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汶口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汶口遺址

中 文 名 : 大汶口遺址

外 文 名 : Dawenkou site

地        點: 山東省泰安市

年        代: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2500年

發掘年代: 1959年

所屬時期: 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莊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

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1]。「大汶口文化」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

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大汶口位於泰山南麓大汶口鎮的汶河兩岸,遺址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為「大汶口遺址」。後來,又在山東境內及江蘇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河北南部、遼東半島相繼發現了與此同類型的遺址,被學術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寧陽縣堡頭村西首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隨葬品2100餘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發現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餘個,主要遺存的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早、中期。3次發掘證明,大汶口遺址包括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以翔實資料揭示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遺存。這種土生土長的東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駁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錯誤觀點,而轟動國內外。

遺址內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較多。石制生產工具通體光滑,有角有棱,刀口鋒利。

墓葬以男、女分別單葬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女性處於從屬地位,預示着母權制的動搖和父權制的產生。隨葬品數量懸殊,質量優劣差別大,有的墓空無一物;有的多達180多件,而且品種複雜,製作精緻,有珍貴的碧玉鏟玉臂環玉指環透雕象牙梳綠松石鑲嵌象牙雕筒、象牙梳、可與現代鋼針媲美的骨針等。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潔的白陶,有獨特的豬形器、鳥形器。

大汶口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歷經近20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級社會的萌芽業已出現[2]。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汶河北岸、京滬鐵路旁樹立標誌碑。

考古

三次的挖掘發現,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3]。生活用具主要有、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汶口人追求的「時尚美」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和枕骨人工變形的習俗。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發現很大比例的人骨沒有門齒或側門齒。考古學家據此推測,大汶口人是在成年後拔除門齒,並非死後才被拔掉。對於現在的人來講,沒有門牙是一件很醜的事情,而大汶口人卻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由他們帶動的這種風俗甚至持續了很長時間。在《高僧傳》中都曾記載北朝時有一個叫「習鑿齒」的人,與名僧道安有過「普天釋道安,四海習鑿齒」的精彩應對,可見「鑿齒」之風多麼盛行。

除了拔牙,大汶口墓葬中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很多人骨都有頭骨枕部人工變形的特徵。這種特徵的形成自然也是墓主人生前很長一段時間有意壓迫頭部的結果,有數例在變形處置有小石球或陶球,變形當是由於長期口含小球所致。由此也能想像大汶口人以「扁腦袋」為美的奇異風尚。

保護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為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77年,山東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遺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開發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衛駕莊70多歲的老人盧繼超聯合當地17位村民,籌集資金達64萬餘元,籌建了一個「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展館很小,卻填補了遺址開發的空白。他們把從民間收集來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鑑別、整理,重新陳列布展,豐富、充實、完善了博物館。

1994年,大汶口鎮政府投資13萬元,興建了一處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館,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風貌;1998年,鎮政府又投資60萬元建起大汶口陶藝研究中心,生產的仿古陶器暢銷全國[4]。該旅遊區每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年均利稅12萬元,促進了大汶口文化和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為了更好的保護大汶口文化遺址,泰安市政府出台了《泰安市大汶口鎮總體規劃》,將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區分為遺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三部分。其中重點保護區以保護單位標誌碑為基點,總面積約達83萬平方米,在重點保護區不准進行其他工程建設及深挖。一般保護區從重點保護區的外緣線外擴170米,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不得拆除、改建或遷移地上文物。如因建設特殊需要,必須按法定程序履行報批手續。建設控制地帶從一般保護區的外緣線各外擴100米的範圍內,在這一範圍內不准修建兩層以上的建築物,不准深挖2米以下。建築物或構築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其設計方案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城鄉建設規劃部門批准。

目前,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保護已經日趨法制化、完善化。

制陶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質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四類。陶器裝飾以鏤刻和編織紋最具特色。常見的紋飾則有錐刺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和籃紋。彩陶不多。彩陶上以黑彩和紅彩繪平行線紋弦紋葉紋花瓣紋八角星紋等幾何圖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缽形鼎、壺形鼎、背壺、長頸壺、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徵的陶器[5]。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紋飾、器形都略有變化。陶色早期以紅陶為主,兼有一些灰陶與黑灰陶。中期紅陶減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為增多,並有少量紅陶、灰陶和白陶。

陶器的製法,早期以手制為主,到了晚期輪制逐漸增多。陶器紋飾,早期有錐刺紋、劃紋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為黑彩線條紋和葉脈紋。主要器形有釜形鼎缽形鼎、小口帶柄壺形鼎、斂口平底缽,也有在上腹部飾彩的陶缽、高柄豆、高柄觚、雙耳壺等。

中期又出現了附加堆紋、籃紋、壓印紋和鏤刻紋,以及施黑赭色和紅色的彩陶。彩陶紋樣有直線、斜線,弧線組成的花瓣紋和八角星紋等。中期的陶器器類較早期明顯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缽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實足鬹、斂口缽、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長頸帶鼻壺、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與漏器等。晚期陶器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鏤刻紋等,彩陶則以渦汶為主。器類有罐形鼎、瘦腹背壺(其中有白陶)、寬肩壺、高柄豆、袋足鬹(有白陶)、三實足盉、高柄豆、帶把杯、長頸壺等。

雕塑工藝品: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

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文化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區是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是本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縣崗上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縣呈子、日照縣東海峪和膠縣三里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6]。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豆、、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特徵

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輔以狩獵和捕魚業。已發現許多大小不等的村落遺址。村落遺址所選擇的地點,有在靠近河岸的台地上,也有在平原地帶的高地上。農業以種植粟為主。在三里河遺址的一個窖穴中,曾發現1立方米的碳化粟。還發掘出大量等家畜骨骼。

房屋多數屬於地面建築,但也有少數半地穴式房屋。在呈子遺址中曾發掘出一座大汶口文化近方形的房屋,房基東西長4.65米,南北長4.55米,房門朝南。築法是先在地坪上挖0.5米的基槽,槽內填土夯實。牆基內有密集的柱洞,室內有四個柱洞。在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

其他

其他的大汶口文化典型遺址包括山東省曲阜西夏侯遺址,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遺址,江蘇省邳州市劉林遺址和邳州大墩子遺址。

視頻

大汶口遺址 相關視頻

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宣傳片
碳元素測定年代 泗洪發現5000年前大汶口時期文化遺址
專家發掘千年遺址,神秘頭骨改寫醫學史,大汶口罕見審美大揭秘
首個魯中南地區大汶口高等文化遺址出土

參考文獻

  1. 大汶口遺址,南北游旅行網 2019-11-22
  2. 周 口 古 猿 論(4),天涯社區 2015-5-21
  3. 大汶口文化遺址,驢窩戶外網
  4. 大汶口開發保護 ,豆丁網
  5. 中國上古歷史——大汶口文化興起,豆丁網 2009-1-14
  6. 齊魯文化之三 大汶口文化,搜狐博客 20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