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車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哥廷根車站(德語:Bahnhof Göttingen)是德國下薩克森南部城市哥廷根唯一的一座鐵路車站,可辦理長途及區域列車的到發(日均230班次)及旅客乘降(日均5.1萬人次)。它是在1854年作為漢諾威南部鐵路的終點站而建,與哥廷根市中心的西部相連。車站現有四個月台,並各設兩條通過式到發線。在車站大樓和月台之間還有一條貫通的貨運軌道。2013年,車站被專業軌道聯盟評為「大城市」類別的「年度最佳車站」[1]。
歷史
在漢諾威南部鐵路的規划過程中,哥廷根市政府於1851年決定申請在內城西部建造一座鐵路車站。隨後,當地市民——尤其是相關地皮的業主之間展開了為期三年的激烈討論,直至1853年奠基。建築設計由阿道夫·豐克、康拉德·威廉·哈澤和尤利烏斯·拉施完成;埃米爾·哈克連德(Emil Hackländer)則為施工負責人。車站的造型沿襲了1847年完工的「漢諾威中央車站」樣式,採用由天然石材製成的漢諾威式圓拱風格。至1854年,車站舉行落成典禮並投入運營。
漢諾威南部鐵路於1854年開通了阿爾費爾德-哥廷根區間。1856年,線路延伸至卡塞爾,但當時只能通過原德蘭斯費爾德坡道相連。自1867年起,哥廷根-貝布拉鐵路至艾興貝格的路段開建,1876年則延伸至貝布拉,並在那裡再次與卡塞爾建立聯繫。哥廷根的車站大樓建於1856年至1887年間,並歷經多次改造。站前廣場則於20世紀初進行了重新設計。從此,在站前種立的棕櫚樹成為了車站的象徵,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車站於1913年至1924年間再度進行改造,期間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迫中斷。改造的重點是軌道被整體抬高。南部通往艾興貝格的鐵路向西遷移至蘭斯費爾德坡道旁,其原來的走向如今分別成為了哥廷根境內的鐵路街(Eisenbahnstraße)和羅斯多夫境內的弗呂特堤(Am Flüthedamm)。在車站以南的格羅納公路(Groner Landstraße)還建造了跨線地道並決定設立有軌電車道,因為隨着交通量的激增,它作為平交道已不勝負荷。然而,車站大樓也得到了改造和增建。當時,加特河谷鐵路的終點仍設於車站,這是一條軌距僅750毫米的窄軌鐵路,可延伸至杜德施塔特和里特馬斯豪森,通過此次升級,它在以南400米處擁有了自己的車站(哥廷根南站),從而不必再穿越格羅納公路以及減少與准軌的連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車站因受到轟炸襲擊而大面積損毀。車站和站廳於戰後時期以簡化的方式進行重建;外立面則得到了重新設計。自1963年起,電氣化鐵路網絡接入哥廷根。在1960年代,站前廣場再度進行了改造,以適應日益增長的機動車交通需求。以往幾乎直接停靠在車站大樓前的巴士,從此被轉移至設於車站南側、私家車停車場前方的長途汽車總站(Zentralen Omnibusbahnhof,簡稱ZOB)。通往卡塞爾的第一條鐵路則必須讓位於後來修建的那一條:1980年5月,漢諾威南部鐵路經行德蘭斯費爾德的路段正式停用。
為了迎接在漢諾威舉行的2000年世界博覽會,車站自1990年代末開始進行了三個階段的改造。首先,是對老舊的A和B月台(4/5道和6/7道)地下通道進行擴建,並在隧道內增設更多的零售空間。舊月台本身也進行了翻新,但側重點僅在於帶有部分玻璃頂篷和新建升降機設施(一度因未獲頒聯邦鐵道部許可而停滯了數月)的出入口範圍。在第三階段,車站大堂面對軌道的部分裝備了廁所和行李寄存櫃。同時,在車站大樓和A月台之間的三條貫通軌道已被減少為一條。
改造工程至2006年底已大致結束,車站的整個入口大堂在最後階段都得到了翻新。在新創建的商業空間中還包括有一家快餐連鎖店。改造工程於2007年3月正式完工,共計斥資1380萬歐元。
作為經濟提振計劃的一部分,車站於2010年至2011年間接受了德鐵車站及服務的能源改造。2012年秋季,單車存放設施得到了徹底更新及大幅擴建。此外,動態旅客信息系統也進行了更新,以提高城市巴士和區域運輸的信息質量[2]。
2013年8月,車站被專業軌道聯盟評為「大城市」類別的「年度最佳車站」。
視頻
哥廷根車站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靠近哥廷根中央車站的特色酒店 ,繽客,2020-6-30
- ↑ 哥廷根中央火車站 至 柏林主火車站 ,世界邦旅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