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嘉道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埃利·嘉道理爵士,KBE(英語:Sir Elly Kadoorie,1867年-1944年),猶太人,香港著名慈善家,1926年榮獲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創辦人[1]。
生平
1867年,埃利斯嘉道理出生於巴格達。埃利·嘉道理於1900年間與熱心華人社會福利事業的劉鑄伯發起興建育才書社,在上流社會和名人支持下一共籌得20餘萬元善款,而埃利·嘉道理和劉鑄伯則分別被推舉為書社主席和司理。育才書社一共開設了4間書館(即學校),其中香港設有其中兩所,為現時的西營盤官立小學(前身為中學,1910年政府接辦運作並改為官立小學)和銅鑼灣掃杆埔一家專為印度籍兒童而設的學校,而另外兩所分別設於廣州河南鰲洲外街及上海公共租界(為現時上海市育才中學前身)。1944年,死於日軍集中營。
家族概述
嘉道理之家(the kadoorie Family)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 遠東著名的 猶太家族,不論財力、聲望乃至政治影響,都是極為出眾的』,在經商方面更有高招,大量的盈利積累是該家族成名的基礎。
嘉道理家族的祖籍,自從猶太民族大流散以來,一直在伊拉克的巴格達定居。經過祖輩幾代的奮鬥,該家族在巴格達已成為有名的家族之一。在巴格達謀生期間,該家族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和放債。他們在經營農產品貿易過程中,善於運用「待價而沽」的經營策略,獲得甚豐的盈利。即是說,每當農產品收穫季節,農民們急需把其產品變換貨幣,以解決資金不足之困之時,嘉道理拿出大量資金,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那些能夠貯存的農副產品,然後等待至青黃不接期間,農民存糧已盡時刻,以極高價格把其出售,贏得了極大的差額利潤。另外,嘉道理還善於從異地差價法取得神不知鬼不覺的利潤。即把巴格達的農副產品運到歐洲換取工業產品或工藝裝飾品,然後在本地出售。把兩地不同的勞動價值,以物換物形式出現,誰也不知其盈利多少,只有嘉道理自己心中有數。正因如此,該家族很快成為當地的富豪。當然,嘉道理家族在巴格達的發跡,與其從事大規模的放債業務有密切關係。放債是金融活動的一種形式,它抓住借債人急需用錢的契機,短期放貸出去,很快取得極高的利率,財源廣進。
嘉道理家族不愧是經商世家,他們在經營過程中,不但密切注視商情的變化,而且時刻關注着國際形勢的變動。到19世紀下半期,該家族注意到遠東地區的封建主義經濟已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興旺,那裡的經商環境相比中東地區要寬鬆,更有發展前途,於是,在1880年,安排其部分家族成員及資產到遠東去開創新的經營領域。
埃利·嘉道理(SirEllyKadoorie)出生於1867年,是該家族的主要經營骨幹。他在巴格達時雖然是個小孩子,但受家庭的教育和影響,自幼有經商頭腦。1880年5月,他還未足14歲,家族派他到香港開展工作,先讓他在有親屬關係的沙遜公司供職,便於他熟悉香港及遠東周邊的環境,提高他的經營決策能力。埃利在沙遜公司幹了10多年。在此期間,他先後被派往上海、天津、蕪湖、寧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工作,這對他熟悉中國情況十分有利,而且鍛煉了經營決策的能力。
埃利·嘉道理是個機敏而有主意的年青人,在沙遜公司工作期間做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後因與公司的老闆在業務處理上意見分歧,被公司解職了。埃利早已有獨立創業的想法,現乘機告別沙遜公司,開始自己經商。1897年,埃利與一位英國猶太人女兒結婚,夫妻二人合手辦公司。他的公司以香港為點,以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為目標市場,聯結其在巴格達家族公司和在英國岳父的公司,購銷通道較為通暢,因而業務較為興旺,穩步發展。隨着對中國大陸生意的增多,埃利決定將公司的總部由香港遷到上海。
勞倫斯·嘉道理也繼承父親的傳統,熱心於猶太救濟工作和公益事業活動,在猶太人中有較大影響[2]。
視頻
埃利·嘉道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香港前首富:猶太家族雄踞香港電力超百年,打造香港半島酒店卻親自炸毀,騰訊網,2013-11-13
- ↑ 香港嘉道理之家,中華品牌管理網,200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