不付工錢給任何地位比他低的人,他使自己的生產適合於自己的消費,吃自已的麵包,喝自己的酒,穿家裡做的毛衣和自種的亞麻織成的衣服。

在古代中國,可以說農業是唯一支柱產業,農民是古代中國的中堅核心職業。其他如政治、戰爭、科技、商業、文藝等等。從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農業文化的延伸和衍生。黃仁宇甚至將傳統中國稱之為「農業帝國」,而中國皇帝則是「第一農民」。[2]

當代農民的特徵

隨着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民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當代中國農民的基本特徵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認識。

第一,從人口數量看,農民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社會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2月25日發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末全國總人口133 47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1 288萬人,占總人口的53.4%。雖然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在逐年減少,但當前它仍然是中國人口的主體。

第二,從文化素質看,農民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內部仍存在着一個龐大的文盲、半文盲群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文盲率為6.72%,其中城鎮文盲率為4.04%,農村文盲率為8.25%;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

第三,從職業結構看,農民已經突破單純的農業生產界限,幾乎在社會各個生產、服務和管理部門都有農民就業。然而,作為農業生產者的農民雖然已經逐步向商品生產者轉化,卻依然沒有結束自給或半自給的狀態。

第四,從生活狀況看,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相對水平有下降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從整體上看i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部分農民逐步實現了小康。但是,農民收入的總體水平遠低於城市居民,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國際上認為城鄉差距在1.5:1比較合理,但我國的城鄉差距近年來一直在3:1以上。城鄉貧富差距的兩極分化已經影響到社會穩定,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勢在必行。

第五,從價值觀念看,農民的價值觀念正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但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仍深深地影響着農民的言行。一方面,農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平等意識不斷增強,就業觀、消費觀、生育觀等都呈現出現代化的傾向;另一方面,農民依然具有較強的小農意識,思想觀念比較保守。

第六,從經濟生產地位看,農業仍然承擔着社會經濟發展和轉變的基礎作用和支撐作用,農民的經濟生產地位不容忽視。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農業在國民經濟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農民收入增加來源從過去主要依靠農業轉向越來越依靠非農產業,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並沒有削弱。隨着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與原料工業、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相比,農業依然處於最基礎的地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中最為基礎的母體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果農業基礎脆弱,就無法支撐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七,從社會地位上看,農民的實際社會地位與其應獲得的社會地位之間仍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在社會的分層結構中,農民整體處於金字塔的底。[3]

地位和作用

農民在中國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中國社會的主力軍,對中國社會的每一次大的變動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革命和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也不例外,農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最 大。所以,我們認為,誰掌握了農民,誰就掌握了中國,誰得到了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誰就適合了中國國情,植根於成功的土壤,贏得了勝利的希望。

兒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國農民除了默默地耕做貢獻於社會外,還通過無效次的鬥爭和起義,緩慢地推動社會前進,就連清朝末年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雖然自身沒能取得最終勝利,但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革命黨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啟迪了前進的道路。

中國的特殊國情把農民問題提到特別重要的地位,成為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決革命和建設一系列問題的首要問題,從面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研究利解決農民問題,形成和發展了關於農民問題的完整的科學理論,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

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使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有了哭同的利益,產生了共同的要求。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經驗證明:農民革命要取得徹底勝利,必須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無產階級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必須與廣大農民結成堅強的同盟。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廣大農民的革命要求愈益強烈,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需要 農民同盟軍,這兩種因素的結合,促使我們黨選擇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

新型職業農民

根據農業部的界定,新型職業農民就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在傳統的印象里,農民通常學歷不高,穿着樸素,在田裡辛苦的工作,但是這些「農民」卻不一樣,他們不是被動的當農民,而是主動選擇農民這個「職業」。他們不僅有傳統農民的踏實和勤勞,還有經營能力,同時掌握着先進的農業技術,不少人抽屜里還有碩士學位。成功的新型農民不僅自己能賺錢,還能帶動家鄉的人一起賺錢。

這些年,國家對新興職業農民的扶持力度很大,不僅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程,對那些回鄉創業的新農民,也有不少政策優惠。這讓農村裡的新農民越來越多,2017年已經達到了1500多萬。[5]

相關視頻

1、農民勞動的結果來年肯定大豐收

2、農民在辛勤的勞動

參考來源

  1. 農民的定義,個人圖書館網,2018-03-20
  2. 農民的定義,個人圖書館網,2018-03-20
  3. 農民,智庫百科網
  4. 論農民的地位和作用,道客巴巴網,2017-02-27
  5. 什麼是「新型職業農民」?和以前的農民有啥特別?,土流網,2019年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