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醫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觀。中醫的前驅是陰陽家及道家。中國的文化基礎,儒釋道,都用人身這個工具,來實現理想。儒家說:「仁者人也」。佛教說:「人身難得」,道家說:「天人合一」。只有人身才有修道的平台,只有人才能修成正果。人,指的是具有思維,魂魄精神,及物質的整體,也只有採用整體論的中醫,才能夠治療:人。人的概念不是身或心,而是精(人的物質表象)氣(人的能量表象)神(人的超物質表象)的總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人是精氣神的綜合體,中醫理論基礎是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觀。[1]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第二節 陰陽學說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 五臟 第三節六腑 第四節 奇恆之腑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第二節 氣 第三節 血 第四節 津液 第五節 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 十二經脈 第三節 奇經八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第二節 癘氣 第三節 七情內傷 第四節 飲食失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第六節 病理產物 第七節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第二節 發病類型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第二節 治則。

醫院醫時,經常聽醫生說到「腎虛」、「脾虛」等,有的人就擔心是不是腎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問題,不少人甚至買了藥去補、去治療。其實中醫所說的腎、脾等五臟六腑和我們所想的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中醫的五臟六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位,比如腎並不是獨立的腎臟,而是泛指泌尿系統,包括膀胱等,脾也不是指獨立的脾臟,而是泛指消化系統,包括胃等。 那麼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到底是什麼呢?中醫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臟主要是貯藏精氣,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醫學將心、肺、肝、脾、腎統稱為五臟,雖與現代解剖學上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卻不完全相同。中醫學中的髒,雖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但主要是基於長期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以及反覆的醫療實踐,從治療效應來分析和反證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所以,一個髒的功能,可能包括幾個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臟器的功能。現代醫學主要是以解剖形態學的基礎來臟器的生理功能。因此,一個臟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幾個中醫學臟器的功能之中。總之,中醫學中的髒,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方面的綜合概念。中醫學認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和藏神。心主血,主要是指心能推動血液運行,這與現代醫學認為心為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基本相同。心藏神,即心主神志,是說心有主管精神活動的功能。人的精神活動,為大腦的生理功能之一,中醫學把這一功能,歸屬於心,所以《內經》上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精神]]神明出焉」。後來,除明代醫家提出「神明之心」以外,清代許多醫家明確指出,神明之心並非主血脈之心,而實質是指腦。但是,中醫學將人的[[精神意恩維活動異常仍歸結為心的功能異常,主要從心着手治療。所以,中醫學「心」的功能除包括心血管功能外,還包括大腦的某些功能以及神經和體液調節等,中醫學中的「心」是這砦生理功能的綜合概念。

中醫學中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總的看來,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肺臟呼吸功能是基本一致的。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向上和升宣、向外周的布散,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向1F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淨通暢的作用。由於肺有宣發和肅降功能,可疏通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所以肺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脈都要會聚於肺,通過肺的氣體交換(吐故納新),再輸送至全身。中醫認為的這些功能與肺的非呼吸功能有相似之處。中醫學認為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舒展通暢氣血的運行和氣機的運動。其內容較為廣泛,如中醫學認為肝能調暢情志,有主謀慮、藏魄的功能,這些思維意識活動,現代醫學認為是大腦皮質的功能表現,但中醫常將人體出現性情抑鬱或亢奮易怒的病理現象歸結為肝氣不舒或肝火上亢的表現,以調理肝氣,平熄肝火治療之。肝主疏泄又指肝有疏泄膽汁的功能,藉以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運化,這與現代醫學認為肝能分泌膽汁和進行物質代謝的看法基本一致。肝藏血,現代醫學也有同樣的認識。[2]

中醫理論人體五臟六腑概述

1. 心與小腸: 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而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思維意識活動有關,如我們經常說「用心想一想」,就是講的心在人的思維活動中的作用。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心主汗,開竅於舌,舌質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變化,小腸位於腹腔,通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谷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排除其糟帕。小腸有了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症狀,心與小腸互屬表里,心屬里,小腸屬表,心之陽氣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如果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症狀。

2. 肝與膽: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協助脾胃消化食物。肝開竅於目,肝臟有病常會引起各種眼病。 膽附於肝,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夾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 肝膽]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在治療時肝膽同治。

3.脾與胃: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此外脾還有調節水蔽、統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二者經脈互相聯繫,構成表里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到全身。

4.肺與大腸:肺上連氣管喉嚨,開竅於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氣,肺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減弱,身倦無力,氣短自汗等全身虛弱症狀。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與大腸構成表里關係。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影響肺氣的肅降。

5.腎與膀胱: 腎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稟於父母之精,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本;一是指來源於脾胃的水谷之精,稱為後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命門之火,命門之火不足,常導致全身陽氣虛弱,發生各種疾病。腎主水、主骨、生髓,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密切關係。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係。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鑷,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腎左右各一,與膀胱構成表里。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體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指人體部位的劃分,即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體的氣化作用與水谷的運行通路。這些生理功能,實際上是肺臟宣發衛氣,散布津液,脾胃運化,腎與膀胱調節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幾個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而不是指單一臟腑的功能。[3]

中醫理論開始概述

[[

中醫理論開始,然後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黃帝內經中醫基礎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的理論了,中醫診斷學,是理論步入實踐的橋樑,中醫診斷學主要講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診斷疾病。第五門課程,中醫內科學,必修的,中醫內科學屬於實踐課程,裡面講解很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其他的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外科中醫骨科,都屬於實踐的課程。學習治療兒科的疾病,就多專研。醫院也不是每個醫生樣樣都精通的,(正規院校內,外,婦,兒,針灸推拿 經絡學理論學科,治病厲害,救死扶傷,臨床實踐,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

中醫學認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血作用。脾主運化,是指脾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營養物質)和水液,並上升傳輸至心肺的功能。這一功能與現代醫學中的脾臟大不相同。從中醫「脾」生理功能來看,「脾」似乎包括所有消化、吸收運輸有關器官,如胃、腸、胰以及與代謝有關的器官。關於「胰」的記載,我國「胰」的古字為「脛」,日本文獻寫作「瞵」,就是現代醫學的[胰腺]],但《內經》、《類經》均無臆、瞵、胰字。胰腺是人體的消化腺,直接參寫機體的三大物質代謝。所以,脾的運化功能包括了胰的功能活動。「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於脈管中流行,不致使血溢於脈外的作用,若「脾不統血」,會導致出血,現代醫學認為脾是網狀內皮系統一部分,有破壞血液的機理。脾機能亢進,血小板減少而易出血,與中醫「脾統血」有相似之處。

中醫學認為腎的功能範圍極廣,具有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及主納氣的功能。腎主水是指腎具有主管水液代謝的功能,這一認識與現代解剖生理學中泌尿系統之腎的觀點一致。其他功能則與現代醫學不一致。腎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精子及卵子),故與生殖有關;後天之精為水谷之精(營養物質),與生長發育有關,所以,中醫認為人體生殖功能異常及生長發育障礙均為「腎虛」,以補腎之法論治。「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氧氣).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的功能,腎不納氣,可出現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的病變,則應補腎納氣。總之,作為功能單位的腎,與泌尿、呼吸、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均有密切關係。

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 念,一是辨證論治】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祖國醫學認為,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以臟腑為中心,通 過經絡運行氣血與五官形體等組織相聯繫的有機整體,臟器、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繫,保持協調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要靠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 作用,才能維持生理平衡。人體各個部分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有機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里 相聯,上下溝通,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因此,中醫認為,人體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髒 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診斷時,可以通過外在的變化,判斷內臟的病變。治療時,對於局部的病變 ,也從整體出發,確定治療方法。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 晝夜晨昏、地區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範圍內的, 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範圍,即是病理性反應。因此,人要主動地適應環境。在治療上,因時、 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重要原則。

3、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是分析、辨別疾病的病情資料,以探求疾病的本質;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 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 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 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也是中醫學 的基本特點之一。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 正邪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 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體徵,通過分析、綜合 ,判斷為某種證。論治,就是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病首先着眼於證,而不是病的異同,因此,同 一疾病的不同證候,治療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證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同 病異治、異病同治」。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 的精神實質。[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