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縣實驗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全椒縣實驗小學,其前身為襄河小學。襄河小學的前身是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印嵩齡、葉堯階在孔廟西「儒學暑」創辦的「集益公學」。1912年改辦成具有現代意義的「全椒縣立第一小學校」,1937年改名「全椒縣立夫子廟學校」。1951年改名「襄河小學」,1981年改名「全椒縣實驗小學」。
學校簡介
《全椒縣誌》記載,1982年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經過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實驗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校先後投資680多萬元,興建了六棟建築面積為90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建有千兆校園網,現代化的多功能教室,網絡微機室,多媒體雙控教學系統,VCD校園智能廣播系統,配有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書畫藝術室、標準化舞蹈房等活動室。2013年又興建一棟高級教學樓,配有食堂和多媒體教室,實現了教學現代化、辦公自動化。
學校已由1985年的22個教學班,1344名學生,71名教職工發展為2014年40多個教學班,兩千多名學生,教師300多名。教師學歷合格率100%,其中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70%,獲中級職稱教師占70%以上,獲國家級榮譽稱號3人次,省級8人次,地市級21人次。多年來,學校以創建「人文性」環境,構建「學習化」學園,打造「品牌性」教育為辦學理念。始終堅持以「勤奮友愛,文明活潑」為校訓,以建設「示範+特色」學校,培育「全面+特長」人才為目標,推行「合作、務實、精幹、高效」的領導作風,建設「樂教、愛業、博學、創新」的教風,培養「樂學、勤思、善向、貴恆」的學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學校特色
科研先導特色
學校堅持以教育科研引領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多年來,學校先後進行過「班集體建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以及國家教育科學規劃「九五」「十五」重點課題子課題「運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等教育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全體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課堂教學水平、理論素養、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師中有70多篇論文先後在省市以上刊物上發表。
校本課程建設特色
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構建「基礎實、有特色、揚個性」的課程體系,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並強調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在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上,着力開發具有「儒林特色」、「實小特色」的校本課程——《鄉情》和《禮儀》等。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教學示範特色
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學校充分發揮示範功能,增強輻射能力。學校每年都安排對全縣的公開教學活動,先後選派多名年輕教師到我縣邊遠山區學校支教,並選派優秀教師送教下鄉,為我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特長培養特色
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形成「全面+特長」的育人模式。在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建立樂器、舞蹈、棋類、球類、繪畫、書法、科技製作等興趣小組,廣泛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大批學生在全國、省、市各類比(競)賽中獲獎。
所授榮譽
學校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2006年來,在歷次全縣知識質量抽測中,均名列前茅。由於辦學成績突出,學校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現代技術教育實驗學校」、「全國少先大隊紅旗大隊」、「全國首屆雙合格優秀家長學校」、「省優秀家長學校」、「省少年科學院實驗小學分校」、「省青少年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省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市綠化學校」。1995年以來,連續9年獲市文明單位稱號。 實驗小學正以「樂園式校園、科學化管理、科研型隊伍、和諧性發展」為目標,以「規範強校,特色強校,品牌強校」為舉措,爭創「省特色示範學校」。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促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1]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識的傳授,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2]。此知識點一方面會很簡單的考查全面發展包括什麼,另一方面也會考查例子反選的形式。
參考文獻
- ↑ 「應試教育」是個原始社會 ,搜狐,2017-07-21
- ↑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搜狐,202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