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帕蒂·史密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1946年12月30日),美國創作歌手詩人

1975年,她的首張專輯《Horses》受到剛興起的朋克運動的影響。她將垮掉派詩歌表演和車庫樂隊搖滾結合在一起,因此被譽為「朋克搖滾桂冠詩人」(Punk's Poet Laureate)[1] [2]和「朋克教母」(Godmother of Punk)[3] 。她將19世紀法國作詩法介紹給美國十幾歲的年輕人,同時她中性的公眾形象和非女性的語言風格挑戰着迪斯科時代。

史密斯最廣為傳播的歌曲是她與布魯斯·斯普林斯廷一起創作的《Because the Night》(因為這夜),該歌曲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2004年,《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中,將史密斯列為第47位。[4]2007年,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5]她還獲得兩項葛萊美獎提名。 [6]

早期生活

史密斯出生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她在新澤西州伍德伯里度過了整個童年。[7]她的母親是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因此她聲稱自己接受了很強的宗教教育和很好的《聖經》教育,但是在十幾歲時她覺得宗教太偏狹而放棄了宗教信仰,後來她寫了《Gloria》(格洛里亞)來描述這段經歷。[8]她的家庭並不富裕,史密斯不得不在一個工廠打工,她覺得這段時期非常痛苦。[9]1964年,史密斯高中畢業。

1967年,她離開了新澤西,搬到了紐約,在一家書店工作的時候遇見了攝影師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梅普爾索普為她拍攝的照片成為帕蒂·史密斯樂隊唱片的封面,他們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誼直到梅普爾索普於1989年去世。1969年,史密斯和她姐姐一起前往巴黎,開始街頭藝術行為藝術表演。當史密斯回到紐約後,她和梅普爾索普一起居住在切爾西旅館,他們經常去一些時髦的夜總會,如CBGB。1969年,她出現在傑基·柯蒂斯(Jackie Curtis)的戲劇作品《蕩婦》(Femme Fatale)中。作為聖馬可詩會的成員,70年代初期,她忙於繪畫、寫作並表演。她與艾倫·拉尼爾(Allen Lanier)合作,為他的專輯創作了一些歌曲,包括《Debbie Denise》、《Career of Evil》、《Fire of Unknown Origin》、《The Revenge of Vera Gemini》和《Shooting Shark》。這段時期,她還撰寫搖滾新聞,其中部分發表在搖滾雜誌《Creem》上。

職業生涯

1974年-1979年:帕蒂·史密斯樂隊

1974年,帕蒂·史密斯開始表演搖滾,最初與吉他手萊尼·凱(Lenny Kaye)合作,後來組建了整支樂隊,包括凱、吉他手伊凡·克拉爾(Ivan Kral)、鼓手傑伊·迪依·多爾蒂(Jay Dee Daugherty)和鋼琴手理查德·索爾(Richard Sohl)。1974年,在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的資助下,樂隊錄製了第一支單曲《Hey Joe/Piss Factory》。A面是標準的搖滾加上朗誦的片段,內容是關於被綁架的繼承人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10]B面則描述了在工廠生產線工作期間無助且憤怒的史密斯的感受,她在一本偷來的書──19世紀法國詩人阿爾圖爾·蘭波的詩作《啟迪》(Illuminations)中得到了心靈的拯救。

帕蒂·史密斯樂隊與阿日斯特唱片簽約,並與1975年發行了首張專輯《Horses》,製作人是以前地下絲絨樂隊的成員約翰·凱爾(John Cale)。專輯融和了搖滾,朋克搖滾和詩歌朗誦,被廣泛認為是搖滾史上重要的突破之一。專輯以翻唱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的《Gloria》開始,而史密斯用獨特的嗓音唱出:「Jesus died for somebody's sins... but not mine.」(上帝因為某些人的過失而死去,不是我的。)這段歌詞是搖滾樂最著名的歌詞之一。而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為專輯封面攝製的簡單而純淨的照片也成為搖滾樂最經典的圖像。[11]

當帕蒂·史密斯樂隊在美國歐洲巡迴演出的時候,朋克開始流行。樂隊的第二張唱片《Radio Ethiopia》的聲音更加陰冷刺痛,不加修飾。該唱片相當沒有《Horses》受歡迎,評論不佳。但是其中的幾首歌曲,如《Pissing in a River》、《Pumping (My Heart)》和《Ain't It Strange》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史密斯至今仍然經常在音樂會表演這些曲目。1977年,在佛羅里達州坦帕演出時,史密斯很意外地從舞台上摔下來,幾塊頸椎骨骨折。這次受傷導致了很長時間的休息和物理治療,這段時間她不得不重新開始生活,也使她正快速上升的事業受挫。[12]

1970年代末期,帕蒂·史密斯樂隊還錄製另外兩張專輯。《Easter》是她商業上最成功的專輯,包含她與布魯斯·斯普林斯廷共同創作的單曲《Because the Night》(因為這夜),在「Billboard Hot 100」排名第十三。1978年7月27日,帕蒂·史密斯出現在《滾石雜誌》的封面上。[13]專輯《Wave》的銷售量相對低一些,其中收錄的歌曲《Frederick》和《Dancing Barefoot》都是電台熱播曲目。

1980年-1995年:沉寂

在《Wave》發行之前,史密斯與長期合作者艾倫·拉尼爾分手,與底特律著名的搖滾樂隊MC5的前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Fred Sonic Smith)相識,弗雷德與她一樣喜愛詩歌。當時盛傳的玩笑是她嫁給弗雷德就不需要改變她的姓。帕蒂和弗雷德育有一個兒子傑克森(Jackson)和一個女兒傑西(Jesse)。整個1980年代,帕蒂在音樂上出於半退休狀態,和她的家人一起居住在底特律北部。1988年,她發行了一張廣受好評的專輯《Dream of Life》。

1994年,弗雷德逝世。之後不久,帕蒂的哥哥托德(Todd)意外身亡。當她的兒子傑克森21歲的時候,史密斯決定搬回紐約。在她的丈夫和哥哥逝世後,她的好友R.E.M.樂隊成員邁克爾·斯普洛(Michael Stipe)和艾倫·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說服她重回音樂界。1995年12月,她與鮑勃·迪倫有一次短暫的巡迴演出。

1996年-今:復出

File:Patti Smith and Bono at the Madison Square Garden.jpg
2005年11月21日,帕蒂·史密斯與博諾在麥迪遜花園表演

1996年,她和長期合作的夥伴們一起錄製了專輯《Gone Again》,主打曲目是獻給科特·柯本的《About a Boy》。史密斯是柯本的崇拜者,但是對於他的自殺,史密斯感到憤怒多於悲傷。《滾石雜誌》引用了她的評論,

同年,她與斯普洛合作歌曲《E-Bow the Letter》,被收錄在R.E.M.的專輯《New Adventures in Hi-Fi》中。之後,她又錄製了三張新的專輯:1997年的《Peace and Noise》、2000年的《Gung H》和2004年的《Trampin'》。最後一張專輯是和新的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唱片合作的。1996年,她的作品合集《The Patti Smith Masters》發行,2002年,另一張合集《Land (1975-2002)》發行,這是一張雙CD的作品,收錄了普林斯的作品《When Doves Cry》的翻唱版本。

2005年6月,史密斯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融化音樂節(Meltdown Festival)。音樂節倒數第二項活動是史密斯表演她的首張專輯《Horses》的全部曲目,之前她從來沒有這麼做過。吉他手湯姆·維萊恩(Tom Verlaine)取代了奧利弗·雷(Oliver Ray)的位置。現場演奏版本被錄製下來,以《Horses/Horses》命名發行了。2005年7月10日,史密斯被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及文學勳章[15]2005年8月,史密斯舉辦了一場文學演講,主題是阿爾圖爾·蘭波威廉·布萊克的詩作。2006年10月15日,史密斯在CBGB]現場表演長達三個半小時,她於晚上9:30登台,持續到午夜1:00後,最終以一首《Elegie》伴隨着朗誦一串去年逝世的搖滾音樂家和擁護者的名單結束。[16]

2007年3月12日,史密斯被列入搖滾名人堂[17]憤怒反抗機器樂隊的主唱扎克·德·拉·羅查(Zack de la Rocha)為她頒獎。史密斯將這個榮譽獻給她的丈夫──弗雷德。她在2007年搖滾名人堂頒獎晚會上做壓軸表演,演唱了《People Have the Power》。[18]

影響

音樂影響

  • 帕蒂·史密斯是R.E.M.樂隊成員邁克爾·斯普洛靈感的重要來源。當他只有15歲的時候,聆聽了史密斯的專輯《Horses》,給他很深的震撼。他說,「從那時起,我準備組建一支樂隊。」[19]1998年,斯普洛出版了一本照片集,名為《Two Times Intro: On the Road with Patti Smith》。斯普洛為史密斯的歌曲《Last Call》和《Glitter in Their Eyes》伴唱。而帕蒂也為R.E.M.的作品《E-Bow the Letter》伴唱。
  • 滾石雜誌》頒布的百位搖滾重要人物名單,垃圾樂隊雪莉·曼森撰文表述了帕蒂·史密斯對她的影響。[20]
  • U2樂團認為帕蒂·史密斯是他們的影響人。[21][22]
  • 史密斯樂團成員莫里西約翰尼·馬爾表達了他們對帕蒂《Horses》專輯的欣賞,並翻唱了裡面的一首歌曲《Kimberly》。後來莫里西又翻唱了同一專輯的《Redondo Beac》。
  • 2004年,音速青年發行了一張名為《Hidros 3 (to Patti Smith)》的專輯。[23]

流行文化

政治表現

帕蒂·史密斯是美國綠黨的積極支持者。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拉爾夫·納德是綠黨總統候選人。她帶領民眾在競選活動中演唱《People Have the Power》。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她名義上支持民主黨約翰·克里,返回寫作和錄製唱片的工作。布魯斯·斯普林斯廷則在競選活動中繼續表演她的作品《People Have the Power》。2004-05年冬季,她與納德一起巡迴演講,呼籲結束伊拉克戰爭,並彈劾總統喬治·沃克·布什

2006年9月,她在倫敦表演了兩首表示抗議的新作:《Qana》關於以色列空襲黎巴嫩小鎮卡納(Qana),《Without Chains》則關於美軍在關塔那摩灣的拘留營。史密斯說:

音樂作品

錄音室專輯
  • 1975年:《Horses
  • 1976年:《Radio Ethiopia
  • 1978年:《Easter
  • 1979年:《Wave
  • 1988年:《Dream of Life
  • 1996年:《Gone Again
  • 1997年:《Peace and Noise
  • 2000年:《Gung Ho
  • 2004年:《Trampin'
  • 2007年:《Twelve

現場錄音,合輯
  • 1977年:《Hey Joe / Radio Ethiopia
  • 1978年:《Set Free
  • 1996年:《The Patti Smith Masters
  • 2002年:《Land (1975-2002)
  • 2005年:《Horses/Horses
  • 2008年:《iTunes Originals

文學作品

  • 1972年:《Seventh Heaven
  • 1973年:《Witt
  • 1978年:《Babel
  • 1992年:《Woolgathering
  • 1994年:《Early Work
  • 1996年:《The Coral Sea
  • 1998年:《Patti Smith Complete
  • 2003年:《Strange Messenger
  • 2005年:《Auguries of Innocence

參考資料

  1. 《Talking With Punk Poet Laureate Patti Smith》,滾石雜誌2004年4月30日發布,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2. 《明星檔案-帕蒂·史密斯》,騰訊娛樂,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3. 《Rolling Stone》,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4. 《The Immortals: The First Fifty》,滾石雜誌2004年4月15日發布,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5. The New York Times,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Backs New Members"》,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6. 《Grammy》,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7. 《Arista Records boigraphy》,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8. Robertson, Jessica,《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Patti Smith -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2007 Induction》,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9. 《AllMusicGuide biography》,於2008年1月27日查閱。
  10. 《Hey Joe》歌詞,於2008年1月28日查閱。
  11. 《Seventies' Greatest Album Covers,於2008年1月28日查閱。
  12. 《Patti Smith chronology》,於2008年1月28日查閱。
  13. 《Rolling Stone》,於2008年1月28日查閱。
  14. 滾石雜誌,《South Coast Today》,1996年7月1日發表。
  15. (法文)《2005 Juillet à Décembre》,2008年1月29日查閱。
  16. of a Groundbreaking Club Mourn and Then Move On》,《紐約時報》,2006年10月16日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17. 《Patti Smith》,搖滾名人堂官方網站,2008年1月29日查閱。
  18. 《Patti Smith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duction evening show》,2008年1月29日查閱。
  19. 《Q&A: Michael Stipe》,滾石雜誌,2004年10月6日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20. [http://www.rollingstone.com/news/story/5940021/47_patti_smith 《The Immortals: 47) Patti Smith》,2004年4月15日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21. 《Bono interview》,滾石雜誌,2005年12月1日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22. 《About U2: Influences: The Ramones》,2004年10月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23. 《Sonic Youth's "Hidros 3"》,2008年1月29日查閱。
  24. 《Ann Demeulemeester》,2006年1月29日發表,2008年1月29日查閱。
  25. 《Patti Smith rails against Israel and US》,2008年1月29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