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家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家城遺址位於中國安徽安慶市懷寧縣馬廟鎮栗崗村孫城和費屋,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家城遺址北臨大沙河,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周邊有土垣,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東、南、西三面大體保存完好,高約1-3米。遺址於1985年被發現,自2003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多次調查和局部鑽探,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共計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500餘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三大類。費屋地點新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孫家城一期文化、孫家城二期文化和薛家崗文化早期。關於此遺址的絕對年代,根據北京大學對孫家城一期文化草木灰、木炭的AMS測年,孫家城一、二期文化約為距今5800-5500年,薛家崗文化早期的年代約為距今5500-5300年。

歷史沿革

孫家城遺址於1984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

自2003年起,為了進一步探索薛家崗文化以及城垣的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孫家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調直和局部鑽探。

2007年秋至2008年秋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計616平方米,確定了城址的年代,發現新石器時代、商周以及少量漢至六朝等時期的文化堆積和文化遺存,出土大批文化遺物[1]。  

遺址特點

孫家城遺址周邊有城址,城垣為土堆築,大致呈角長方形,東、南、西面大體保存完好,東北角、西北角及北面被毀,北部被大沙河沖毀。其外圍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300米,現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土垣與城內地表相比殘高1—3米,與外側相比殘高2—5米,底寬12—20米,頂寬5—10米。在南、西兩側外圍大部分地段有自然窪地,寬度一般為70—100米,深數十厘米至兩米不等,土垣最高處與窪地最低處的高差為4—5米。

遺址地形地貌屬於小丘陵邊緣的大沙河南岸平畈地帶,海拔約28米,為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大沙河自西向東流經遺址北側,並沖毀了遺址的北部,城內外均有農田,沿河部位地表多為雜草木。整個孫家城遺址地形稍高於外圍。遺址中間部位有兩座一大一小水塘南北向分布,將遺址分為兩個大區域。遺址內現有孫城、費屋兩個村民組。

孫家城早期遺存可分為早晚兩期,二者之間有既有差別又有聯繫。這類文化遺存相當於該地的黃鱔嘴類型或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到崧澤文化早中期,像盆類口沿和陶球表面飾有戳印的蓖點紋特徵也常見於漢東地區的油子嶺文化。

文物遺存

薛家崗文化時期前:石器有。玉器有殘玉璜、墜飾。陶器以夾砂紅陶占絕對多數,泥質陶較少,還有少量的外紅內黑陶、夾粗砂白陶等;紋飾多見戳印、刻畫,另有極少量的菱形或回形紋、細繩紋。主要器型有、盆、、缸、杯、器蓋、環形陶器等,還有紡輪、陶球以及少量人像、動物等陶塑。鼎足形狀較多,有圓錐形足、扁平長條形足、近圓錐形彎曲足、麻花形足、凹面或凹槽足。在近圓錐形彎曲足的足根部常飾有1—3個圓按窩或小三角形戳印,在足根部加飾1—2道橫向凸棱。出土不少彩繪陶片,有斜線紋、波浪紋等。在地層中發現數十件平地置放呈直立、斜立或倒扣狀的釜鼎類陶器,但絕大多數或口、底局部殘缺,或足部分殘缺。

薛家崗文化時期:薛家崗文化遺存遍布於遺址各區域,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發現薛家崗文化早期墓葬1座,隨葬品中,石器有鉞、錛等,陶器的組合為鼎、豆、、杯。晚期的文化層分布相對廣泛,在城內多個地點均有發現,但主要集中在城內偏東部位,在2008年發掘的葫蘆田地點、北河沿地點均分布有較厚的該時期文化層[2]。陶器以夾砂紅陶和黑皮紅胎陶為主,流行鑿形及鴨嘴形鼎足罐形鼎、楓葉形和足盆形鼎、長頸實足鬻、敞口帶鏨碗等器型。石器中風字形石鉞和各種錛、鑿等較多。

張四墩文化時期:張四墩時期的遺存以孫家城城址和孫城點為主。牆體各層中包含少量相當於張四墩類型的陶片,未發現更晚時期的陶片,發現牆體北坡被張四墩時期文化層疊壓,並被同屬該時期的小坑打破。這一時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陶器以籃紋鼎、側裝三角形足、扁腹壺形器、夾砂黑皮陶厚胎、矮圈足的盤、杯、為特點。石器有大量的箭鏃,有柳葉形、三棱形等,形制多樣。還出土較多數量的石器半成品、殘次品、廢料,玉器只發現少量的玉璜殘件。

視頻

孫家城遺址 相關視頻

安慶懷寧:孫家城遺址考古鑽探工程啟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