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察隅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察隅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藏語意為「人居住地」,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東鄰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南省貢山縣昌都市左貢縣,西鄰墨脫縣,南接緬甸印度,北連波密縣昌都市八宿縣,全縣總面積3.16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00米。截至2018年末,察隅縣下轄3個鄉、3個鎮、96個行政村和1個吉公居委會,總人口3.13萬。

察隅縣自然資源豐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氣候四季溫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優越的特色農牧業發展條件;有着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大;地處滇藏新通道重要節點,位於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圈上,是新的川滇藏交通大環線的必經之處和必停地點;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珍貴林下資源、珍稀保護動物品種繁多,蘊含着等數十種稀有礦物,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邊境線總長588.64千米,共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獨龍族苗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傈僳族怒族等十個民族和僜人。

歷史沿革

察隅,吐蕃時期建制。

公元1371年帕竹政權的釋迦堅贊當政後,宗址設在科麥。清代設科麥縣。民主改革前為西藏噶廈政府所轄,此處設立的桑昂曲宗歸朵麥基巧領轄。

明洪武四年(1371年),帕竹政權的釋跡堅贊當政,宗址設在科麥。

清朝設科麥縣,縣府遷至吉公。

吐蕃時期這裡就有了官衙建制。清末,趙爾豐的清軍曾經過此地,離縣城不遠的溫泉源頭的巨石上有清軍刻的詩文。

民國元年1912年設縣,察隅,系藏語音譯,意為片岩石地。這裡過去是中印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段,解放前,還有許多商隊、馬幫從這裡去印度作生意。此路段路面基本上是岩石碎片,使過往的人和騾馬難以行走,所以被叫做「察隅」。

1960年改設桑昂曲宗縣,縣府駐下察隅的赤通拉卡。

1966年5月改稱察隅縣,縣府駐竹瓦根鎮,屬昌都地區行政管轄。

1986年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後,劃屬林芝地區管轄至今。

察隅縣轄6個鄉,96個村委會:竹瓦根鎮、上察隅鎮、下察隅鎮、古玉鄉、察瓦龍鄉、古拉鄉。

1997年,面積31653.9平方千米(包括印度占領區),實際控制面積19278.5平方千米,人口2.6萬(其中城鎮人口0.4萬)。轄6個鄉:竹瓦根鄉、上察隅鄉、下察隅鄉、古玉鄉、察瓦龍鄉、古拉鄉。縣政府駐竹瓦根鄉吉松村。(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竹瓦根鄉(Zhuwagen Xiang) 縣政府駐地。1960年成立竹瓦根區,1972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區,1980年改鄉。人口0.3萬,然察公路過境。轄吉公、竹瓦根、日東3個村委會。

上察隅鄉(Shangchayu Xiang) 1960年成立上察隅區,1972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區,1980年改鄉。位於縣政府西,距縣政府117千米。面積0.3萬,有公路通達。轄木宗、松冷、格擁3個村委會。

下察隅鄉(Xiachayu Xiang) 1960年成立下察隅區,1972年改鄉,1978年復置區,1984年改鄉。位於縣政府西南,距縣政府61千米。面積0.1萬。然察公路通達。轄察隅、沙瑪、巴安通、扎巴4個村委會。

古玉鄉(Guyu Xiang) 1962年成立古玉區,1972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區,1987年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北,距縣政府80千米。人口0.3萬,然察公路過境。轄古井、閃龍、措珠3個村委會。

古拉鄉(Gula Xiang) 1960年成立古拉區,1972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區,1987年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距縣政府120千米。人口0.4萬。轄扎西、次朋、阿巴、溫玉、薩堆、扎巴6個村委會。

察瓦龍鄉(Chawalong Xiang) 1960年成立察瓦龍區,1972年改公社,1978年復置區,1981年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南,距縣政府250千米。人口0.7萬。轄格日、扎恩、目巴扎那、瓦堡、門空6個村委會。

2000年,察隅縣轄1個鎮、5個鄉。總人口25939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竹瓦根鎮 5138人、 上察隅鄉 3031人、下察隅鄉 5150人、古玉鄉 2824人、古拉鄉 3214人、察瓦龍鄉 6582人。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察隅縣屬之。

2018年,察隅縣GDP完成9.17億元,第一產業1.52億元,第二產業3.96億元,第三產業3.69億元。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察隅縣退出貧困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末,察隅縣下轄3個鎮、3個鄉:上察隅鎮、下察隅鎮、竹瓦根鎮、古玉鄉、古拉鄉、察瓦龍鄉。縣人民政府駐竹瓦根鎮。

竹瓦根鎮

全鎮總面積2878.1平方千米。2003年底,總人口約為2762人,其中農牧民人口2712人。共轄16個村民委員會。

上察隅鎮

全鎮總人口3002人,其中城鎮人口120人。全鎮共轄16個村委會,26個自然組:木宗村、阿扎村、亞中村、翠西村、本堆村、布宗村、畢達村、榮玉村、松林村、貢古村、米古村、古巴村、格擁村、次巴村、體育村、仕中村。

下察隅鎮

2005年,全鎮農牧民859戶,總人口4589人。農場200餘戶,800餘人。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古玉鄉

境內平均海拔3500米,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480米。全鄉總面積2171.37平方千米。全鄉總人口2950人,其中城鎮人口134人,農牧民2816人。全鄉共轄10個村委會:羅馬村、古井村、玉和村、八一村、典東村、布玉村、龍沖村、然烏學村、典學村、博學村,共19個自然村。

古拉鄉

2005年,全鄉農牧民486戶,總人口2977人。全鄉共轄15個行政村:那雪村、俄玉村、日托村、沙堆村、沙美村、關龍村(包括次崩村、達青村)、則巴村(包括覺巴村、布如村)、根巴村、察阿如村、安巴村、扎新村、察空村、目本村、學尼村、格巴村。

察瓦龍鄉

鄉境內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帶海拔只有1700米左右,

鄉鎮簡介

竹瓦根鎮

位於察隅縣中心偏西南地帶,西北方與上察隅鎮、古玉鄉接壤,東北方古拉鄉為鄰,南北縱跨約60千米,東西橫跨約40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起伏很大。南北高差近1500米,全鎮平均海拔約2300米以上。

上察隅鎮

位於察隅縣西南部,東臨下察隅鎮,南與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北與昌都八宿、波密毗鄰,邊境線長120餘千米。全鎮平均海拔1900米。上察隅鎮原先是松林區,區址在松林村,成立於1960年。1984年成立上察隅鄉人民政府,駐址從松林村搬到鎮政府駐址。1988年正式成立上察隅鎮人民政府。

下察隅鎮

位於察隅縣南部。東與竹瓦根鎮相鄰,西北與上察隅鎮相連,東南與緬甸相接,西南與印度接壤。境內中印邊境線長95千米,中緬邊境線長25千米。全鎮總面積1215.07平方千米,鎮政府所在地距察隅縣城61千米,距上察隅鎮50千米。下察隅鎮原稱下察隅區委,原址在洞沖村南面100米處,1979年搬至新區,1986年改為鄉,2000年改為鎮。2005年,全鎮農牧民859戶,總人口4589人。農場200餘戶,800餘人。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古玉鄉

位於察隅縣北部,東臨左貢縣,南臨竹瓦根鎮,西臨上察隅鎮,北臨八宿縣,距縣城75千米。

古拉鄉

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30千米,東經90度,北緯29度,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屬橫斷山脈,水係為怒江水系,呈西高東低走勢,海拔落差較大,古拉鄉東及北與昌都地區左貢縣相望,南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察瓦龍鄉相接,西與察隅縣古玉鄉相連。全鄉總面積331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0.4%。古拉鄉原稱古拉區委,1961年改為古拉鄉人民政府,隸屬察隅縣管轄,原址在根巴村中央,2004年底搬遷到以南300米新區。

察瓦龍鄉

位於察隅縣東南部,梅里雪山腳下。東南部與雲南省德欽縣、貢山相鄰,北及東北部與昌都地區左貢縣相連,西部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古拉鄉相連。察瓦龍鄉東西長43.75千米,南北寬106.75千米,轄區總面積4616.94平方千米。鄉境內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帶海拔只有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鄉政府駐地距察隅縣縣城230千米。2004年底,有1121戶,6788人,約占察隅縣總人口的1/3;其中農牧業人口6662人,占全鄉人口的98%。全鄉共轄32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察隅縣常住人口3.1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525人;鄉村人口2.38萬人。 [7] 2018年,察隅縣常駐人口3.2萬人:其中男1.6萬人,女1.59萬人;城鎮人口7813人,鄉村人口2.42萬人。戶籍人口2.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64人,鄉村人口2.53萬人。

交通運輸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南與緬甸接壤。民主改革後修建了與川藏公路相連的公路。洞嘎公路由吉公向西經巴宜區可直達拉薩,向北可通昌都、成都等地。察隅縣境內有區道1條,208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察隅縣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西藏東南部,東鄰雲南省,北鄰波密縣、昌都市八宿縣、左貢縣,西面與墨脫縣接壤,南與印度、緬甸交界,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寬約180千米,縣城介於東經97°27′,北緯28°24′之間。全縣總面積316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察隅縣屬橫斷山脈西段地帶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全縣地勢總的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度差達3600米,垂直高差懸珠。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谷地海拔南部邊緣只有1400米,而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為6740米的梅里雪山。

察隅縣平均海拔2800米,縣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鎮吉公村海拔2360米,海拔最高處是察瓦龍鄉與雲南省德慶縣交界的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最低在察隅河下游下察隅前門裡(印占區),海拔僅600米。

察隅縣西北部是崗日嘎布山脈,北部是伯舒拉嶺,西部有祁靈公山等。[1]

氣候

察隅縣的氣候獨特而且複雜多樣,由於南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北有德姆拉雪山天然屏障保護,氣候既有青藏高原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贏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譽。

察隅縣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地區,氣候溫和多雨,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2攝氏度,冬暖夏涼,四季溫和,降水充沛。3月——9月為雨季,全年降水集中在4、5、6月,年平均降水量為801.1毫米,年平均無霜期達280天。全縣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和林果種植。年日照時數為1615.6小時。

水文

察隅縣有着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小河流,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大江從西向東相間排列。

獨龍江在境內流長90多千米,流域面積1947平方千米。

曲南河源於卡瓦格博主峰,由北向南,貫穿雪山,一路匯聚諸多雪山之水,奔向怒江。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察隅縣冰川雪被分布廣泛,境內河流縱橫密布,有着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玉曲河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十餘條,落差較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極具開發價值,據測可開發水能蘊藏量約為15000兆瓦,對西藏自治區實施「藏電外送」戰略、建設能源接續基地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礦產資源

察隅縣蘊藏着等數十種稀有礦物,其中古拉鄉滿宗牧場金礦、上察隅鎮本堆石榴籽石和錫礦儲量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至2017年3月,已發現的礦種有水晶石雲母大理石等。已辦理探礦許可證並進行探礦的有大理石

物種資源

察隅縣木材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60%,有紅豆杉雲杉檀香香樟雲南松馬尾松等300多野生樹種,其中有10多種屬國家級珍貴樹種;林下資源有松茸木耳天麻蟲草等;野生動物主要有小熊貓鸚鵡黑頸鶴等,其中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100多種。

經濟

綜述

2018年,察隅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17億元,同比增長9.3%:第一產業1.52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3.96億元,同比增長16.2%;第三產業3.69億元,同比增長5.1%。

2018年,察隅縣500萬元以上136個項目完成投資9.22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總投資500萬元—5000萬元以下項目有125個,完成投資5.26億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有11個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

2018年,察隅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萬元,同比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萬元,同比增長10.1%。

第一產業

2017年,察隅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93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1.09億元,下降6.4%;林業產值485.41萬元,增長455.5%;牧業產值7323.79萬元,增長16.9%;漁業產值3.34萬元,增長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01萬元,增長18.8%。

2017年,察隅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006.58公頃,比2016年減少602.66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11.22公頃,比2016年減少199.57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6.33公頃,比2016年減少74.2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1.23公頃,比2016年減少34.27公頃。

2017年,察隅縣糧食總產量1.97萬噸,增長3%。其中,青稞2671.72噸,增長31.7%;小麥3097.09噸,增長4%;油料168.83噸,減少51.8%;蔬菜1788.16噸,減少22.67%。

2017年,察隅縣肉類總產量1556.41噸,增長21%。其中,牛肉產量604.45噸,增長14.3%:羊肉產量27.82噸,增長18.4%;豬肉產量878.6噸,增長32.3%。

2017年,察隅縣奶類產量1320.99噸,增長1.1%:禽蛋產量372.38噸,增長3.15%。

第三產業

2017年,察隅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7億元,同比增長14.56%。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13億元,同比增長14.9%;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4376萬元,同比增長13.7%。

2017年,察隅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79億元,同比增長14.36%:城鎮1.3億元,同比增長15.04%;鄉村4927.8萬元,同比增長12.61%;餐飲收入5718.5萬元,同比增長12.64%;商品零售總額1.22億萬元,同比增長15.1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起,察隅縣設置政府資助資金,每年劃出專項資金40萬元,專門用於資助貧困大學生、獎勵新考取大學生。

2014年察隅縣投資193萬元(國家投資),占地面積共230.7㎡,建築面積692.1㎡,修建學前幼兒園,將解決古拉鄉學前幼兒60餘人入學難問題。

2015年4月,察隅縣共有幼兒園8所,其中完成標準化建設的幼兒園有6所(包含村級學前幼兒園4所),在建幼兒園2所,待建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共計710人。

2016年,察隅縣中、小學入學率達100%,縣中學19人、小學11人考取內地西藏班。

醫療衛生

2016年,察隅縣二級乙等醫院創建工作進入組織實施階段,縣鄉門診就診2.74萬人次,脊髓灰質炎疫苗、乙肝等10種疫苗接種率均在96%以上。

2017年6月,察隅縣人民醫院口腔科掛牌成立,改變了察隅縣人民醫院沒有口腔科的現狀; 6月至7月,察隅縣開展心血管高危人群篩查工作,先後在竹瓦根鎮、上察隅鎮、古玉鄉3個鄉鎮的11個村鋪開篩查工作,共完成了708人的免費篩查,檢出高危對象122人;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完成察隅縣首例超聲引導下無痛人流術,填補了察隅縣醫院的此項醫療技術空白;8月,察隅縣人民醫院成功開設疼痛康復科,採用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方法開展疼痛治療。

文化體育

2014年,察隅縣全年共組織各類演出326場次。觀看群眾達3.3萬餘人次。

至2015年3月,察隅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1個、非遺傳承人7人(縣級項目7個、傳承人3人,自治區級項目4個、傳承人4人)。

共建成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鄉鎮文化站5個,並配備了相關配套設備;建成鄉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8個,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各96個,完成縣新華書店、廣播影視中心建設。

2015年1月至9月中旬,察隅縣共開展「文化惠民」活動350場次。其中,文藝活動120場次,相關題材片150場次,文化匯演42場次,座談會38場次,參與幹部群眾達3.2萬餘人次。

社會保障

2016年,察隅縣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3405人、征繳基金159.2萬元,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各險種參保率和征繳率達95%以上;發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4360人、69.40萬元,發放率達98%;孤兒、五保集中供養率達100%、41%。農牧民大病統籌基金報銷1272人次,報銷金額639.98萬元。

文物古蹟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遊牧業地區之間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茶馬古道,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

茶馬古道在察隅縣境內沿途途經石門關、那恰洛峽谷等景點。

民族文化

僜人文化

僜人,又稱「僜巴」(僜語本義為「窮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區。主要分布在上、下察隅鎮。察隅縣是僜人的主要分布區。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或刻木記事的方法。僜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播種分點播和撤播兩種方式。男子一般穿無袖長衣(長達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婚姻制主要是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制。是察隅縣人口最少的族群,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僜人文化傳統包括各類民間傳說故事、民族歌舞、飲食起居、文化遺產等較為豐富。

生產工具

獨龍族在解放前還沒有越過鐵、石、木器並用時代,主要使用的生產工具獨龍族舂米、磨小米用的是木手碓和石手磨兩種。獨龍族在採集、捕魚、狩獵的活動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小木鋤、尖木棒、弩弓、毒箭、砍刀、漁網、魚叉。

解放以後,獨龍族大量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生產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察瓦龍鄉賽馬節

察隅縣察瓦龍鄉賽馬節,源於十八軍入藏時組織的一次活動,每年的藏曆2月15日左右,一年一度的賽馬節都會如期舉行,至2018年賽馬節已經舉辦53屆。

古玉鄉羅馬村桃花節

2007年,開始舉行察隅縣古玉鄉羅馬村桃花旅遊節,至2019年已舉辦7屆。

風景名勝

曲南通

意為黑水壩。壩不大,河水卻很大,從山頭下山的時候便聽到了大河的咆嘯聲。

曲南河源於卡瓦格博主峰,由北向南,貫穿雪山,一路匯聚諸多雪山之水,洶湧澎湃奔向怒江。河畔三角形的曲那通壩子,是天然的三角形法源宮(金剛空行母的標誌),其中有猛利神鐵杵三件。曲南河河水聲是念誦勝樂金剛的心咒和《大般若經》、《甘珠爾》、《丹珠爾》經文的誦經聲。曲南河橫在行人面前,讓人望而生畏,自古外轉卡瓦格博行人最怕的就是過曲南通大河。不過這已經成為歷史,2000年,紅坡寺扎巴活佛發動雲嶺鄉民,集資修建了一座新橋。這一座鐵索橋橫跨在大河之上,橋墩也是混凝土澆灌,行人可以安然而過。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位於察隅縣東部,全長有150千米。它在藏區稱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詞為德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藥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同時它也是雍仲苯教聖地,和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並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2]

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察隅縣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8°34′—29°07′,東經96°52′—97°10′之間,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0.14萬公頃,核心區面積為5.32萬公頃,緩衝區面積為2.31萬公頃,實驗區面積為2.5萬公頃。

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5年,200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147科549屬1392種,其中蕨類植物34科66屬143種;裸子植物4科11屬24種;被子植物109科472屬1225種,野生食用菌238種。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6種,其中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類1目4科12種;鳥類10目27科100種;哺乳類8目8科57種。

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其豐富的山地生態系統,生物物種以及其所含眾多的遺傳基因得以保存與發展,為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保存了無比珍貴的生物資源。

慈巴溝自然保護區基本上和長沙、南昌等地在同一緯度上。可是這裡山體高低相差懸殊,在水平距離幾十公里的範圍內,相對高差三、四千米,最能反映這種自然特點的莫過於包括了亞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垂直帶譜了。如二千三百到二千五百米以下是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和雲南松林帶,三千二百米以下是山地闊葉混交林帶,四千二百(四千五百)米以下是歪高山暗針葉林與灌叢帶,四千五百(四千八百)米以下是高山灌叢草甸帶,在此以上為冰雪帶。每個森林帶上分有:山地常綠闊葉林,山地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山地雲南松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景針葉林。常綠櫟樹林,高山疏林,高山灌叢等八個森林植被型。其中又可分為幾十個類型即:冷杉林、雲杉林、鐵杉林、雲南松林、高山松林、高山櫟林、水青樹林、樟樹林、芭蕉林、旱冬爪林、槭樹林、樺、杜鵑灌叢等。在眾多的森林植被類型中,據不完全統計,常見的高等植物有一千多種,其中木本植物達六十多科,一百四十多屬,三百多種。現已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星葉草、長蕊木蘭、雲南黃蓮、紅椿、瀾淪黃杉、木青樹、長苞冷杉、黃著、黃牡丹、天麻、錫金海棠、紅花木蓮、楠木、南方鐵杉的同屬雲南鐵杉、八角蓮的同屬西藏八角蓮、假人參、桃兒七、延齡草、厚朴等一十九中;古老的種類有:水青樹科、樟科、木蘭科、五味子科、金縷梅科、松科、柏科;經濟樹木有:山龍眼、胡桃、薔薇科、漆科等。總之,從南方的芭蕉、桔子、樟、桂、栲、楠,到北方的楊、柳、槭、樺,在這裡聚親會友,共茂一林,真可謂南北松杉竟秀、東西柏榧爭榮。

察隅曲(河)大致呈南北方向。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食源是動物良好的棲息場所,所以雲集着南來北往的動物種群。據有關資源表明,它們屬於東洋界和古北界兩大界動物區系。這裡的慈巴溝曾於一九八二年被察隅縣人民政府劃為以保護羚羊為主的保護區,採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珍禽獸迅速增多,羚牛已達七百多頭,老虎已有五至七隻,棕熊了來此地安家。進入這飛禽走獸和多種昆蟲的樂園裡,經常看到黑熊到樹上摘果,猴子們搖盪着鞦韆,老虎悄悄地待食,羚牛老少靜靜地曬着太陽,神態自若的獐子來溪邊喝水,山雀在樹上為它們歌唱,山鷹翱翔在天空,魚兒們歡快地遊戲在碧清的水底,還有那蜜蜂忙於采蜜,蝴蝶飛不舞去……好一派生機勃勃的迷人景象啊!

根據察隅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社會因素的特點,這裡重點保護着部分地亞熱帶地區的森林和屬於國家珍稀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區及其森林生態系統。其中,山地亞熱帶森林,連綿逶迤、集中連片,主要有兩種森林植被類型—山地常綠闊混交林和雲南松林。

慈巴溝自然保護區真不愧為是古、今、中、外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基因庫」,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盧為色拉

盧為色拉,「盧」,是南方;「為色」,光明。是卡瓦格博聖地的南界線點。視野開闊,四方聖地都清晰可見。山頂布滿經幡,有五彩繽紛的招福經幡,也有白色的安魂經幡。白色的經幡是為亡者而掛,過了盧為色拉以後,便很少再見到有白色經幡了,這裡就是轉山人與亡靈最後的分手地。

《聖地誌》中說:「從盧為色拉往北眺望,可清楚地見到卡瓦格博神峰之尊容,向南可見一座八萬由旬高的尊勝佛塔。若能朝拜這座塔,等於朝拜桑耶寺。」左邊的大櫟樹和周圍的樹上都掛滿了衣物、飾品,大都是亡者之物。從前轉山的人們,衣物緊缺,將自己身上的衣物供養給神靈,這可以說是最好最大限度的供養了。也有將亡人的衣物帶來供養的,這是表示用衣物代表亡靈,讓他在聖地中得到安息。

供上糌粑的做法並不多見,盧為色拉山上就有。因為盧為色拉山是轉山人與自己的已故親人分手的最後一站。轉山的人,因為有很大的功德,已故的親人往往會將希望寄託給他,並隨他一起轉山,到了盧為色拉,亡靈因功德圓滿而得到超度,但也有亡靈沒能與親人一起來轉山的,還有的親人還在餓鬼世界中遭受饑寒交迫的折磨。在這裡供上糌粑,是專門給餓鬼世界中的親人們和其它餓鬼們的供養施捨。這樣,飢餓中的鬼魂們就能得到食物。但是這樣的做法也因為太多太濫,又沒有形成規範化,所以也有礙觀瞻。盧為色拉山的南面是懸崖,行人從西南陡峭的山路下山,約三十分鐘後,到達山谷下的曲南通。

咱數塘

咱數塘意為「三根本道場」(藏傳佛教中稱上師、本尊和空行為「三根本」),這是河水沖刷出來的一片開闊地。可以在這裡食宿。進入小壩的路口上,一塊石頭上有一個足印,不知出處,人們也照例作供養。 咱數塘西邊的大山嶺,是四業壇城。(四業,是佛教密法中的四種事業,即:息災法,消除疾病、災害禍患等;增益法,增長財富、壽命、名望、官位等;懷愛法,獲得他人的敬愛;誅殺法,摧伏甚至誅殺怨仇、魔怪)。朝拜這座四業壇城,行人能培養起成就四業的因緣。 過咱數塘,順河而下,進入匝密的原始森林。河水變得很大,水流湍急,咆嘯洶湧。二十分鐘後,有一小橋,橋西是一個牧點,行人不必過河,徑直在東岸前進,這裡叫「曲宗農」。約一個半小時後,到曲尼嘎,擦瓦龍的人們稱之為「主瓦交隊」,意為白樺纏繞之地。森林中空氣十分潮濕,由於一年四季雨水很多,因而道路泥濘不堪。路邊的大樹下,都可以作宿營地。行四十分鐘後,一條大河從西山上流下來,匯入山下的大河中,據說這也是一條聖河,行人大都在此宿食,卻不知何名。

榮譽稱號

2019年8月,察隅縣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自然災害

2018年6月23日00時45分,在西藏林芝市察隅縣(北緯28.61度,東經95.86度)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視頻

察隅縣風景短片

視頻

察隅文化旅遊宣傳片-美景震撼眼球

視頻

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