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倫勳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倫勳爵 閣下
The Rt. Hon The Lord Byron
FRS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Pinterest
出生 喬治·戈登·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01-22)1788年1月22日
大不列顛王國英格蘭倫敦
逝世 1824年4月19日(1824-04-19)(36歲)
奧斯曼帝國埃托利亞邁索隆吉翁(今希臘埃托利亞-阿卡納尼亞州
墓地 英國諾丁漢郡哈克諾聖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
職業 詩人政治人物
母校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文學運動 浪漫主義
代表作唐璜Don Juan (Byron)》、《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貝珀Beppo (poem)》、《馬捷帕Mazeppa (Byron)》、《海盜 (拜倫)The Corsair》、《萊拉的故事Lara, A Tale
配偶 安妮·伊莎貝拉·米爾班克Anne Isabella Byron, Baroness Byron(1815年結婚;1816年離婚)
伴侶 克萊爾·克萊爾蒙特
兒女 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
奧格拉·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中文又譯「擺倫」,出生於英格蘭倫敦,逝世於希臘,英國詩人革命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1][2]拜倫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Don Juan (Byron)》及《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以及短篇作品《她舉步娉婷》。

愛達·勒芙蕾絲是拜倫的女兒,其有關查爾斯·巴貝奇分析機的研究是在電腦科學上的重要文獻。幼年夭折的奧格拉·拜倫也是拜倫的小孩,甚至伊麗莎白·梅朵拉·李Elizabeth Medora Leigh可能也是拜倫婚外所生的女兒[3]

生平

1788年1月22日,拜倫出生於倫敦的一個衰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沒落的貴族,他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去世[4],拜倫跟隨母親孤兒寡母在蘇格蘭過着節衣縮食的清貧生活。[5] 拜倫先天性的跛足,而他的母親性情乖戾、喜怒無常,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形成了孤僻和憂鬱的性格。[1] 1798年,拜倫繼承了伯祖父的男爵爵位,於是和母親移居到諾丁漢郡的世襲領地生活。[6] 諾丁漢郡是當時英國的工業重郡,也是工人運動中心之一,他在這裡了解和熟悉了工人的苦難生活和被剝削和壓迫的命運,他對工人們的遭遇給予了深深地同情,立志武裝鬥爭,為勞苦大眾爭取社會權益。[1][2]

1805年,拜倫從中學畢業,進入劍橋大學主修文學歷史[1] 大學時期,他對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極其感興趣,狂熱研讀伏爾泰盧梭的作品,並且開始自己創作詩歌。[1] 1807年,拜倫出版了詩集《懶散的時刻》,這是他的處女作,拜倫透過詩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貴族生活的厭倦和鄙視,很快詩集在社會上受到消極浪漫主義刊物的攻擊和奚落。[1] 1809年,面對接踵而至的攻擊和謾罵,拜倫寫出長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回擊攻擊者,卻意外地揭開了積極浪漫主義對抗消極浪漫主義的序幕,長詩也使得拜倫在英國詩歌文壇中初露鋒芒。[1][2]

1809年,拜倫在劍橋大學畢業,因為貴族世襲制,使得他在上議院獲得了議員的資格。[1] 6月,拜倫開始出國遊玩,他先後到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島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方。[1] 1811年7月,拜倫回到了英國,拜倫的這次旅遊擴展了他的政治視野,也豐富了他的寫作素材,他親眼目睹了歐洲被壓迫民族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而鬥爭的場面,也了解到英國在歐洲大陸明爭暗鬥不光彩的一面。[1][2]

1812年,拜倫發表了長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一、二章,詩歌立刻轟動文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1] 同時,英國國內的盧德運動也在洶湧蓬勃,2月,上議院通過了毀壞機器的工人必須判處死刑的法案,拜倫雖然在議會上為工人們的權益而辯護,但是無濟於事,憤怒的拜倫回到家中,發表了諷刺詩《反對破壞機器法案》。[1] 4月,拜倫在國會發表演說,支持愛爾蘭獨立,同時發表了《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1] 1813年,拜倫陸續發表了《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1814年,拜倫發表了《溫莎的詩藝》、《海盜》、《萊拉》,1816年,拜倫發表了《柯林斯的圍攻》、《巴里西納》和《路德分子歌》,這些詩歌總稱為「《東方敘事詩》」,並且塑造了出文學史上「拜倫式的英雄」佳話;雖然詩歌為拜倫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思想和英國政壇的思想截然相反,他受到了政客和上流社會的攻擊和謾罵。[1] 1816年,上流社會以他和妻子離婚的事情炒作和攻擊,使得他被迫黯然離開故土。[1][2]

拜倫來到了比利時,親自去了滑鐵盧戰場,隨後去了瑞士,並且在日內瓦認識了珀西·比希·雪萊,兩人結下了深切的友誼,雪萊的詩歌精神影響了拜倫,這時期,他創作了《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和《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三章,同時由於歐洲各地的戰場和人民的苦難遭遇,拜倫灰心失望到了極點,他創作了悲觀主義詩歌《曼弗雷特》。[1][2]

1816年下半年,拜倫去了意大利,他投入到了燒炭黨人的運動中,並且成為地方組織的領袖。[1] 同時創作了《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四章、《馬力諾·法里埃羅》、《該隱》、《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和《唐璜》,這時期他的創作達到了輝煌。[1] 不久之後,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失敗,1823年7月,拜倫離開意大利去了希臘,加入到了反抗奧斯曼奴役的希臘獨立戰爭,他擔任希臘一個軍隊的司令,每天忙着為希臘軍隊籌集物資,購買先進武器,調節內部糾紛,過度的勞累和奔波使得他的身體健康惡化,在一次行軍途中,拜倫遇到了暴風雨,經過風雨吹打的拜倫從此一病不起,1824年4月19日,拜倫因治療無效病逝於希臘軍隊的軍帳中。[1] 臨終時,拜倫的遺囑說道:「我的財產,我的精力都獻給了希臘的獨立戰爭,現在連生命也獻上吧!」希臘政府為拜倫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1][2]

死後

隨後,丁尼生向英國國內傳達了拜倫的死訊[7], 而希臘人也為其舉辦了國葬,把他當作一位英雄來看待。[8][9] 希臘的大詩人狄俄尼索斯·索洛莫斯專門為拜倫寫下了輓詩,即《拜倫之死》。[10]

拜倫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保存了下來。有一種説法是他的心臟被取出留在了邁索隆吉翁[11],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遺體的大部分都在其男僕提塔(Tita)的護送下送囘了英格蘭,並打算葬於西敏寺。然而,西敏寺卻以拜倫「道德敗壞」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12] [13]。拜倫的遺體抵達倫敦的那一日,有很多人前去瞻仰[12]。他最終葬於諾丁漢郡哈克諾的聖抹大拉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希臘國王贈予的大理石墓碑立於其墓前。

拜倫的朋友們籌集了一千鎊為他製造雕像,這座雕像耗時十年乃成。但1834年雕成之後,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和國家美術館都拒絕展出此作,久經波折之後,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將其置於自家的圖書館裏[7]。在拜倫死去145年後的1969年,另一座拜倫的雕像才放入西敏寺。[14]

健康及外貌

性傾向

"我以奇怪的方式由善和惡混雜而成,要形容我會相當困難"[15]

學者們對拜倫的性傾向仍沒有共識,伯恩哈德·傑克遜(Bernhard Jackson)的結論是:「拜倫的性傾向一直是一個難題,更不要說所引起的爭議和話題,由於證據含糊不清、矛盾而且寥寥無幾,任何想要討論此議題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推測」[16][17],不過克朗普頓(Crompton)認為「在拜倫那個時代,除了拜倫同夥的一小群人之外,其他人不知道拜倫是雙性戀。」[18]

先天缺陷

拜倫一出生右腳就有畸形,通常被稱為「馬蹄內翻足」,有些現代的醫學家認為這是小兒麻痺症的結果,也有些學者認為是骨骼的發育不良[19] :pp. 3–4。不論原因為何,這都使得拜倫跛行,並帶來一軰子心理及身體的痛苦,尤其是幼年時痛苦且無效的「治療」更加重了跛行[20]

體格

拜倫成年時的身高為174公分,體重則在60公斤及89公斤之間。拜倫以其美貌聞名,曾為了髮型晚上戴棉芯捲髮[21]。拜倫是拳擊手、騎師及傑出的游泳選手。他參加了前職業拳擊冠軍約翰「紳士」傑克遜在邦德街房間的付費拳擊課程,並記錄訓練會議的內容,在他的信和日記中稱傑克遜為「拳擊界的皇帝」[22]

拜倫和其他的作家(例如他的朋友霍布豪斯John Hobhouse, 1st Baron Broughton)仔細地描述拜倫的飲食習慣。拜倫在就讀劍橋時實行嚴格的節食以控制其體重,拜倫的運動量很大,而且穿許多衣服使自己出汗。日常生活中拜倫多半只吃素食,常常幾天只靠乾的餅乾及白葡萄酒維生。偶爾他會吃大量的肉和甜點。高爾特和其他人都描述拜倫喜歡暴力的運動,霍布豪斯認為那是他腳畸形的疼痛使得身體不易活動,因此也造成他的體重問題[21]

作品

評價

中國文學家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說道:「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是一派詩人的宗主」文章第四節到第九節對拜倫的詩歌表示了高度的讚譽。[23]

相關影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王石波、易漱泉. 《簡明外國文學教程》. 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 1986年: 174頁到181頁 (中文(簡體)‎).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拜倫. 《拜倫詩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年: 前言. ISBN 9787513513968 (中文(簡體)‎). 
  3. Eisler, Benita. Byron: Child of Passion, Fool of Fame. 1999: 423. 
  4. Lord Byron (1788-1824). [2018-07-01]. 
  5. The Gordons of Gight. Pbase.com. [2012-03-05]. 
  6. Byron as a Boy; His Mother's Influence — His School Days and Mary Chaworth (PDF). The New York Times. 26 February 1898 [11 July 2008]. 
  7. 7.0 7.1 Elze, Karl Friedrich. Lord Byron, a biography. London: John Murray. 1872 [11 July 2008]. 
  8. Richard Edgcumbe, Byron: the Last Phase, Haskell House Publishers (New York, 1972) p. 185-190
  9. Pietro Gamba, A Narrative of Lord Byron's Last Journey to Greece: Extracted from the journal of Count Peter Gamba, who attended his lordship on that expedition, Folcroft Library Editions (1975)
  10. Dionysios Solomos. Εις το Θάνατο του Λόρδου Μπάιρον (Eng., To the Death of Lord Byron). [20 November 2008] (希臘語). 
  11. Heart Burial. Time. 31 July 1933 [20 November 2008]. 
  12. 12.0 12.1 Mark Bostridge. On the trail of the real Lord Byron. London: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3 November 2002 [22 July 2008]. 
  13. Mondragon, Brenda C. Neurotic Poets: Lord Byron. [20 November 2008]. 
  14. Westminster Abbey Poets' Corner. Dean and Chapter of 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 [31 May 2009]. 
  15. Marchand, Leslie, Byron: A Life, Alfred A. Knopf, 1957, p. 7.
  16. Emily A. Bernhard Jackson, "Least Like Saints: The Vexed Issue of Byron's Sexuality, The Byron Journal, (2010) 38#1 pp. 29–37
  17. Crompton, Byron and Greek Love: Homophobia in 19th Century England (1985)
  18. Crompton, Louis. Byron, George Gordon, Lord. glbtq.com. 2007-01-08 [201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1). 
  19. MacCarthy, Fiona. Byron: Life and Legend. John Murray Publishers Ltd. 7 November 2002: 33. ISBN 978-0-7195-5621-0. 
  20. Gilmour, Ian (2003). The Making of the Poets: Byron and Shelley in Their Time.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p. 35.
  21. 21.0 21.1 Baron, J.H. Illnesses and creativity: Byron's appetites, James Joyce's gut, and Melba's meals and mésalli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 20 December 1997, 315 (7123): 1697–703 [15 July 2012]. PMC 2128026. PMID 9448545. 
  22. David Snowdon, Writing the Prizefight: Pierce Egan's Boxiana World (Bern, 2013)
  23. 魯迅、林賢治. 《魯迅選集:評論卷》.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4年: 27頁到46頁. ISBN 7-5404-3317-5 (中文(簡體)‎). 
英格蘭貴族爵位Peerage of England
前任:
威廉·拜倫,第五代拜倫男爵
拜倫男爵
1798–1824
繼任:
喬治·拜倫,第七代拜倫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