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春溫是人體的一種疾病中醫有專門的對應經驗方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在世界文化科技史上,中醫是惟一歷經2000餘年仍能煥發勃勃生機的文化與科技奇蹟,中醫藥方是傳統中醫文化的智慧結晶和組成部分[1]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2],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3]

目錄

經驗方

病名:春溫

驗方治療:何任經驗方—複方清營湯

犀角1.5克,玄參9克,麥冬12克,鮮生地25克,丹參9克,黃連3克,竹葉心4.5克,銀花9克,連翹12克,紫雪丹2.5克(分沖)。

中醫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4]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總結了「八法[5]」。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朝孫思邈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說明中醫的發展[6]

視頻

春溫 相關視頻

國醫大師隨身帶的日記本,記錄了幾百種便宜實用的中醫藥方!
保存了65年的三張藥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