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哥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哥窟
?

中文名稱 :吳哥窟

外文名稱 :AngkorWat

原        名 :VrahVishnulok

地理位置 :柬埔寨

  建 立 者 :SuryavarmanII

類        型 :高棉式建築宗教印度教、大乘佛教

吳哥窟(Angkor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暹粒省暹粒市北5.5公里,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廟。吳哥窟是吳哥古都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聖殿,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供奉化身為逝去的國王暨毗濕奴,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迴廊[8]。吳哥窟中央的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的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廟山頂部矗立着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多年從事吳哥窟維修工作的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MauriceGlaize)認為「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以造型之雄偉、布局之平衡、比例之協調、線條之優美,威風赫赫,可比美世界上任何最傑出的建築成就,而毫不遜色。」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蹟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1]

歷史沿革

吳哥王朝的歷史始於9世紀,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公元802年,他自立為王,建都於庫楞山。經過幾代國王的努力,到12世紀初,吳哥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每代國王都興建自己的國廟。

蘇利耶跋摩二世

12世紀初葉蘇利耶跋摩二世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王位,新王遷都吳哥。因為蘇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統方法獲取王位,為了鞏固威望,必須大興土木,營造比前任所有國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廟宇規模更為宏大的廟宇,作為國廟和他自己的將來升天的太廟。

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太廟[27][28],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建造時間歷時30年[29],趕在他升天之時完成。

中國文獻記錄

根據中國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1225年着《諸蕃志》記載:「真臘……其地約方七千餘里,國都號祿厄。官民悉編竹復茅為屋,維國王鐫石為室,有青石蓮花池沼之勝,跨金橋,約三十餘丈。殿宇雄壯,侈麗特甚」。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之意,後音變為「吳哥」。

元成宗鐵莫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從溫州開洋,順東北貿易風,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三月十五日抵達占城,前後26日;由占城逆風而行、經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里薩湖),經四個多月,至七月才到吳哥國碼頭(「干傍」)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撰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魯般墓在南門外一里許,周圍可十里,石屋數百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從印度教寺變為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臘。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里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臘。尹綬回國後將真臘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2]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

根據有三個方面:

1、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2、畫廊浮雕逆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3、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地理交通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SiemReap)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

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曼谷新加坡吉隆坡胡志明市、台北廣州成都等各地。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離暹粒市中心最近的古蹟。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AngkorThom);巴雲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豆蔻寺茶膠寺等古蹟。人到吳哥窟旅遊,TukTuk和摩托是柬埔寨最常見的短途交通工具。所謂TukTuk,就是摩托三輪車。單人做摩托車最快速,但如果帶行李,或者多人出行,坐TukTuk更佳。TukTuk車速度大約與普通小轎車差不多。

氣候

吳哥窟地處低緯度地區,屬熱帶氣候,11月至4月是柬埔寨的冬季,吹較乾涼的東北季風,平均氣溫為25℃~32℃,是最佳旅遊季節。5月至10月是夏季,因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氣溫徘徊在33℃左右,加上雨量充沛,相對濕度高達90%。11月至次年3月是柬埔寨的旱季,天天麗日藍天,氣溫涼爽。5—9月是雨季,酷熱潮濕不宜。

吳哥窟之廢棄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吳哥逐漸喪失了柬埔寨地理和行政中心的地位,統治中心向南方轉移。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的衰落是因為一場大災難導致的;然而邁克爾·維克里奧利弗·威廉·沃爾特斯大衛·錢德勒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海上貿易迅速擴張有關。1431年,暹羅阿瑜陀耶王國入侵吳哥,俘虜大量人口,高棉國王博涅亞向南遷都至金邊,柬埔寨歷史進入了所謂的「黑暗時代」。

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復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蹟多不為世人所知。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Wat」;「Angkor」,來自nagara(都城),Wat是高棉語中的「廟」,「AngkorWat」即「都城廟」。

被「發現」

在那段地理大發現的主要時期,柬埔寨完全沒有引起西方的興趣。因該國既不強盛也不富裕,與淘金、香料之路相去甚遠。到16世紀末,造訪人數增加,因柬埔寨前後幾位國王陸續召來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馬尼拉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並未順利完成這趟探險之旅,但柬埔寨已引起他們的注意。開始有書籍或篇章專門討論柬埔寨,吳哥遺址自然包括在內。一些葡萄牙與西班牙的雜文作家藉由這些記載,得知古城重現的消息,並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1856年,方濟各會修士和旅行家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遊歷吳哥,並向葡萄牙歷史學家迪尤哥·都古托報告其遊歷吳哥的見聞:城為方形,四門,有護城河環繞……,牆壁的石塊巨大無比,似乎連成一體……建築華麗宏偉,想必是帝王的宮殿。護城河水由東和北方流入,由西和南面流出……。吳哥寺建築舉世無雙,其超絕非凡,筆墨難以形容。但達·馬格達連那的報告,被世人目為天外奇談,一笑置之。

1819年,周達觀《真臘風土記》[3]的法文翻譯本首次在巴黎刊行,此後陸續有歐洲人訪問吳哥。

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着《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1863年在巴黎倫敦同時發表文圖並茂的法文遊記《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他在第十二章《吳哥窟》中寫道:吳哥是古高棉王國的國都……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一見到吳哥的寺剎,人們立刻忘卻旅途的疲勞,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

穆奧迪遊記,激發法國人和歐洲人對吳哥窟的濃厚興趣。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他受到穆奧遊記的啟發,1866年3月抵達吳哥,拍攝了世界上最早的吳哥窟照片,1867年他在愛丁堡出版了《柬埔寨的古蹟》一書。

1866-1868年由法蘭西護衛艦艦長杜達爾·德·拉格雷和陸軍中尉弗朗索瓦·加爾尼埃(安鄴)率領的法國的湄公河考察團,對吳哥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科學考察,團員中還包括陸軍中尉兼考古學家德拉波(LouisDelaporte)。德拉波將大約七十件吳哥窟的雕刻和建築物帶回法蘭西,在1867年和1878年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趕上歐洲興起的一股收藏東方文物的熱潮。他在1880年出版了《柬埔寨遊記-高棉的建築藝術》,書中附書中附帶多幅素描畫。他後來兩度重返吳哥窟,收集實物樣本。1886年再四度到吳哥窟收集文物;他的藏品後來被收入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隨同德拉波前往吳哥的,還有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1866年他發表《亞洲》畫冊,其中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1873年法蘭西湄公河考察團出版了由團員安鄴執筆的《印度支那考察之旅》,其中也收入德拉波的吳哥窟素描畫。

1873年美國旅行家FrankVincent(1848-1916)出版《白象之國,東南亞目擊記-緬甸、暹羅、柬埔寨、南圻旅行記

修復工程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蹟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緻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蹟,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臘雅典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古蹟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蹟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

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

身世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台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着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着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後,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吳哥地區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這個遺蹟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不過經專家推測,極有可能是因為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這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但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4]

整體布局

吳哥窟的整體布局,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着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那裡的台階陡峭,需要手腳並用地爬上去。這寓意着人們到達天堂需要經歷許多艱辛。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着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遊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象通過,又名象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着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

畫廊壁朝

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着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

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占地面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

由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入口。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台,稱為王台。王台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台都是後人添加的。

中心建築

十字王台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台階不如東邊台階陡峭。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面約3米;須彌座之上,有高3米許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如長方形,南北方向長190米,東西方向長220米。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正西、正東各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門。塔門和廊門有內、外二石階,可通第一層內院、寺廟外院。迴廊的內側牆壁既是寺的外牆兼巨型畫廊。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檐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面,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着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

傳說故事

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着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面較小,一般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建築藝術

吳哥窟布局十分均稱,富有節奏。吳哥窟建築群,有兩種形式的對稱,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也對稱的分布在兩邊。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左右對稱地陪襯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之外,有更嚴謹的兩種旋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呈現相同的山字形構圖,成90度旋轉對稱。還有第二組90度旋轉對稱: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對角方向看,也是一樣的山字形構圖。五座寶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對稱效果,四面八方地重複展示同一造型主題。

台基結構,源自希臘,傳入印度,從印度傳入真臘後,演變成為吳哥窟建築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蹟都台基。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紀中葉吳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寶塔更成為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徵。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宮殿雖有多重台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徵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台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台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裝飾,雄健而簡潔。台基在中國古典建築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層台基也是常見的建築形式。吳哥窟台基和中國古典台基最大的差異,在於台基周邊的建築物;中式台基周邊常圍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欄,吳哥窟的台基的周邊則圍繞着4-5米高的石柱迴環畫廊。吳哥窟的多層台基比同層數的中式台基高出幾倍。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檐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檐,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

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着八九層美觀的蓮花檐。吳哥的石塔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9世紀初,吳哥的塔是一座座獨立的密檐式塔,10世紀出現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東梅奔(951年)的雙子塔,而空中宮殿的中心塔則矗立在有迴廊的祭壇之上,11世紀初的茶膠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剛寶座塔,有五座寶塔在三階寶座之上。塔布蘢寺(1191年)的寶塔和長廊結合成為塔門長廊,這裡可見吳哥窟外郭長廊原型。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棧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5]

浮雕藝術

吳哥窟的圓雕並不出色。台基上的圓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卻極為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餘,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裡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裡,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6]

景區保護

199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同時也將它列入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又號召世界各國為保護吳哥古蹟出力,鼓勵柬埔寨政府保護現場。自1993年開始,世界各國對吳哥窟的保護工作重新展開。德國飛天女保護工程(gacp)正致力於保護吳哥窟的飛天女和其他浮雕裝飾免遭損壞。該組織的調查發現,約有20%的神像條件極差,主要是因為岩石的自然侵蝕和風化,但一部分也因先前保護不當。修理工作還包括修理結構倒塌、防止進一步倒塌等其他項目;例如自2002年以來,上層圍廊的西外牆,一直用棚架支撐。與此同時,2005年日本的維修隊完成了周邊廊內北藏經閣的恢復工作。

1993年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一年,吳哥窟只有寥寥無幾七千多名遊客,時至今日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參觀人數數字雖未曾公布,但根據柬埔寨旅遊局資料,2004年柬埔寨全國迎來超過100萬人次的國外遊客,其中57%計劃到吳哥寺里參觀。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塗鴉之外,遊客的湧入造成的損害較小。寺內的大型浮雕也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遊業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於吳哥寺。

經過世界各國古蹟維修專家們,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派往柬埔寨的古蹟維修隊的十年努力,將原是一片廢墟的周薩神廟修復完畢,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2004年7月4日決定,將吳哥古蹟從瀕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除名。吳哥古蹟包括吳哥窟的維修工程仍然繼續。


景區介紹

巴肯山簡介

巴肯山(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蹟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蹟,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築的基礎格局。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裡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築上,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建在巴肯山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着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象徵符號:7層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

女皇宮簡介

柬埔寨的吳哥地區,有着上千座的古文明遺蹟,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紅的神廟,稱為」女人的城堡」。位於暹麗省西邊」女人的城堡」,原名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來翻譯,是」謀求幸福」的意思,當地人則習慣稱這兒為」女皇宮」,那是因為在神廟的中央刻有許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實,稱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宮」也罷,因為不論如何稱呼,這座神廟所散發的光彩,都是難以形容的。女皇宮,建於公元967年,之後,她也曾被埋藏在叢林中,長達數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馬瑞克法國軍人才又發現了她的蹤跡。這整座神廟,總共有三層圍牆來作區隔。最外圍是參道,左右各有兩間小廟;走道中央第二層的外側,則是護城河;最裡邊一層,則是主要的T字型廟宇,而在她的前方,有着兩間藏經閣。第二層城牆裡,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

十二生肖塔簡介

十二生肖塔在通往吳哥通王城勝利大門的道路的前端,離在吳哥古皇宮前約1200米(3937英尺)處。可從東側進出。這座塔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於十二世紀末建成。屬拜雲建築風格。

十二生肖塔之所以稱為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

十二生肖塔是用來關押犯人令其懺悔的地方,怪不得塔形抽象,不具形,看不出哪一座是龍、哪一座是蛇。再從塔群看過來,正對着最高法院遺址,巍峨矗立,可想見高棉當年,也有法治威嚴。

相關文化

牛皮畫

1966年5月,柬埔寨暹粒省省長贈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牛皮畫《吳哥寺》縱34.7厘米,橫68.8厘米。

朝鮮博物館

2015年12月,朝鮮在世界性的旅遊勝地柬埔寨吳哥窟投資了1500萬美元(約135億朝鮮圓)建造的文化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4年1月6日英國獨立報》引用柬埔寨《金邊郵報》的報道,說朝鮮在吳哥窟遺址群所在的柬埔寨旅遊城市遏粒建造了「偉大全景博物館」。朝鮮以將「偉大全景博物館」捐贈給柬埔寨為條件,獲得了10年的極運營權,將賺取入場費。

由朝鮮萬壽台創造社主導建設的該博物館在朝鮮海外事業中屬於最大規模。博物館裡有寬120米、高13米的大型壁畫,壁畫描寫的是在8—15世紀迎來鼎盛時期的高棉帝國時代的日常生活、文化和歷史。博物館也展示了白頭山風景和朝鮮已逝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出生的房屋繪畫作品。另外,該博物館還配備了3D電影館和「VIP室」。

藝術鑑賞

吳哥窟的藝術傑作,不僅表現在吳哥窟的建築本身,還在於它的浮雕石刻。

吳哥窟的浮雕極其精緻,且富有真實感,是整個吳哥藝術的精華,在吳哥窟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一層台基的迴廊被稱為「浮雕迴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餘,壁面布滿浮雕。東壁是「乳海翻騰」的傳說,北壁是毗濕奴與魔怪交戰圖,西壁是這個故事的繼續,即「神猴助戰圖」,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戰爭情景。

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當時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忐示深遠的空間,堪倀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表現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藝術才能。

世界紀錄

最大的宗教結構:歷史上建造的最大的宗教建築是吳哥窟(城市寺廟),位於柬埔寨,占地162.6公頃(401英畝)。它是由高棉國王蘇雅瓦曼二世在1113-50年期間為印度教的毗瑟奴神建造的。它的幕牆長1280米(4200英尺),在1432年被廢棄之前,它的人口是8萬。這座寺廟是公元900年開始修建的72座主要古蹟建築群的一部分,全長24.8公里(15.4英里)。(吉尼斯世界紀錄)

旅遊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和6月到10月之間分別是乾季和雨季,使吳哥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貌,儘量避免在3月到5月之間的熱季旅遊。出遊小貼示:到吳哥窟旅遊時,儘量避免在正午參觀,最好帶一些防曬物品,如帽子、陽傘和防曬油等。為尊重當地風俗習慣,進入吳哥寺廟不要穿暴露服裝,儘量穿長衣長褲。

注意事項

1、門票:吳哥的門票分三種:一天20美元,三天40美元,七天60美元。下午5點開始賣第二天的門票,買了票就可以進去參觀了(一般的選擇是到巴肯山看日落),不過5:30就不會再放遊人上山,一個人下山才能放一個人上山,排隊的人很多,最好4:30就過去排隊上山看日落。

2、安全:吳哥的許多建築都很高,而且樓梯又陡又窄又滑(有很多沙子),要注意安全,別逞強,一雙合腳的防滑的鞋是必要的。

3、防暑:吳哥中午十分炎熱,最好在陰涼的神廟裡或回旅館休息,如果要爭取時間,可以遊覽一些叢林裡的景點,就好象是TaProhm,PreahKhan,TaSom等,當然,要帶足夠的水和食物。

4、防蚊蟲叮咬:當地的蚊子及其它的熱帶昆蟲很多,在BOOTS的藥店裡可以買到防蚊的乳液,雖然價錢有些貴,但是確實有用。聽說有的遊客被蚊子咬了後染上了瘧疾。我們是在曼谷轉機時在曼谷機場4層BOOTS的免稅店裡買的。暹粒市區的UCARE(類似屈臣氏)和LUCKYSUPERMARKET都有此類產品賣。

5、導遊:如果包車,司機一般都經驗豐富,可以兼做導遊,講述每個神殿廟宇的特色和歷史,還可帶你去一些有特色的拍攝點。如果請專業漢語導遊,20-25美元/天,也可以議價。不過導遊的行程和時間都有嚴格安排(上午07:30-12:00,下午14:30-18:30)。

6、書籍:介紹吳哥的旅遊指南很多,LonelyPlanet對安排行程很有幫助,中文書籍是卡門寫的《五月盛放柬埔寨》,但畢竟是幾年前出版的,很多情況已經有變化。在吳哥的市場上可以買到很便宜的盜版或二手LonelyPlanet,還有很多精美的圖書,大概4-6美元一本。

7、在吳哥會遇到很多孩子乞討,出發前可以準備一些文具、小食品(如糖果)或從星級酒店帶出不用的一次性洗具用品送給他們。

8、進入寺廟等地,不可穿拖鞋、短褲短裙、無袖上衣等,鞋應以輕便合腳、適宜行走為主,不宜穿新買的鞋、高跟鞋。

視頻

吳哥窟相關視頻

【光影旅行】走進你所不知道的吳哥窟


生活在古代 :吳哥窟之謎 第一集
神秘的柬埔寨吳哥窟 一生必去的地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