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余

陳餘(?-前205年),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漢初代王趙國太傅,井陘之戰失敗,被劉邦殺死。大澤鄉起義之後,同投奔陳勝,後跟隨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出任大將軍,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包圍,自覺兵少,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責怪陳不守信義,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軍覆沒。後項羽大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張耳再次見時,怪他背信棄義。陳壹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倆人絕交。項羽分封諸侯王時,陳只被封為侯,心有不滿,於是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復立趙歇,自為代王。韓信平定魏後,與張耳壹同攻趙,陳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1]

簡介

陳餘之父仕於魏國。早年,陳餘遊學趙國苦陘,精通儒術。趙國富豪公乘氏嫁女給了陳餘。這時,陳餘結識了張耳。陳餘年少,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張耳,並且效法藺相如廉頗,結為刎頸之交。

前225年,秦國滅亡魏國,秦王政(秦始皇)聽聞此兩人是魏之名士,懸賞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改名換姓,一起到了地,作里監門吏謀生。兩人相對。里吏一次因故鞭笞陳餘,陳餘想反抗,張耳阻止了他,使他受笞。里吏走後,張耳在桑下數落陳餘:「我和您怎麼說的?今天難道因小辱而欲死於小吏手中嗎?」陳餘同意了他的話。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事,占據陳郡,張耳、陳餘投奔陳勝。陳勝大喜,封張耳、陳餘為官。陳勝要自立為王,張耳、陳餘主張立六國宗室為王。陳勝不聽,張耳、陳餘想脫離陳勝,便建議進攻趙地。陳勝任武臣為將軍,張陳二人被任為左右校尉,率士卒三千人攻趙。武臣從白馬津強渡黃河,范陽蒯通說降范陽縣令,連得趙地十餘城。八月,武臣率義軍趨至邯鄲。這時陳勝在陳地稱王,陳餘等人亦勸武臣自立為趙王。

武臣稱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陳勝希望武臣去援救駐兵戲水(今陝西臨潼)的起義軍將領周章,承認了武臣稱王。武臣卻只想割據一方,派韓廣北攻燕國李良常山太原。李良兵力不足,返回邯鄲求援時,遇見武臣的姐姐飲酒歸來,李良誤以為武臣的姐姐羞辱自己,一怒之下,殺死了武姐,一不作二不休,又殺武臣、邵騷,追殺張耳、陳餘。陳餘擊敗李良。李良投奔秦將章邯。武臣已死,張耳、陳餘等立舊趙國公族趙歇為趙王。定都信都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殺項梁後,派部下王離進攻趙國,攻克了邯鄲。王離圍攻張耳、趙歇所在的鉅鹿,張耳向常山的陳餘求援。陳餘北收常山數萬人,率援軍到鉅鹿城下見章邯軍勢強,不敢進攻,屯駐於鉅鹿之北。張耳派部下張黶和陳餘的親族陳澤作為使者求援,斥責他不顧刎頸之交。陳餘說自己不能白白送死,要活下了為張耳、趙歇報仇。最後借五千兵給張黶、陳澤,讓他們進攻章邯軍,結果五千人全軍覆沒。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率軍北渡漳河,與秦兵爆發了鉅鹿之役,俘虜王離,解鉅鹿之圍,十二月,張耳見陳餘,責其不肯相救。陳餘怒解印綬,推給張耳,起身去廁所解手,張耳一時不知所措,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收下陳餘的印信,得到其兵權,陳餘只能獨自與軍中好友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從此二人失和。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此時張耳同各路諸侯入關中。項羽素聞張耳之名,乃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最初張耳、陳餘有隙,陳餘聞知大怒,對人道:「張耳和我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封侯,項羽對我不公。」陳餘使門客說服齊王田榮發兵,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張耳敗走,投靠漢王劉邦,陳餘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自己不去代國,在趙國以太傅的身份輔佐趙歇。漢王劉邦招降陳餘,陳餘要見到張耳的首級才肯降,劉邦斬了一個面貌相似張耳的人,用其首級誆騙了陳餘,於是陳餘降漢。在彭城之戰後,陳餘知道真相,張耳沒死,便反叛劉邦。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秦國曆法,按夏曆公曆仍是前205年),韓信曹參魏豹後,與張耳出井陘擊趙。陳餘對於南路劉邦的進攻十分憂慮,不聽李左車之言,在井陘之戰敗於漢軍,被劉邦斬殺,卒於邯鄲[2]

歷史評價

李左車:「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壹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

司馬遷:「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矣。」

班固:「張耳、陳餘,世所稱賢,其賓客廝役皆天下俊傑,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也!勢利之交,古人羞之,蓋謂是矣。」

劉邵:「涓涓不息,遂成江河,水漏覆舟,胡可救哉。是故陳餘以張耳之變,卒受離身之害。」

慕容鎮:「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關,終屈於韓信;諸葛瞻不據束馬之嶮,卒擒於鄧艾。」

司馬貞:「張耳、陳餘,天下豪俊。忘年羈旅,刎頸相信。耳圍鉅鹿,餘兵不進。張既望深,陳乃去印。勢利傾奪,隙末成釁。」[3]

洪邁:「張耳、陳餘,少時為刎頸交,其後爭權相與致死地而不厭,蓋勢利之極,其究必然。」

蔡東藩:「張耳、陳余,號稱賢者,實亦策士之流亞耳。當其進謁陳勝,諫阻稱王,請勝西向,為勝計不可謂不忠。及勝不從忠告,便起異心,徇趙之計,出自二人,武臣為將,二人為副,渡河北赴,連下趙城,向時之阻勝稱王者,乃反以王號推武臣,何其自相矛盾若此?彼且曰:『為勝計,不宜稱王;為武臣計,正應稱王。』此即辯士之利口,熒惑人聽,實則無非為壹己計耳。始欲助勝,繼即圖勝,纖芥之嫌,視若仇敵,策士之不可恃也如此。然二人之不克有成,亦於此可見矣。」[4]

後世紀念

成安君祠在古成安城改西北部,有壹座雄偉壯觀的廟宇,名曰「成安君祠」,又名「陳余廟」。數千年來曾香火不斷,祭供常有,而歷代又多次修葺、擴建。

史記記載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張耳陳余列傳》,是張耳、陳餘的合傳。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壹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5]

影視形象

2011年,電視劇《楚漢傳奇》:徐豐年飾演張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