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工人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工人運動

中文名: 工人運動

對 象: 工人

國 家: 英、法、德等國

時 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

在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下,由工人群眾參加的,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壓迫和統治,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以及爭取政治權利的暴力運動。歷史上國際工人運動的組織主要有國際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共產主義者同盟、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共產國際。在工人階級政黨創立之前的工人運動泛,泛指勞工為了得到僱主與政府較好的待遇(例如制定勞動法令)而組織起來的活動。這些組織通常稱為工聯。許多知識分子與政治群體也介入勞工運動。在歷史上,勞工運動始於工業革命後的歐洲,起初受到政府的強力壓制。現今習以為常的周休二日、最低工資、有給薪休假及工時縮短等權利,都是當時勞工運動者的訴求。隨着國際貿易與跨國公司的興起,近年來工人運動也有走向國際串聯的趨勢。[1]


歐洲歷史上三次工人階級運動:


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國無產階級開展了獨立的政治運動,主要表現是發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絲織工人的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三大工人運動的新特點,表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工人鬥爭的豐富經驗,為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也使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成為可能;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則從反面提出了創立科學的革命理論的迫切要求。


馬克思主義

社會經濟前提: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825年,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發生)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三大思想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


自從有僱傭勞動者以來--這就是說,早在近代資本主義形成很久以前--就有僱主和工人之間的階級鬥爭的例子。這並不是那些「提倡階級鬥爭」的人進行顛覆活動所造成的。相反,先有階級鬥爭的實踐,然後才產生階級鬥爭的學說。


誕生的標誌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②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階級鬥爭推動歷史的發展;


②闡明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共產主義最終將取代資本主義;


③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共產主義。


影響


無產階級進行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初級階級鬥爭

僱傭勞動者最初的階級鬥爭風潮通常為了三種要求:


(A)提高工資,這是在勞資之間重新分配社會產品而使工人得利的直接辦法。


(B)減少工作時間而不減工資,這是另一種改變勞資所得的對比使工人得利的直接辦法。


(C)集體組織的自由。僱主身為資本和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一切經濟權力都是對他有利的,工人只要還是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競爭,就 沒有力量同僱主鬥爭。在這種情形下,「比賽規則」是純粹對資本家有利的:資本家可以隨意把工資定得很低,工人都不得不接受,因為怕失掉工作,也因此失掉生活資料。


工人全靠停止互相之間的競爭,集體地同僱主對抗,靠拒絕在不可接受的條件下工作,才有機會在同資本家鬥爭中得到好處。經驗很快教會他們:如果他們沒有集體組織的自由,就沒有武器來反對資本家的壓迫。


無產階級初級的階級鬥爭,傳統上是採取集體拒絕工作的形式--這就是罷工。史官曾記載下古代埃及和中國的罷工。還有埃及受羅馬帝國統治時候的罷工記載,尤其是公元第一世紀的。


初級階級覺悟

罷工組織一定含有某種程度(初級)的階級組織的意味。這尤其暗含着一種思想,就是,每一個僱傭勞動者的利益都靠集體行動決定;它提出階級團結的解決辦法,反對個人的解決辦法(企圖增加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其他僱傭勞動者的收入)


這種思想是無產者階級覺悟的初級形式。同樣,僱傭勞動者在組織罷工時本能地學會一定要設立救濟基金。救濟基金和互助計劃還可以稍微減少工人階級生活的無保障性,讓無產階級能夠在失業等時期保衛自己。這都是階級組織的初級形式。


可是這種覺悟和工人組織的初級形式,並不包含覺悟到工人運動的歷史性目標,也不包含認識到工人階級需要獨立的政治行動。


最早的工人階級政治行動的形式,是從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極左翼裡面產生出來的。在法國革命中,巴貝夫的平等派的陰謀活動出現在雅各布賓黨的極左翼。這是最早設想到共有生產資料的現代政治運動。


同一時期在英國,工人成立了「倫敦通訊社」組織響應法國革命的運動。這個組織被警察壓碎了。可是到了拿破崙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在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極左翼又產生一個普選權同盟。這個同盟的主要成份是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的工業區的工人。一八一九年彼得盧大屠殺事件後,工人運動加速脫離小資產階級激進運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運動了。這令憲章運動能夠在不久以後出現,成為最早的要求普選權的基本上屬於工人的組織。


運動起因

所有這些初級的工人階級運動,大多數都由工人自己來領導,這就是說,領導人是些自學的人,他們一般都對歷史、經濟和社會的種種問題提出一些很天真的看法。而這些問題本來是不經過全面慎重的科學研究就無法考察得清楚的。所以這些運動大體上是靠着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進步的邊沿來發展的。


反過來,那是最早的偉大的空想著作家--穆爾(十六世紀的英國大法官)、康帕內拉(十七世紀的意大利著作家)、歐文、傅立葉和聖西門(十八十十九世紀的著作家)--的努力,卻是屬於當時的科學進步的範圍裡面。這些著作家致力於集合他們那時代的一切科學知識來提出:


(A)對社會不平等的尖刻批評,尤其是批評資產階級社會特有的那種不平等(歐文、傅立葉、聖西門);


(B)組織平等社會的計劃,以共產制度為基礎。


由於他們在這兩方面的工作,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是現代社會主義的真正先驅者。可是他們的學說體系有下列的弱點:


(A)他們所設想的社會是當作一種理想提出來的,打算靠人們的了解和善意一下子建造成功(由此產生空想社會主義這名詞)。所以這 理想社會同歷史規律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的發展沒有關係,


(B)他們之解釋社會不平等在什麼條件下出現,又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消滅,是沒有充分的科學性的,只根據次要的因素(暴力、道德、 金錢、心理、無知等),而不是從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問題出發,不是從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程度的交互作用的問題出發。


正是在這兩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八四六年出版),尤其是在《共產黨宣言》(一八四八年出版)里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決定性的進步。由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人階級的覺悟同科學理論在最高的水平上結合起來了。社會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思想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得。這些思想在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法國歷史家梯葉里和基佐那樣的資產階級着作家已經有了。可是馬克思用科學方法說明了階級的起源,階級發展的原因,指出了全部人類歷史可以用階級鬥爭來解釋這個事實,尤其是說明了在什麼物質條件和知識條件之下,社會階級的劃分可以讓路給社會主義的、無階級的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還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怎樣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到來準備條件,準備那些可以保證新社會勝利的物質力量和社會力量。這個勝利再不顯得是人們的夢想和願望的簡單成果,而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成果,是實際上不斷進行的階級鬥爭的結果。


共產黨宣言因此代表了無產者階級覺悟的更高的形式。它教導工人階級:


社會主義社會是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成果。它教導工人階級:鬥爭不單單是為了提高工資,而且為了廢除工資制度本身。最重要的是,它教導工人階級:必須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用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政治行動來把他們為了經濟要求所做的行動徹底完成。


所以現代工人運動是由工人階級初級的階級鬥爭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產者的階級覺悟所達到的這個最高形式)融合起來而誕生的。


第一國際

這個融合是一八五○年代至一八八〇年代之間國際工人運動的整個發展的最後產物。


除了英國(那裡有馬克思所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以外,工人階級在一八四八年各國革命中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它到處都追隨在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後面。在法國,它在一八四八年六月的流血事變中脫離了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可是沒有能夠組成一個獨立的政黨(布朗基所組織的那些革命小組可以算是一個獨立政黨的核心)。經過一八四八年革命失敗後的那些反動年代之後,在大多數國家裡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工會和工人階級的互助社,只有德國是例外。德國的爭取普選權的鼓動,讓拉薩爾能夠組成一個工人政黨。就是德國工人聯合會。


經過在一八六四年第一國際的成立,馬克思和他的戰友們才真正同那個時代的初級的工人運動融合起來,為歐洲多數國家建立社會主義黨作好準備。不管看來多麼不合理,事實上並不是各國的工人黨集合起來組成第一國際,反倒是第一國際的成立才使那些擁護第一國際的地方組織和工團組織在全國的範圍結合起來。


1871年,巴黎工人發動起義,建立了巴黎公社,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巴黎公社最終雖然失敗了,但工人先鋒分子卻從失敗中認識到成立全國性工人階級組織的重要性。經過初期幾次的失敗後,社會主義的黨終於在一八七〇年和一八八〇年代,以當時的初級的工人運動為基礎而真正地成立了。只有英國和美國是例外,當時在這兩國,社會主義的黨比起那已經強大了的工會運動,其影響是很微弱的。在英國,到了二十世紀才以工會為基礎創立了工黨這個群眾黨。在美國,時至今日,建立這樣一個黨仍然是工人運動最重大的任務。


組織形式

階級鬥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至於首先以哪種形式發生,卻要看各國的實際情況,包括傳統和國民特性。


合作社不是階級鬥爭的自發產物,而是歐文和他的同志所提倡的結果。他們一八四四年在英國羅徹代爾創辦了第一個合作社。


合作社運動的重要性是真實的,不光因為它可以作為一個學校,訓練工人階級管理經濟,還因為它可以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面準備解決社會主義社會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就是分配的問題。可是它同時含有一種潛在的危險性,就是會走上在資本主義制度裡面同資本家的商店作經濟競爭的歧路,這種競爭只能給工人階級帶來慘重的損失,尤其是大大傷害無產階級的階級覺悟性。


巴黎公社集合了現代工人運動的起源和萌芽中的一切派別。它誕生於自發的群眾運動。而不是根據一個工人黨預先精心製作的計劃或綱領產生的。它證明工人階級開始傾向於超過純粹經濟鬥爭的階段--巴黎公社的直接起源是政治性的:巴黎工人對資產階級不信任,認為資產階級想把巴黎市交給包圍着該市的軍隊--同時一直把經濟要求和政治要求結合起來。這是工人階級第一次趨向奪取政權,即使只是在一個城市的範圍。巴黎公社表現出工人階級自然傾向於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關,用無產階級民主代替資產階級民主,作為更高級的形式。它還證明:


只要沒有一個自覺的革命領導,則無產階級在革命鬥爭中所能夠表現出來的非常英勇的精神還是不能夠保證它得到勝利。


工人運動的發展

工人階級處境


這一時期的工人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類是傳統行業的工人,如印刷工、製鞋匠、鐘錶匠、裁縫、家俱工、石匠等,他們有專門技能,工資比一般工人稍高,受教育程度也在工人平均水平之上,因此階級覺悟較高,工人運動的領袖和骨幹成員往往來自他們中間。


第二類是現代大工業中的工人。他們之中很多人來自農村,大多沒有文化,很少專業技能,被資本家當作會說話的機器。但是,大機器生產造就了他們的集體觀念和守紀律習慣,因此,戰鬥力很強。


第三類工人,他們並未完全脫離農村,有的尚有少量土地,亦工亦農。帝國初期,工人人數大約增加10%,總數達300萬,其中女工和童工約占50萬。工人們在政治上始終處於無權地位,常常遭到歧視和冷落。沒有結社罷工的自由,勞資糾紛中,僱主光憑言辭即可取信法官。每個工人必須備有「工人手冊」,上載僱主對工人的評語,被僱主作出不好評語的工人就很難另找工作。在工廠做工的工人常常受到密探和工頭的嚴密監視,稍有不慎,即遭罰款和監禁,有一個工人因房租漲價,一氣之下講了吊死房產主的牢騷話話,即被判處了4個月監禁 。


在第二帝國時期,工人的名義工資平均增長17—30%,實際工資增長了約10%。但工人的絕對收入仍很低微,而且深受物價上漲之苦。在巴黎,男工平均日工資3—5法郎,女工僅為男工的一半;在外地,如里爾地區,男工日工資2.5法郎,女工最高為1.5法郎。一個男工的全年收入因行業而不同,大致在900—1500法郎之間,而一個四口之家的年支出需要1700—1900法郎,其中房租約占年工資收入的1/3,所以,一個人工作的家庭,就入不敷出;不少婦女為了生計被迫賣淫。工人中赤貧現象十分普遍,1866年,僅官方註冊的乞丐,在巴黎就達12萬多人。


工人的工時很長。1848年9月法令曾規定工人每天勞動12小時,實際上資方往往迫使工人超時勞動。里爾地區工人普遍每天勞動13—15小 時,個別行業竟達18小時。工作條件十分惡劣,鐵路公司還規定,即使在夏天,烈日當空,中午就餐也不許離開路面。工廠里安全設備奇缺,資方對工傷卻不負任何責任。


工人運動復甦


由於1848年六月起義中無產階級遭到殘酷鎮壓,加之帝國初期拿破崙三世的高壓政策,工人運動出現較長時間的沉寂狀態。即便如此,法國工人為提高工資爭取改善生活條件的鬥爭仍接連不斷。這些鬥爭雖規模不大,但次數頻繁。據統計,1852年舉行的工人罷工有36次,1853年為109次,1855年達168次。到60年代初,法國工人不僅為改善經濟條件,也為爭取自身的政治權利而鬥爭,出現了工人運動的新形勢。1862年,巴黎印刷業工人舉行罷工,並上書拿破崙三世,要求定期和資方談判工資待遇,同時要求建立工會聯合會。工人群眾重新提出建立工會的政治要求,把矛頭直指統治階級總代表。同年,拿破崙三世為了籠絡工人以對付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反對派,同意選派200名工人代表赴倫敦參觀國際博覽會。然而法國工人代表把這次參觀變成和英國工人階級交流鬥爭經驗的場所,使拿破崙三世的政治陰謀 完全落空。1863—1864年間,英法兩國工人階級並肩戰鬥,掀起聲勢浩大的支援波蘭民族起義的政治鬥爭。工人階級在這些鬥爭中拓寬了視野,提高了階級意識。在1864年補缺選舉中,巴黎工人第一次提出了本階級的候選人參加立法團議員競選。2月17日,工人們在《國民輿論報》上發表了着名的《六十人宣言》,指出工人是一個獨立的階級,闡明提出工人候選人的意義,強調「工人必須提出自己的候選人」,議會中應當有工人代表,強調工人有權參與國家政權的活動,並「要求最起碼的經濟改革」以扞衛自身的利益。儘管《六十人宣言》充滿着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但它畢竟是引導無產階級重新走上獨立鬥爭的綱領性文件,使法國工人擺脫了資產階級共和派的監護,重新登上獨立政治鬥爭的舞台,成為工人運動新高漲的標誌。


[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當時,法國工人仍然在蒲魯東派和布朗基派的領導下活動,這兩派理論上雖有錯誤,但在當時起過積極作用。《六十人宣言》就是由蒲魯東派發起的,在宣言上簽名的托倫、利穆津等人,還為在法國建立國際支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曾作為法國工人代表團的成員,出席了1864年9月28日在英國倫敦聖馬丁教堂召開的第一國際成立大會。回到巴黎後,他們立即籌建 第一國際巴黎支部,並於1864年12月底在格拉維里埃街44號開設辦事處。接着,用法文出版第一國際的《臨時章程》,正式成立第一國際巴黎支部。1865年6月,巴黎支部改組,建立了有瓦爾蘭、卡梅利納、馬隆等十七人組成的支部委員會。不久,里昂、亞眠、南特、 盧昂、里爾、聖太田等城市也相繼成立了國際支部。國際工人協會的地方組織在法國迅速發展。為加強領導,1870年春天,各地的支部先後組成巴黎聯合會、里昂聯合會、馬賽聯合會和魯昂聯合會等四個地區性組織。第一國際在法國卓有成效的活動,使法國工人階級重新成為一支獨立的強大力量。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法國工人群眾在思想理論方面也獲得了可喜的進步。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蒲魯東派內部逐漸分化為左右兩派。右派代表托倫漸漸走向反面,最後背叛無產階級而投靠了反動派。左派代表瓦爾蘭在實踐中認清了蒲魯東思想的危害而日趨靠攏馬克思主義,成為法國工運中的着名活動家,積極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主張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並反覆強調通過政治革命奪取政權。瓦爾蘭及其戰友們的活動,促進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發展,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工人群眾的擁戴。


60年代後期,法國工人的罷工浪潮不斷高漲。1867年1月,巴黎銅器工人互助會會員5000人舉行歷時2個月的大罷工,迫使廠主作出讓步。8月,巴黎成衣工人舉行集會,要求提高工資並實行計件工資,隨後又從4月1日起舉行罷工,這次罷工還得到了國標工人組織的資助,顯 示了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偉大力量。1868年以後,工人階級聯合組織不斷湧現,至1870年,各地相繼建立起67個工會聯合會,其中1869年建立的「巴黎工人社團聯合會」影響最大。制帽業工人還建立了全國性的行業工會。儘管帝國政府加強鎮壓,甚至動用軍警對付工人罷工,如在1869年6月聖太田附近的一次罷工中,反動軍隊槍殺了13名工人,另有9名工人受傷,但罷工鬥爭持續高漲,帝國最後兩年中,工人罷工達188次,參加者近13萬人,罷工鬥爭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


第一國際法國支部的活動引起帝國政府極大恐懼。1867年12月、1868年3—5月以及1870年6月,政府先後三次對國際支部瓦爾蘭、弗蘭克 爾等近40位領導人,進行審訊,判處3個月至2年監禁。然而,被告們把帝國法庭變成了宣傳國際思想的講壇。工人活動家弗蘭克爾在其辯護詞中嚴正宣告:「國際協會已是紮根於一切國家的大樹,企圖砍去它的某一樹枝來使其枯死,實是幼稚可笑的……各國無產者的聯盟是既成事實,任何力量也不能分化他們」。儘管政府破壞了國際巴黎聯合會,但國際會員在群眾中播下的火種不會熄滅。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一場更為激烈的革命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工業革命後的工人運動


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它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驚人的發展。以英國為例,從1770年到1840年,每個工人的日生產率平均提高20倍,因此,英國工業生產得以迅猛增長。英國原棉消耗量從1800年的5200萬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萬磅。生鐵產量1720年為25000噸,1840年增至139640噸。煤產量1770年為260萬噸,1836年增至3000 萬噸。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的壟斷地位。


工業革命引起了英國社會的全面變革。由於採用機器進行生產,工廠越建越多,生產規模大了,工人人數多了,實現了大批生產。在手工工場時代,與手工工場並立的是行會手工業作坊。在工廠制度建立起來之後,手工工場和手工業作坊逐漸地被擠垮了。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終於取得了統治地位。


工廠制度的確立,完全改變了工人的地位。在手工工場時代,工人大都同農村保持一定的聯繫,在勞動之暇從事耕種。機器大工業完全割斷了他們同農村的聯繫,剝奪了他們最後一點點獨立活動的自由。如今,他們除了出賣勞動力外,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收入來源。


工業革命的最重要的後果,就是無產階級的形成。因為破產的獨立手工業者都加入了無產階級隊伍。於是社會日益分成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


工業革命不但產生了工人階級,而且也給工人階級帶來苦難。在工廠里,工人變成了機器的簡單的附屬品,他們跟隨着機器運轉,而失去了勞動上的主動性、創造性。因為工作單調乏味,很不利於工人的身心健康。機器的採用,也把大量的婦女和兒童卷進勞動力市場。1835年,在英國棉紡織廠21.9萬工人中,13歲以下的兒童占4.9萬,13歲至18歲的少年占6.6萬,成年婦女占6.7萬,由於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 ,由於破產的小手工業者源源不斷地流入無產者的行列,形成了龐大的失業大軍。於是工廠主竭力壓低工資。1810年英國紡織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資為42先令6便士,1825年又下降到25先令6便士。


在工人住宅區,房屋簡陋,天空濃煙密布,街道狹窄擁擠。在英國,有的工人家庭祖孫三輩人擠在一間矮小的房屋裡。蘭開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間又濕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兩把舊椅子、一張三條腿的圓桌,一隻箱子,沒有床,只是牆角有一堆陳麥秸,上面蓋有兩條髒床單。」以法國里昂工人為例,他們每天勞動時間長達18小時,得來的工資還不能換取一磅麵包。


因此,工人階級被迫起來鬥爭。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的鬥爭採取了破壞機器的鬥爭方式,這是因為當時工人覺悟很低,他們還沒有認識到造成災難的根源不是機器,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破壞機器運動最早發生在英國,當時稱作「盧德運動」。


隨着工人力量的增強,特別是覺悟的提高,工人開始認識到團結起來進行鬥爭的重要性。在英國,19世紀初就出現工人的組織,並且爭取到工人的結社權利。到處都出現工會組織。工會領導了1825年開始的罷工鬥爭。


工人階級還用武裝鬥爭去反擊資本家的剝削。在19世紀前半期最着名的工人起義是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


里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19世紀30年代初,這裡的絲織工人已有9萬人之多。工人受到資本家敲骨吸髓般的榨取,勞動繁重,工資微薄。1831年11月21日,工人開始罷工,到23日就發展為武裝起義,武裝工人控制了全城。起義堅持到12月3日,被政府軍隊鎮壓在血泊里。1834年裡昂再次爆發了工人起義,結果又失敗了。


西里西亞是德國的紡織業中心,是亞麻布的主要產地。這裡的紡織工人一面受到工廠主的日益加重的剝削,一面還須向封建地主繳納所謂「紡織稅」。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榨下,工人們饑寒交迫,不勝其苦。1844年6月4日,西里西亞紡織業重鎮——彼得爾斯瓦尼達渥的織工們在企業主茨凡奇格爾的住宅窗下唱革命歌曲,遭到軍警的毒打和逮捕。此事成為織工起義的導火線。翌日,憤怒的工人起來戰鬥,他們的武器不過是斧頭和石塊,因而敵不過前來鎮壓的政府軍隊。轟轟烈烈的起義也歸於失敗。


但是,在19世紀前半期的工人運動中,表現出高度覺悟、高度組織的是英國憲章運動。


新特徵

工人運動安徽舊址


2008年3月19日和10月21日,希臘發生了兩次規模較大的工人罷工(期間也有大大小小的多次罷工),這兩次罷工的人數分別達到了300萬和250萬(希臘全國人口1100多萬,工人約占500多萬)。希臘工人罷工展現出工人運動新特點


從此次罷工過程的參與主體看——罷工的領導者與主力軍大體上相同,既體現了工人運動的一般性特點,也體現了希臘工人運動的新變化。2008年3月19日罷工的領導者是希臘工人階級的最高領導者——希臘全國總工會。10月21日罷工的領導者是希臘工會組織中的兩個最大 工會——全國勞工總會和全國公職協會。雖然兩次罷工的領導機構層級有所差別,但是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在罷工中起的領導作用及其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方面是相同的。工會在領導工人階級的鬥爭中的地位沒有變,其組織領導作用不可替代。正是在工會的領導下,希臘的工人階級才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團結奮鬥。參與罷工的主力軍的範圍也非常廣,前者是公用事業部門和工商企業員工,後者則包括了所有公共部門。其中,公共事業部門的人員一直是罷工的一大主力,這是希臘罷工的一大特色。


從罷工涉及的主要內容看——罷工涉及的內容廣泛、種類繁多,但是政府養老金體系的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是歷次罷工運動的主線。


從罷工的進行方式看——罷工主要是採取非暴力的方式,目的是對政府的決策施加壓力,使之儘可能地朝着有利於廣大人民的方向發展。每當政府出台或修改與工人階級的利益相關的法律法規時,罷工是最容易出現的。這時的希臘猶如在火山口上,罷工一觸即發。


從罷工的矛頭指向看——面對危機,希臘政府態度冷淡、處置不力,暴露出對廣大人民利益的漠視,引起人民內心深處的不滿,是罷工頻繁發生的一個重要心理誘因。在希臘政府應對罷工的態度中,一方面,正面的應對常常是不得不為之;但是另一方面,「漠視」罷工也成為希臘政府為政的一個明顯特點。之所以「漠視」,是因為其中有些罷工確實恰到好處,如2008年3月19日與10月21日的大罷工,恰恰在 政府相關的決策拍板之前,針對性極強,讓政府受到震動。同時,希臘的罷工次數之多,早已超過了政府的接受能力和重視程度。


希臘大罷工的啟示


馬克思認為,罷工的主要意義在於罷工對工人所起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影響,罷工能培養工人的無產階級團結精神,促使他們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從負面效果來看,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國家的高低起伏,沒有資本對工人階級的剝削程度的加深,沒有工人階級所處境遇的不斷惡化,工人階級的革命鬥志將會被消磨殆盡,不利於工人階級的革命性、鬥爭性、組織紀律性特質的充分發揮,從而使自身始終處於被剝削的境地而不可能獲得解放,這反倒不是好事情。


希臘兩次大罷工涉及的行業廣、範圍大、人員多,對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罷工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但是它的正面效果更加不容忽視。罷工對希臘國內以及國際工人運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是世界工人運動的一大收穫。大罷工使當權的希臘保守黨政府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不得不重新考慮希臘工人階級的反應和要求,不得不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即便是為了緩和矛盾和可能的危機。罷工也同樣使西方社會,特別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本國工人階級的地位、待遇問題做出慎重的考慮或調整,對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狀況做出客觀的評價。


發生在希臘的全國性大罷工,無疑是世界工人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時,對於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希臘工人運動體現出的特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不可能停止,不論資本主義國家採用什麼樣的手段調節勞資關係,只要資本的本質不變,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就不可避免。雖然在當今全球化的大形式下,工人運動形式不像20世紀早中期那樣鮮明,但其潛在的力量和不可阻擋的勢頭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懼怕的。工人階級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當今世界連綿不斷的罷工中得到了新的展現,是當前強資本弱勞工局勢下的一種努力轉變的嘗試,可以把它看作是新時期工人運動的一個特點。在全球化條件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的剝削具有全球性的特點,未來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也將不可避免的呈現全球化的趨勢。各個國家的工人採用新的方式聯合,爭取更大的權利和自由,為自己的生存發展和壯大而鬥爭,是可能的,即使不一定採用你死我活的暴力鬥爭的形式。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的不可避免,這種不可避免的矛盾的結果,就是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19世紀30—50年代英國發生的爭取實現《人民憲章》的工人運動。憲章運動是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它的目標是要通過實行普選制以和平的方式奪取國家政權。像這樣的形式和性質的運動,只有在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時代才可能發展。英國是第一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和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時被稱為「世界工廠」。多少年來在這個以實行「議會民主」而聞名的國家裡,只有繳納高額所得稅的人才有選舉權,廣大工人被排斥在議會大門之外。


在1830年代初到50年代,英國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衝突,如1832年議會改革的鬥爭,1846年廢除穀物法的鬥爭,1847年爭取10小時工作制的鬥爭,1849—1852年資產階級為維護他們的利益而展開的反攻等。在這樣的條件下,憲章運動得以號召群眾廣泛開展鬥爭,使運動一浪接一浪地發展。但是自從1848年以後,英國社會歷史已開始發生變化,在以後的20年中,英國的經濟走向高漲,減少了失業,工人生活得到改善。雖然也發生了1857年和1866年兩次經濟危機,但持續的時間比以前短,英國很快就從危機中恢復了過來。


其次,19世紀中葉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成了「世界工廠」,產品行銷全球,在國際市場上首屈一指。同時,英國又占領了廣大的殖民地,如加拿大、西印度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到1850年時,英國的殖民地已達170萬平方英里,人口達1.6億。此時的英國已具有了帝國主義的兩大特徵,即廣大的殖民地和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這樣,英國的資產階級就可以將從殖民地剝削來的超額利潤,分一部分改善熟練工人的生活。同時,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英國人大批向這些地區移民。據統計,1851年英國向海外移民的人數已達335966人。1852年上半年6個月中,移民人數更達到365992人。其中有很多是工人或小生產 者,這樣就緩解了國內的緊張局勢和矛盾。


《人民憲章》是1837年由倫敦工人協會向國會提出的一份請願書,它提出年滿21歲的男子都有普選權,選舉投票應秘密進行,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國會每年舉行一次改選,平均分配選區。1938年5月,這份請願書公布後,被稱為《人民憲章》,憲章運 動由此得名。1839年運動掀起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國憲章派在倫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致議會的全國請願書,到5月,在請願 書上簽名的有125萬人以上。1940年7月,英國全國憲章協會成立,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近代工人政黨」。


1842年,英國經濟危機促使運動第二次高潮到來。1842年5月2日,倫敦街頭人山人海。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來到國會下院,憲章派全國協會的負責人向下院遞交了全國憲章派第二次請願書。


請願書上寫道:「尊敬的貴院就它現在的組成來說,既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而對多數 人的貧困、苦難和願望置之不理。」


請願書還指出,在英國「統治者窮奢極欲,被統治者受苦挨餓」。例如,維多利亞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鎊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亞爾 伯特親王的收入是 104鎊20先令,而千百萬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兩三個便士。


請願人員認為,在人民沒有獲得政權之前,消滅某一種壟斷並不能使勞動者從貧困的狀況中解脫出來,而在人民獲得政權以後,所有的壟斷和所有的壓迫形式都應該停止。請願人員所說的「壟斷」,指的是當時對選舉權和紙幣的壟斷,對機器和土地的壟斷,對報刊和宗教特權的壟斷……。


這份有330多萬人(約占英國成年男子的一半)簽名的請願書再次要求把《人民憲章》定為法律。


1848年,在歐洲大陸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憲章運動再度高漲。


第三次全國請願書進一步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唯一來源,勞動者對於自己的勞動果實享有優先權。人民是權力的唯一來源。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有197萬人。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1848年4月10日,全國憲章派第3次代表大會的代表把請願書裝在四套華麗的馬車上向國會駛去,途中遭到憲兵的鎮壓。國會拒絕接受請願書。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國憲章派協會。


憲章運動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它所要求的政治、經濟變革,在當時還沒有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去加以實現,而工人階級本身也沒有達到足以擔當實現這些任務的能力和水平。它缺乏組織性,沒有統一的政黨,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工人隊伍中產業工人只是少數,大多數是來自破產的小手工業者或破產農民,他們留戀過去的小生產者地位,在鬥爭中不夠堅定,很容易被資產階級激進主義所吸引。而他們要對付的資產階級,卻正在發展之中,而且富有政治鬥爭經驗和經濟管理才能。在1832年議會改革之後,工業資產階級參加了政權;新老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他們共同與工人階級為敵。


憲章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英國歷史及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仍具有重要意義。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階級的獨立的全國性政治運動;憲章運動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對以後國際工人運動起了很大的借鑑作用。在憲章運動的大部分時間裡,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英國,他們同憲章派取得了密切的聯繫,並研究了它的經驗,這對他們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方面,發生了重要影響。憲章派的鬥爭也為當時英國勞動人民爭取到一些勝利,如1846年穀物法的廢除,1847年的10小時工作制等。而且,由於憲章運動聲勢浩大,後來的資產階級政府每當工人運動興起的時候,為了避免憲章運動的重演,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另外,憲章運動失敗後,數以千計的運動參加者並沒有完全停止活動,也沒有放棄他們的信仰。他們當中有些人遷居到美國、澳大利亞或新西蘭,把民主思想的種子帶到了這些地方,為這些地方民主運動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誌着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的序幕。


里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的兩次武裝起義。里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在工場主和包買商殘酷剝削下,絲織工人和手工業者生活極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價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工人多次舉行集會、請願、遊行。10月間,與包買商談判達成最低工價協議。但隨之在七月王朝商業大臣的支持下,包買商撕毀協議。1831年11月21日工人舉行抗議示威,與軍警發生衝突,轉為自發的武裝起義。起義者提出「做工不能生活,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經過 3天戰鬥,工人一度占領里昂城。起義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調來的軍隊所鎮壓。


1834年4月9日裡昂再度爆發絲織工人起義。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布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這次起義具有更鮮明的政治性質,不僅提出經濟要求,還提出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的口號。起義者在旗幟上寫着:「我們為之鬥爭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工人組織互助社和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組織人權社、進步社的成員組成總委員會領導這次鬥爭。起義群眾同政府軍在里昂郊區和市內進行 6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被政府軍鎮壓。起義在巴黎和法國許多地區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發展。里昂工人的兩次起義是法國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重要標誌之一。


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1844年 6月普魯士王國所屬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當時西里西亞有發達的紡織業。這個地區從事棉麻紡織的工人和家庭手工業者受到工場主、包買商以及地主的殘酷剝削。在40年代,由於資本家把英國機器紡織品衝擊帶來的損失轉嫁給工人,加劇了他們的貧困。1844年6月4日,以爭取提高工資被拒絕為導火線,在歐根山麓兩個紡織村鎮彼特斯瓦爾道和朗根比勞爆發紡織工人自發的起義。起義隊伍擴大到3000人,集中打擊工人最痛恨的工廠主。起義者以簡陋武器迎戰前來鎮壓的包括騎兵和炮兵的政府軍。堅持到6月6日,起義被鎮壓。它推 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西里西亞主要城市布勒斯勞的手工業者和學徒,柏林、亞琛的紡織工人,馬格伏堡的糖廠工人等等,先後舉行罷工以及局部起義,響應西里西亞織工的鬥爭。這次織工起義事件表明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近代中國

1、保路運動:發生時間為1911年5月14日。


2、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1920年12月29日。


3、隴海鐵路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1年11月20日,主要領導者羅章龍、游天洋等。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發動並領導的鐵路工人運動。


4、長辛店鐵路工人罷工,發生時間1922年8月24日,主要領導者鄧中夏等。


5、粵漢鐵路工人罷工:發生時間為1922年9月9日,主要領導者林育南、郭亮等。


6、山海關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2年10月4日,主要領導者王盡美等。


7、正太鐵路路工人運動:發生時間為1922年12月,主要領導者施恆清等。


8、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發生時間為1923年2月4日,主要領導者劉少奇鄧中夏等,直接領導者林祥謙施洋等。


9、膠濟鐵路與四方機廠工人罷工:發生時間為1925年2月,主要領導者王荷波、鄧恩銘、王盡美等。


10、南潯鐵路工人運動:發生時間為1926年10月,主要領導者熊好生。


11、徐州鐵路工人罷工,發生時間為1943年3月。


五四運動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誕生


背景

政治:北洋軍閥政府對內鎮壓,對外賣國家,國內階級矛盾加深。(根本原因)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階級:無產階級力量發展壯大。


思想: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推動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國際環境: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 (導火線) (美、英)


過程


①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體現出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性質)


「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得到實現)


②在中國工人階級罷工打擊下,五四運動鬥爭取得初步勝利: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章、陸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意義


性質: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


(其徹底性不是指鬥爭的結果,而是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青年學生(先鋒作用);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的舞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