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起
明代所繪白起畫像
別稱 公孫起
[1]
白,武安氏開宗祖
時代 戰國
國家 秦國
官位 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上將軍
爵位 武安君
出生日期 約前332年
出生地點 郿縣
逝世日期 前257年
逝世地點 杜郵
子女 白仲
學派 兵家

白起(前332年?-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2][3][4]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將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名將[5]

生平

出身

關於白起的出身,據《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記載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6]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則記載白起的先祖是楚國公族白公勝。白公勝謀反失敗自殺後,他的兒子逃往秦國,後代世代在秦國為將,白起就是他們的後代。[7][8]


鄢郢之戰

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政治腐朽、不修國政,大臣居功自傲、嫉妒爭功,阿諛諂媚之臣掌權,賢良忠臣受到排擠,致使國內百姓離心離德,城池年久失修。[9]為全力進攻楚國,前279年,白起隨同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相會修好,兩國暫時罷兵休戰。[10][11]白起在分析秦楚兩國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接進攻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於前279年率軍萬人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白起命秦軍拆除橋樑,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並在沿途尋找食物,補充軍糧。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志,因而無法抵擋秦軍的猛攻,節節敗退。[9][12]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城(今湖北省襄陽市北),直抵楚國別都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13]鄢城距離楚國國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很近,楚國集結重兵於此,阻止秦軍南下。秦軍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蠻河河水從西山長谷自城西流向城東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百里處築堤蓄水,修築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經河水浸泡的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被淹死數十萬。[14]攻克鄧、鄢城後,白起赦免罪犯遷往兩地,[13]又率軍攻占西陵(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西)。[15]

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自保。[16]此戰秦國占領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雲夢縣一帶)的大片土地,[17][18]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19]次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奪取楚國的巫郡黔中郡[20]}}。[21][22]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23]

華陽之戰

白起於前276年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24]

前273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韓國國相派陳筮求救於魏冉。魏冉請求秦昭襄王出兵,秦昭襄王命白起和客卿胡陽率軍救韓。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長途奔襲八天後突然出現在華陽戰場,然後趁趙、魏聯軍不備發動進攻,大敗趙、魏聯軍。此戰秦軍共俘虜三名將領,斬首魏軍13萬,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被擊敗,秦軍殺死潰退渡河的趙軍2萬人。[25]秦軍占領華陽並乘勝攻取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西)、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中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東)、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和趙國的觀津(今山東省觀城縣西)。[26][27]白起又率軍經過北宅(今河南省鄭州市北),進圍魏國首都大梁。經魏國大夫須賈遊說魏冉以及魏安僖王答應派段干崇割讓南陽郡後,秦國才罷兵。[28][25]秦國將觀津送還趙國,並與趙國相約攻打齊國[26]

陘城之戰

魏國人范雎因受迫害逃往秦國,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針對秦國屢次跨越韓、魏兩國作戰,勞師動眾卻又收穫很小的缺點,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用恩威並用的辦法親近魏、韓兩國,威脅楚、趙兩國,迫使齊國恐懼後主動依附秦國,待齊國依附後然後再向臨近秦國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拓展土地。[29]秦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對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曲沃縣東北)、汾城(今山西省臨汾市北),斬首5萬並沿汾河修築防禦工事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次年,又率軍封鎖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道路。[30][31]

失勢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全國上下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前259年,秦軍再次攻占上黨郡,並且兵分三路:王齕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北);司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親率大軍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準備一舉滅亡趙國。[32][33]韓、趙兩國大為恐慌,韓桓惠王決定割地求和,而趙孝成王親自前往秦國拜見秦昭襄王,並與大臣趙郝約定割讓六座城池與秦國和談。[34]

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大臣虞卿認為割地給秦國,只會讓秦國更加強大,不抵抗割地求和只能加速趙國的滅亡。虞卿建議以六座城池賄賂齊國,交好燕、韓,聯合魏、楚共同抗秦,趙孝成王採納虞卿的建議,在國內積極備戰。[35]秦昭襄王見趙國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聯合對付秦國,準備進攻趙國。白起此時患病,不能帶軍征戰。秦昭襄王向其詢問,白起說:「長平之戰中,秦軍大勝,趙軍大敗。秦國人戰死的給予厚葬,受傷的給予精心治療,有功績的設酒食給予慰勞,百姓假借祭祀之名聚會,浪費財物;趙國人戰死的無人收殮,受傷的得不到治療,軍民哭泣哀號,齊心協力恢復生產。雖然現在大王所派的兵力三倍於以前,但我預料趙國的守備力量是以前的十倍。趙國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都憂愁恐懼,早上朝,晚退朝,用謙卑的言辭、貴重的禮品向四方派出使節,與燕、魏、齊、楚結為友好盟邦。他們千方百計,同心同德,致力於防備秦國來犯。現在趙國國內財力充實,加上外交成功,在這個時候不能攻打趙國」。 [9]

秦昭襄王不聽從白起的勸告,於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趙國軍民奮起反抗,陣亡五校。此時,白起痊癒,秦昭襄王又派范雎見白起,對他說:「當年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戰士百萬。您率領數萬軍隊攻打楚國,攻下楚國國都,燒毀他們的宗廟,一直打到東面的竟陵,楚國人震驚,向東遷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韓、魏兩國動員大批軍隊,而您率領的軍隊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卻和它們大戰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現在趙國士卒死於長平之戰的有十分之七、八,趙國虛弱,希望您能領兵出戰,一定能消滅趙國。您以少敵多,都能大獲全勝,更何況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白起說:「當年楚王依仗他的國家強大,不顧國政,大臣們居功自傲,嫉妒爭功,百姓離心離德,城池也不修繕,所以我才能領兵深入楚國,占領很多城池,建立功勳。伊闕之戰中,韓魏兩國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所以我有機會集中精銳,組織勁旅,出其不意地進攻魏軍。魏軍已經戰敗,韓軍自然潰散,然後乘勝追擊敗軍,所以我才能獲勝。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不趁趙國恐慌時滅掉它,反而坐失良機,讓趙國得到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現在趙國軍民上下一心,上下協力。如果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拚死堅守;如果向趙軍挑戰,他們必定不出戰;包圍其國都邯鄲,必然不可能取勝;攻打趙國其他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奪趙國的郊野,必然一無所獲。我國對趙國出兵毫無戰功,諸侯就會產生抗秦救趙之心,趙國一定會得到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危害,沒有看到有利之處。」白起從此稱病不起。[9]

身亡

范雎將白起的話轉告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發怒,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於是另派王齕接替王陵攻打趙國,又派鄭安平率軍5萬增援[36]。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八、九個月,死傷人數很多,也沒有攻下。趙軍不斷派出輕兵銳卒,襲擊秦軍的後路,鄭安平也因遭到趙軍的包圍率部投降。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領數十萬士兵救援趙國,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秦昭襄王聽後大怒,親自去見白起,強迫他前去赴任。白起叩頭對秦王說:「我知道出戰不會取得成功,但可以免於獲罪;不出戰雖然沒有罪過,卻不免會被處死。希望大王能夠接受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在國內養精蓄銳,等待諸侯內部產生變故後再逐個擊破。」秦昭襄王聽後轉身而去。[37][38]

秦昭襄王免去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遷往陰密(今甘肅省靈台縣百里鄉),但白起患病,沒有立即動身。過了三個月,前方秦軍戰敗的消息接踵而來,秦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命人驅逐白起。白起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時,范雎對秦昭襄王說:「白起被流放,很不服氣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於是派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命他自盡。白起仰天長嘆道:「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竟落得這般結果?」過了一會說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的士兵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白起隨後自殺。[39]《戰國策》記載為白起離開咸陽七里時,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絞殺。[40]白起的副將司馬靳也一同被賜死。[41]

死後

白起被賜死後,諸侯列國都舉杯慶賀,[42]而秦國人都同情他有功無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43]並自發在咸陽為其修建祠堂。到秦始皇時追念白起的戰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的後代子孫世代為太原人。[7]

軍事思想

白起擅長野戰和攻城戰,在作戰前和作戰時,重視掌握和分析敵方虛實強弱。例如伊闕之戰中發現韓魏兩國軍隊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的弱點取得大勝;邯鄲之戰時發現失去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後拒不領兵。在與強敵作戰時,不與敵軍正面會戰,採取先弱後強的戰術分批蠶食敵軍。例如鄢郢之戰白起率數萬軍隊在方圓五千里、士兵百萬的楚國境內長途奔襲作戰;長平之戰避免與趙軍主力會戰,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後進行蠶食。在敵軍落敗時,乘勝迎勢,窮追猛打。例如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後乘勝擴大戰果。白起戰術靈活多變,能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制定戰略戰術。例如鄢城之戰的水攻、華陽之戰的長途奔襲作戰等。白起還擅長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例如鄢郢之戰中火燒楚國先王陵墓夷陵,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皆大幅挫傷敵方的士氣。[44]

評價

正面評價

白起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他一生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朝歷代所稱頌,例如:

蔡澤評價白起: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45]

韓、趙使者稱讚白起: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46]

司馬遷對於白起的軍事才能給予極高的評價,他稱白起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47],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48]

孫楚有《白起贊》稱讚白起: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49]

趙蕤稱讚白起: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50]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中對白起有如下評價: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杜甫稱讚白起: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51]

此外,白起為秦國居功至偉卻落得自殺收場的慘澹結局,許多人都對這位軍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

秦末起義將領陳余評價白起: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52]

西漢大臣谷永感嘆白起之死: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53]

唐太宗所作《金鏡述》中感嘆白起之死: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54]

負面評價

白起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策略,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降卒最為殘忍。主要對白起的負面評價在於藐視生命、濫殺降俘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

西漢的哲學家揚雄批判白起: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55]

班固評價白起: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56]

何晏評價白起說:白起之降趙卒,詐而阬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57]

紀念

白起祠

水經注》記載渭水北岸離咸陽十七里建有杜郵亭,亭內設有白起祠。[58]因年久失修,唐、宋時期的白起祠已蕩然無存。1990年,白氏族人對其進行了整修,成為祭祀白起的場所。[59]

唐肅宗時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60]宋徽宗時,白起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61]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供奉白起為「白府千歲」,為負責除瘟的五年千歲之一,享有香火。[62]

白起墓

白起墓位於咸陽市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此地施工時發現白起墓,墓中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白起墓呈圓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


白起渠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里長渠,是戰國時期最早的軍事水利工程。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進攻楚國,進兵鄢城,遭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鄢城周圍的地形,在距鄢城百里之外的武安鎮蠻河河段上游壘石築壩,開溝挖渠,引水攻破鄢城,戰後百姓用此渠灌溉農田。

參考資料

  1. 《太原白氏家狀二道》:「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曰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
  2. 《戰國策·卷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3. 《戰國策·卷二十·趙策三·平原君請馮忌》:夫以秦將武安君公孫起乘七勝之威。
  4. 《史記·楚世家》,羋是楚國祖先的姓,源於黃帝,黃帝第八世孫季連的後代始姓「羋」。《史記》中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5.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6. 《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乙丙,其後以為氏。裔孫武安君起,賜死杜郵。
  7. 7.0 7.1 《太原白氏家狀二道·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白氏芊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已降是也。裔孫白起,有大功於秦,封武安君。後非其罪,賜死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於太原,子孫因家焉,故今為太原人。
  8.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葉公聞白公為亂,率其國人攻白公。白公之徒敗,亡走山中,自殺。
  9. 9.0 9.1 9.2 9.3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秦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境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向率,興兵甚眾,即可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峻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眾,願使君將,必於滅之矣。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國倍城邑,發梁焚舟以專民,以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秦,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新,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合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為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10. 《史記·卷十六·六國年表》:(趙惠文王)二十年,與秦會黽池。
  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言语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2.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13. 13.0 13.1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14. 《水經注·卷二十八·沔水中》:夷水又東注於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里,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15.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楚頃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
  16.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
  17. 《韓非子·初見秦》: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18.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廿九年,攻安陸。
  19.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
  2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杨宽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1.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2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23.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2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二城。
  25. 25.0 25.1 《資治通鑑·卷四·周紀第四》: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乾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
  26. 26.0 26.1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明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應無韓字)、魏,破芒卯於華陽下…取魏之卷、蔡陽(應為蔡、中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
  27.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卅三年,攻蔡、中陽。卅四年,攻華陽。
  28.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三十二年,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29. 《史記·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
  30.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
  31.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韓汾陘,拔之,因城河上廣武。
  3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軍分為三軍…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33. 《史記集解·魯仲連鄒陽列傳》引蘇林曰:白起為秦伐趙,破長平軍,欲遂滅趙,遣衛先生說昭王益兵糧,乃為應侯所害,事用不成。
  34.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秦既解邯鄲圍(應為秦既破趙長平),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
  35.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對曰:「今坐而聽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益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並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而齊、趙之深仇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
  36. 史記無載兵力。《s:東周列國志/第099回》:秦王既殺白起,復發精兵五萬,令鄭安平將之,往助王齕,必攻下邯鄲方已。
  37.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應侯慚而退,以言於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照相乎?」復益發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眾,而弗下。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秦數不利。武安君曰:「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為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罨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38.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39.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40.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
  41.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42. 《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昔白起賜死,諸侯酌酒相賀。
  43.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44. 褚良才. 《先秦軍事研究·白起的軍事藝術》. 北京市: 金盾出版社. 1990年: 第328頁至第333頁. 
  45. 見《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
  46. 見《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47. 見《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48. 見《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49. 見《藝文類聚·卷五十九·武部》。
  50. 見《長短經·卷一·品目》。
  51. 見杜甫《入衢州》。
  52. 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53. 見谷永《全漢文·卷四十六·上疏訟陳湯》。
  54. 見《太平預覽·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御製上》。
  55. 見《法言·卷十一·淵騫》。
  56. 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
  57. 見《史記集解·白起王翦列傳》。
  58. 《水經注·卷十九·渭水下》:渭水北有杜郵亭,去咸陽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
  59. 59.0 59.1 白起墓、白起祠工程簡介. 商聖網 (中文(簡體)‎). 
  60.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唐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61. 《宋史·卷一百零五·禮八》:宣和五年…東廡,白起…凡七十二將雲。
  62. 諸神略傳-白府千歲. 東石港先天宮官方網站.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1)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