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兵家,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討論的主要是軍事哲學思想(西方近似的稱作:The philosophy of war),學說重點在於「用兵」,即戰略戰術問題。春秋戰國之後,那些通曉軍事的用兵者,學者也往往歸入或稱為「兵家」。
介紹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1]、《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係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兵家是春秋戰國「百家」中的一個重要學派,以研究作戰、用兵為其主要宗旨。《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將兵家著作分為四類:兵權謀類側重於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內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他們的著作留傳下來的有:《孫子兵法》、《吳起》、《孫臏兵法》、《尉繚子》等。這些著作均是當時戰爭和治兵經驗的總結,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戰術原則,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
社會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分封制度的解體,導致了上層貴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層庶民地位的上升。於是,在貴族和庶人之間興起了一個士階層,士的人數迅速增加,他們的社會作用也日益重要。隨着貴族階級的衰落,官學或私家傳授出現了危機,於是民間聚眾講學之風應運而起,文化知識也由貴族轉移到士的手裡。
春秋末年,孔子在魯國講學,「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並發展成為儒家學派。春秋戰國之際,墨家聚眾講學,並形成了有組織的集團,當時稱為墨者,後世稱墨家。到戰國時期,講學成為時尚,士階層迅速擴大。士由於掌握了文化知識,而為統治者所重視,一時「禮賢下士」之風大盛。
統治者招徠並敬重賢士,以謀富國強兵。各國有權勢的大臣也多養士為食客,這些食客或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遊說;或代主人著書立說,如信陵君之編《魏公子兵法》,呂不韋之編《呂氏春秋》等。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發展。當時諸子並起,代表不同階級、集團的利益,他們議論時政,闡述哲理,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制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家。凡論述軍事的兵家著作,稱為兵書。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2]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家》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視頻
兵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孫臏兵法,古詩文網
- ↑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四分法」源流考 ,道客巴巴,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