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
---|
|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縮寫:MLB),通稱美國職棒大聯盟,簡稱美國職棒或大聯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水準的職業棒球賽事,由29支來自美國各地的球隊以及1支加拿大的球隊組成。
美國職棒大聯盟由1876年成立的國家聯盟與1901年成立的美國聯盟所組成,在1903年時兩個聯盟達成協議,正式承認彼此在美國職業棒球的對等地位並共同成立大聯盟。2000年兩者進一步合併且撤除各自的行政單位,由雙方認定的大聯盟主席負責統一管理。
美國聯盟在1973年實行指定打擊制度,而國家聯盟則保持投手打擊制度至2021年(除2020年時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賽季縮短而短期採取指定打擊制度),2022才開始全面實施指定打擊制度。
大聯盟下級有各級美國職業棒球小聯盟(MiLB),簡稱小聯盟。[1]
歷史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1871年—1875年)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目前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82年—1891年)、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1890年)和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1914年—1915年)。
目前大聯盟的另一支柱─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分別是:波士頓食豆人隊(Boston Beaneaters,亞特蘭大勇士隊前身)、布魯克林超霸隊(Brooklyn Superbas,洛杉磯道奇隊前身)、芝加哥孤兒隊(Chicago Orphans,後改名小熊)、辛辛那提紅人隊、紐約巨人隊(New York Giants,後搬遷至舊金山)、費城費城人隊、匹茲堡海盜隊和聖路易紅雀隊。
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美聯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也成立了八支球隊,其中五隊設在沒有國聯球隊的城市,分別是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紐約洋基前身)、克里夫蘭藍隊(Cleveland Blues,後改名印地安人,現今名稱為守護者)、底特律老虎隊、密爾瓦基釀酒人隊(Milwaukee Brewers,巴爾的摩金鶯前身)和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 Senators,明尼蘇達雙城隊前身),另三隊實力較強則與國聯競爭球迷:波士頓朝聖者隊(Boston Somersets,後改名紅襪)、 芝加哥白長襪隊(Chicago White Stockings,後改名白襪)和費城運動家隊(Philadelphia Athletics,後搬至奧克蘭)。
二年後,美國聯盟的觀眾總人數竟然開始高過國聯。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國聯為了避免二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二聯盟召開「辛辛那提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也開始舉行所謂的「世界大賽」,由二聯盟的冠軍對抗爭取總冠軍。
賽制的演變和新球隊的加入
在1969年以前,二個聯盟分別舉行比賽,由例行賽戰績直接決定聯盟冠軍,二個聯盟冠軍舉行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隨著1960年代八支新球隊的加入,分別是:1961年的洛杉磯天使和華盛頓參議員(後遷至德克薩斯阿靈頓改名德克薩斯遊騎兵);1962年的休士頓45手槍(後改名太空人)和紐約大都會以及1969年蒙特婁博覽會(後遷至華盛頓特區改名華盛頓國民)、聖地牙哥教士、堪薩斯城皇家和西雅圖飛行員(後遷至密爾瓦基改名密爾瓦基釀酒人),每個聯盟從八隊增加到十二隊,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和張力,大聯盟把季後賽改為二輪。首先,先大略依地理位置把各聯盟分成東西區各六支球隊,依例行賽的成績決定各分區的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戰,由二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七戰四勝制),勝者即為聯盟冠軍,晉級第二輪(仍稱作世界大賽)。
大聯盟實施分區制之後有三次增加新球隊的動作:
1994年,球隊總數已達28支,每個分區各有七支球隊,大聯盟重新再修訂了季後賽賽制,改為三輪(參見季後賽一節),並把分區改成每個聯盟三區(東區、中區和西區),使得球隊所屬分區能完全符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可惜的是,1994年發生了大聯盟球員大罷工,並導致世界大賽流產,使得這些新制度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行。
2011年MLB大聯盟新協議內容變動部分包括檢驗血液中人類生長激素,2012年擴大季後賽制改為四輪十隊角逐,以及休士頓太空人於2013年從國聯中區轉至美聯西區,使得二聯盟各有十五隊而造成除星期一、四外均會有跨聯盟比賽(球隊休兵日均排在星期一和四)。
第二次危機-1994年大罷工
1994年發生的這場罷工事件,最後嚴重到把當年的世界大賽都取消,隔年季賽也被迫縮減,這場罷工事件不僅讓大聯盟的聲望跌落到谷底,也讓棒球在1990年在美國三大運動中排名落後美式足球聯盟,更慘的是球迷的反彈完全反應在票房上,各隊的觀眾人數在之後的一、兩年內都未見起色(尤其是在加拿大的兩支隊伍受影響最大,最終造成2004年蒙特婁博覽會出走搬移到華盛頓特區),也是讓大聯盟採取多項變革措施(譬如跨聯盟比賽),來挽回球迷的心。
1994年大聯盟大罷工,起因是因為球員資金上限(salary cap)談判破裂,其實聯盟、球隊老闆、球員(與工會)三方面都有責任,這並不單純用誰貪心、誰獅子大開口、誰想壓榨誰來評論,有些美國的棒球評論家把這歸咎於自由市場制度下的必然產物。
球員技術大進化
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初期間,每年都有不少打者打出至少40支全壘打,最著名的是1998年馬克·麥奎爾和薩米·索薩的全壘打競爭,最後由麥奎爾以70支勝出(索薩有66支),但雙雙打破原本由羅傑·馬利斯保持的61支紀錄。2001年,貝瑞·邦茲打出73支全壘打成為目前的紀錄。可惜的是,這些強力打者當中有些人服用類固醇或其他增加肌力的禁藥(包括馬克·麥奎爾、荷西·坎塞柯、貝瑞·邦茲及艾力士·羅德里奎茲)或增加球棒彈性的夾心棒(如索薩),使得這些打者紀錄蒙上一層陰影。由於打者愈來愈強,投手們被迫繼續研究不同的變化球來擾亂打者節奏,從1950、1960年代的滑球,1970到1990年代的指叉快速球和1990年代後的變速球大復活,造就了有不同特色的投手球星。
全球化的大聯盟
大聯盟的高薪和競爭強度吸引全世界棒球好手的參與。除了各球團原本在拉丁美洲地區的人才庫以外,棒球運動興盛的東亞地區也成為大聯盟各隊球探注目焦點。日本和美國職業棒球聯盟交流已行之有年,常舉辦交流賽。日本棒球機構為了保護日本職棒球團的利益,與大聯盟協商出「入札制度」。與日本球團有合約的球員如果想要到大聯盟發展,大聯盟球隊必須補償原日本球團一筆轉隊費,即「入札金」。
以此制度跳槽至大聯盟的日本球員已近20人。南韓和台灣職棒球團尚未有類似制度,大聯盟僅能和未有合約在身的自由球員簽約。台灣學生棒球聯盟另有規定高中學生未畢業不得與大聯盟簽約。大聯盟的外籍選手仍以拉丁美洲為主,但東亞的棒球選手近年來已開始發光發熱,如台灣的陳金鋒、王建民、郭泓志、倪福德、李振昌、曹錦輝、陳偉殷、林哲瑄、羅嘉仁、王維中、林子偉等。大聯盟亦不定期到東亞舉辦熱身賽(2008年中國大陸、2010年台灣)或季賽開幕戰(於東京巨蛋:2008年奧克蘭運動家出戰波士頓紅襪,2012年奧克蘭運動家出戰西雅圖水手,2013年於澳大利亞雪梨板球場:洛杉磯道奇出戰亞利桑那響尾蛇)。
視頻
MLB十大神傳球
參考文獻
- ↑ 美國職棒線上看-MLB LIVE 美國大聯盟網路電視實況頻道,isu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