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雲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雲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國家AAAAA級景區。它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峰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

千百年來,白雲山名勝古蹟雖多,但屢經興廢遺存很少,尤以近百年來歷經滄桑,頻遭破壞,到解放時,只剩下「天南第一峰」牌坊和部分寺院的斷壁殘垣。解放後,白雲山才獲得新生,廣州市政府組織群眾,廣植林木,修築了10個水庫,開闢公路溝通南北,修建山北、山頂公園及山莊、雙溪旅舍,重現了白雲山萬木蔥蘢、生機勃勃的園林景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歷屆廣州市政府的建設,專門成立了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經過多年的建設、經營和發展,白雲山已建設成為規模宏大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旅遊景區。目前白雲山風景區從南至北共有7個遊覽區,依次是:麓湖遊覽區、三台嶺遊覽區、鳴春谷遊覽區、摩星嶺遊覽區、明珠樓遊覽區、飛鵝嶺遊覽區及荷依嶺遊覽區。景區內有三個全國之最的景點,分別是: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雲台花園;全國最大的天然式鳥籠——鳴春谷;全國最大的主題式雕塑專類公園——雕塑公園。

白雲山景區

麓湖遊覽區

麓湖遊覽點是白雲山風景區南端的第一個遊覽區。麓湖公園建於1958年,位於白雲山南麓,麓邊有湖、曲橋、亭廊等,故名麓湖公園。占地面積3.7平方公里,依山傍水,鳥語花香,一派自然風光。是廣州市內最大的開放式、多功能公園,又集文化教育、休閒娛樂、美食等於一體的旅遊點。

三台嶺遊覽點

雲台東綠化廣場占地面積23000M2,前身是近效農民的修車鋪和各類商鋪,我們將此地改造成具有亞熱帶風光特色的綠化廣場,廣場內種有大王椰子、名貴棕櫚等植物80多個品種。

鳴春谷遊覽點

鳴春谷遊覽點內有蒲谷、能仁寺、毛利人運動文化村、天南第一峰、白雲晚望、白雲曉望、鳴春谷、滴水岩、翠微古道等景點,由於景點集中,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客流量最大的一個遊覽區。

摩星嶺遊覽點

摩星嶺遊覽點是白雲山風景區景區的眾多景點之一。

明珠樓遊覽點

明珠樓遊覽點位於白雲山西北部,占地約8平方公里。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白雲松濤、松濤別院、桃花澗、梅花谷、明珠樓、水月閣、黃婆洞休閒茶廊、回歸林等。

荷依嶺遊覽點

荷依嶺遊覽點又名雲溪公園,是廣州目前最大的免費公園。雲溪公園由果香園、疊水園、觀荷園三大部分組成,占地面積28公頃,其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92%,充分體現了公園「生態環保」的主題。

飛鵝嶺遊覽點

飛鵝嶺是白雲區七大遊覽區之一,景區內景點縱多,其中包括:「廣州風情街」、雕塑展覽館、森林浴、華夏柱等,這是都是知名的景點。[1]

能仁寺

能仁寺,是白雲山眾多古寺廟中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它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為了弘揚歷史文化,發展我市旅遊事業,廣州市政府於1993年投資1500萬修復,恢復的景點有鐘鼓樓、大雄寶殿、慈雲殿等,於1995年5月對外開放。能仁寺占地面積為10000萬平方米,地勢三面環山,幽谷深藏,綠樹成萌。寺里主要古蹟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雲飄月、古橋等。能仁寺是白雲山恢復文物古蹟中的典範,它以氣勢宏大,古蹟眾多,靈驗的風水寶地而吸引了許多前來參觀與朝拜的遊客。但能仁寺有一條與別的景區寺廟不同之處是:寺內沒有香火,這是為了更好地淨化白雲山「市肺」的空氣,同時也為了杜絕山火隱患。金剛法界,又名天王殿,顧名思義,它是供奉佛教中護法神將——四大天王,他們手中所持的法器,各有不同的寓意,合起來是風調雨順,意思是保佑人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正對門口這個笑容可掬的大肚和尚,叫彌勒佛,也是佛教中的未來佛,它的造像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浙江奉化一個契此的和尚造像的,它兩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口常開,兩邊對聯寫着「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大雄寶殿,是全寺的建築中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主要場地,它規模宏大,殿內擺放三尊大佛,高8米,中間是「南九本師悉伽牟尼佛」,左邊是「東方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橫三世」,它代表着空間、時間上佛的存在。而以時間為分有豎三世,正中為現在佛,即釋伽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以燃燈佛為代表,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佛現在還是菩薩。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根據十六羅漢發展而來的,新加入的是一名叫踏虎,另一名叫抓蛇,據傳是降龍伏虎的,能滅盡一切煩惱、普濟眾生。慈雲殿,供奉三尊菩薩,正中間是觀音菩薩,是普濟眾生的。左邊是文殊菩薩,專司智慧,右邊是普賢菩薩,專司理德。能仁寺環境優雅,古蹟眾多,氣勢宏大,是人們遊憩、覽勝、朝拜的好去處。[2]

歷史典故

白雲山有濃厚的文化沉澱,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黃婆洞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遺址。秦末高士鄭安期隱居在白雲山採藥濟世,並在白雲山「成仙而去「。

晉代人葛洪曾在白雲山煉丹,著有《抱朴子》這部道家名作。

南梁時景泰禪師來此建寺,是白雲山最早的寺廟,還留下「景泰僧歸」一景,是羊城舊八景之一。

唐宋以後,陸續有杜審言、李群玉、蘇軾、韓愈等文人登山吟詩,他們的詩文寓情於物,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

明清的羊城八景中,白雲山占其三:「蒲澗濂泉、景泰僧歸、白雲晚望」。清末時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等古寺及白山仙館、明珠、百花冢等名勝古蹟。

中國近現代革命的抗法、甲午戰爭等人物也曾在此留下足跡。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董必武、郭沫若等曾留下題詞,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曾在當時被譽為「南國釣魚台」的白雲山山莊旅舍進行過國事活動。

60年代和80年代,白雲山分別以"白雲松濤"和"雲山錦秀"勝景兩度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