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贛邊根據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贛革命根據地原圖鏈接

湘贛邊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xiānɡ ɡàn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井岡山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鬥爭基礎上,於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發展起來的。根據地位於贛江以西,株萍鐵路和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湘贛邊界,包括湖南茶陵攸縣酃縣醴陵耒陽資興郴縣桂陽宜章9個縣及長湘區委江西永新寧岡蓮花安福遂川吉安萍鄉新余宜春峽江分宜上猶崇文萬安信豐大余等16個縣[1],共計25個縣,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基本蘇區人口100餘萬。境內山高林密,水網交織,南北走向的羅霄山脈,橫臥於湘贛兩省邊界。連綿不斷的崇高峻岭,險要的地勢,豐富的物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游擊戰爭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湘贛邊根據地即湘贛革命根據地

湘贛革命根據地全史原圖鏈接

外文名稱:xiānɡ ɡàn ɡé mìnɡ ɡēn jù d

位於: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

亦稱:湘贛蘇區

簡介

湘贛革命根據地原圖鏈接

位於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亦稱湘贛蘇區。1929年1月,紅軍第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在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特別委員會領導下,經過兩年的鬥爭,擴大了根據地。1931年 7月,中共湘東南、湘南兩特委和西路、南路、北路 3個分委根據中共蘇區中央局決定,將所轄的贛江以西地區合併為湘贛省。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書記。10月,中共湘贛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湘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蓮花縣花塘村召開,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時先後任省委書記,袁德生譚余保先後任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省委、省蘇及省直機關均駐永新縣城。至此,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它包括贛江以西、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廣大地區,約20餘縣,人口100餘萬。此後,省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紅軍和游擊隊發動群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並建立了永新、寧岡、蓮花、上猶、崇義等十幾個縣蘇維埃政府。1932年2月,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軍獨立第1、第3師合編為紅軍第8軍,由李天柱代軍長,王震代政委。1933年6月,任弼時任湘贛省委書記。同時,以由紅8軍改編的紅17師和由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調來的紅18師在永新組成紅六軍團,任弼時任軍政委員會主席,1934年8月,肖克任軍團長,王震任軍團政委。隨後紅六軍團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治委員王震的率領下,撤離湘贛革命根據地向湘中轉移,留下部分紅軍在湘贛地區堅持游擊戰爭。 [3]

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鞏固的戰略側翼,同時也是溝通中央革命根據地與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橋樑。

歷史

湘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井岡山、贛西南、湘東南地區革命鬥爭基礎上,於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發展起來的,是既井岡山根據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後的第二個根據地。

根據地地圖原圖鏈接

根據地位於贛江以西,株萍鐵路和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湘贛邊界,包括湖南的茶陵、攸縣、酃縣、醴陵、耒陽、資興、郴縣、桂陽、宜章9個縣及長湘區委,江西的永新、寧岡、蓮花、安福、遂川、吉安、萍鄉、新余、宜春、峽江、分宜、上猶、崇文、萬安、信豐、大余等16個縣,共計25個縣,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基本蘇區人口100餘萬。境內山高林密,水網交織,南北走向的羅霄山脈,橫臥於湘贛兩省邊界。連綿不斷的崇高峻岭,險要的地勢,豐富的物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游擊戰爭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邊界人民飽受軍閥豪紳士匪的殘酷壓迫蹂躪,陷入苦難深淵。工農群眾富有強烈的反抗鬥爭精神,早在大革命時期,就經歷了革命鬥爭的洗禮,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在各地普遍開展。大革命失敗後,湘贛邊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下,曾經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贛西面、湘東南地區,也風起雲湧地開展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鬥爭,相繼建立了革命武裝和蘇維埃政權,為湘贛革命根據地形成奠定了牢固基礎。[4]

壯大根本原因

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澤東在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中,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的政治現狀,闡明了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指出:「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着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的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發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益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十一月,毛澤東為紅四軍前委起草了給中共中央的報告,進一步就軍事問題、土地問題、政權問題、黨的組織問題、革命性質問題、割據地區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並提出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這樣,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上,而且在理論上初步回答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發展,表明中國無產階級堅持武裝鬥爭,深入農村,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井岡山鬥爭的經驗,從井岡山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全黨全軍的寶貴財富。

湘贛邊界地區的地方武裝,在毛澤東等率領主力紅軍挺進贛南、閩西之後,在特委領導下繼續堅持鬥爭,同廣大群眾一起,保衛和擴大了根據地。這些地方武裝,在鬥爭中發展壯大,逐步發展為湘贛蘇區的主力紅軍。

湘贛邊界地區的地方武裝和紅軍,直接繼承了井岡山鬥爭的偉大戰果,並能基本上依據毛澤東等提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原則開展鬥爭。這就是湘贛邊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和紅軍能在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5]

參考資料

  1. 湘贛革命根據地VV娛樂社區軍事頻道
  2. 湘贛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年08月04日14:25 
  3. 湘贛革命根據地檔案匯集湖南省檔案局 hnsdaj.hunan.gov.cn 時間:2015-12-28
  4. 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形成-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崛起中國·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學院網 2018-08-03 15:24 來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全史
  5. 湘贛革命根據地VV娛樂社區軍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