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合歡越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合歡越嶺,自南投埔里起,經霧社、三角峰、櫻峰、合歡鞍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關原、托博闊、卡拉寶、古白楊,到達東岸之塔比多(天祥)、巴達岡等部落。古道在戰爭結束後,成了人氣明星的越嶺道,國內外人士爭相前往健行。包含 1928 年著名的日本人類學學者移川子之藏首次經由這條路線訪查太魯閣族,他不僅震撼於立霧溪峽谷之雄偉壯闊,在訪查過程,更深刻感受到太魯閣族對於家族史驚人的記憶力,因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紀錄。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開始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目前大家熟知的中橫路線及台 14 甲省道部分路段則是依據合歡越嶺道的路段開闢。

合歡山

介於南投縣花蓮縣的交界處,串連七座山脈(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石門山、合歡尖山、石門北峰)組成合歡山群峰,其中前五座更名列台灣百岳之中。據說日據時期,日軍在此群聚慶祝「太魯閣征戰役」勝利,便稱此為「合歡」;或說是五條溪流的源頭(立霧溪、濁水溪、北港溪、合歡溪、畢祿溪),原叫「五港泉」而台語發音恰似日語的「合歡」就此得名。[1]

合歡山太魯閣國家公園西側的高山,海拔超過三千多公尺,中橫臺14甲線公路貫穿其間。屬南湖山系,由於幾乎沒有大山阻擋視線,又處於中央山脈的中段位置,天氣晴朗時,南可遠眺玉山山脈,北可遠觀雪山山脈,東則有中央山脈其他群山排成一列長陣,十分壯觀。

合歡山原為泰雅族山胞之獵場,荒涼閉塞,當時在南投山區的賽德克亞族,因人口增加,生存競爭日益劇烈,因此在濁水溪上游的一支部落,便翻越奇萊群峰,向東進入當時未開發的花蓮,沿立霧溪流域聚居了一、二百年之久,直到20世紀初,才因日軍的攻伐而向山下遷徙。

民國四十五年中橫公路霧社至大禹嶺支線闢建,由於地形地勢獨特,加上交通可及性高,成為全台最著名之賞雪地點,除雪季外,合歡山高山景緻及其冷溫帶氣候,亦為賞景、避暑的勝地,再加上本身合歡群峰及奇萊群峰門戶,更是登山活動的最佳地區。

合歡山早於民國五十二年由林務局創辦森林遊樂區。 不論在地理位置、地形上均得天獨厚的合歡山,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以外,也是全台冬季最容易下雪的地方,東方海面來的水氣,與北方來的冷鋒在合歡山區交集盤旋,降下豐沛的雪量是全台之最。除了每年冬天(12月)延伸到隔年初(3、4月)都是可能下雪的季節外,當太平洋的洋流沿著立霧溪上溯時第一個遇見南湖及雪山山塊然後轉梨山而合歡山群若氣溫夠低水氣凝結成雪降落在高山每個角落,銀白合歡山引人趨之若騖,小風口、松雪樓、武嶺都是最佳賞雪處。

高山沙參、白香青、山艾兀自估立,台灣山芥菜、玉山懸鉤子仍掛著殘葉。冷杉、刺柏、阿里山忍冬卻嫩芽兒長成新葉,小薜、紅毛杜鵑歷冬的花芽待放,鐵角蕨、反捲葉石松已經長孢囊了,新舊之間,春意漸濃。5~6月的高山滿天繁花盛開,森氏杜鵑接著紅毛杜鵑的棒子起跑,玉山杜鵑、台灣百合緊緊跟隨,玉山石竹、龍膽、虎杖、一枝黃花同時開花,含蠟一般的冷杉毯果隱隱發亮,燦爛的星空儘可洗滌一切盛夏煩燥。

經霜的樹和經霜的葉迤邐在公路兩旁,有時山嵐迷漫林間,有時秋陽高照,正是登山健行的季節。秋高氣爽,紅葉紛飛。

盛夏6~9月的銀河星空觀賞季節、10~11月秋天雲海夕陽季節,也都讓合歡山成為了一年四季都想去的熱門景點。

視頻

「合歡越嶺」影片以中橫公路為主軸,帶領觀眾從海拔2千多公尺的霧林帶談起,一路進入到合歡山,探索合歡山的季節、景觀和生態的變化。影片中除了雲瀑、花海、冰雪之外,也在人群活動頻繁的中海拔霧林帶與合歡山區拍攝到臺灣水鹿、黃喉貂等哺乳動物,以及帝雉、藍腹鷴深山鶯栗背林鴝等高山類難得一見的生態畫面。

「合歡越嶺」由知名的生態攝影家廖東坤導演拍攝製作,整部影片都以4K的攝影設備拍攝,不僅呈現高畫質的影像,音樂也和畫面有絕佳的搭配。合歡山是引領大家認識臺灣高山的窗口,而「合歡越嶺」影片,更讓我們看見合歡山變化多端又珍貴的經典影像。

雲中嶽-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越嶺—合歡山生態之旅精選版8分鐘

合歡山群峰空拍來自youtube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