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九龍城區 |
---|
|
九龍城區(英語: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九龍城區面積約1,000公頃,2016年中區內人口共418,732人。
民政事務總處將九龍城區分爲五個分區,分別為紅磡、土瓜灣、龍塘(即九龍城及九龍塘)、何文田和啟德。[1]位於九龍城區內的啟德機場曾經是香港唯一的國際機場,隨著機場於1998年搬遷到赤鱲角,政府在啟德機場舊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歷史
早期時期
根據《九龍城區風物志》描述,秦漢時九龍城區已盛產海鹽,不過較可靠的歷史記載是從南宋末代皇帝趙昺開始,現有宋皇臺和上帝古廟遺址。
九龍城區在192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一個漁農和開採石礦的社會,這與當時香港整體經濟型態相符,並無不同之處。根據1841年5月《轅門報》(即後來的《香港政府憲報》)所載,香港島與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上的居民可分為三大類,即漁民、農民和打石工人,此三大分類自然亦無分別,稍有不同的是香港島的城市化步伐較快,起步較早,而九龍要到1920年代之後才稍具規模。
英國割讓及租借
- 1860年,滿清政府把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包括位於界限街以南的土瓜灣(古稱土家灣)、何文田和紅磡。
- 1898年,滿清政府把新界土地租借予英國政府,為期99年,留下九龍寨城(俗稱九龍城寨)作駐軍及補給用。
- 1899年,英國派兵進入九龍寨城,並將清朝官員趕走。九龍寨城從此日久失修,變得殘破不堪,更因寨城變成了無政府統治一樣(俗稱三不管狀態),品流變得複雜,罪案不斷。直至1987年,香港及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砦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
-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通車,便設有油麻地站,位置約在現時太平道的位置。
- 1925年,香港首個民用機場啟德機場落成啟用,位置於現時新蒲崗一帶。飛機起落時,需要把清水灣道(今彩虹道)的車輛截停。
- 1938年,「金夫人墓」原址興建了聖三一堂(現名聖三一座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 1941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香港,宋王臺石山在日軍擴建機場時,幾乎完全炸毀。後來香港政府修葺機場,就切割作碑,安放於原地附近,並設立宋王臺公園以供市民憑弔。
- 1958年9月,政府完成於九龍灣的填海工程,把啟德機場南移,在原有位置興建了新蒲崗工業區及太子道東。
- 1975年11月30日,九廣鐵路-英段縮短至紅磡,設九龍車站(今紅磡站)。
- 1979年10月1日,地鐵(今港鐵)觀塘綫啟用,於九龍塘設九龍塘站,並與九廣東鐵(今港鐵東鐵綫)連接。
- 1987年,九龍寨城居民開始調遣,香港及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並於原址興建公園,成為九龍寨城公園。
- 1993年,港府正式清拆九龍寨城。
特區時期
- 1998年,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啟德機場關閉。因啟德發展區一直充滿爭議,舊啟德機場的土地從1998年至2007年間空置,區內樓宇高度限制放寬。
- 2007年11月,啟德發展計劃重新啓動。
- 2020年2月14日,港鐵屯馬綫一期開通。
- 2021年6月27日,港鐵屯馬綫全綫通車。
地理
九龍城區雖經多年發展而主要為平地,但仍有不少高度不多於百米的小山丘,例如十二號山(又稱紅磡山)、採石山(又稱紅燈山或水塘山)、加多利山(又稱嘉道理山)、格仔山等。北端為獅子山-筆架山南麓,亦為區內最高點。
九龍城區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沙浦道、太子道東與黃大仙區為界,東南面以啟福道與觀塘區為界,南向維多利亞港,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為界,北面以獅子山與沙田區爲界。
影片
參考文獻
- ↑ 九龍城區概況 民政事務總處.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