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城协天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头城协天宫,又称大坑罟协天宫,位于台湾宜兰县头城镇协天路599号的关帝庙,建于1762年,主奉关圣帝君(又称协天大帝、山西夫子)、从神关平太子、周仓将军,配祀开漳圣王。一般也简称此庙为关帝庙。该庙是清朝总兵奏请皇帝特别颁列建造,也是台湾少数禀奉敕建的关帝庙。
简介
此庙创建于西元1762年(清乾隆27年)。其主神关圣帝君由陈仁寿、陈和尚等陈氏家族二十馀人从福建省漳州府佛昙镇大坑村恭请留驻头城大坑罟。
重建于西元1863年(同治二年),宫内有该年的木联曰:“匹马长驱千里月;单刀独辉一江风”;上下款:“同治癸亥年阳月榖旦,本庄弟子蔡维缉叩谢”另有“万世人极”匾则制造于西元1867年(同治六年)。
该建筑属于规模较大的二进落。具有悠久庙史,其分灵出去的关帝庙更是遍布全台。
特色
另外同时间有另一尊神尊玄天上帝则迁苏澳大坑罟,并成为两地大坑罟的信仰中心。由于当时都是由佛昙镇大坑罟庄迁移入台,故头城与苏澳的定居地均称为大坑罟。
特别的是本庙有全台唯一的“麝石”关圣帝君。早期医学不发达,信众感冒发烧时,都会到帝君尊前潜心祈求赐药,自神尊底座刮取麝石粉,取回用过必退热去疾,导致神像损坏严重,而目前则不再供人祈求,以保神像珍贵原貌,孰料还是有信徒偷偷从神像旁边挖,庙方只能严防信众靠近。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为关帝君千秋,庙方购置万斤木炭,举行“跳过火”仪式,以佑十方善信大德。
道教
道教是华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道教体系最早创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师道)的张道陵,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至南北朝经过宗教改革,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概论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也积极发展。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学理论,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并将哲学家神化;但直到汉朝中后期才有教团产生。张道陵在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师道,信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与国姓相同,于是尊封老子为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与儒学和佛教合称“三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登圣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1]。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及行善积德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发展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溯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崇拜天地、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与鬼神沟通的卜筮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宗教经历了显著的演变,并与社会文化知识相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可追溯最早人与鬼神沟通的占卜草筮及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的阴阳家、神仙家与此同时兴起,各种寻找神仙及“长生不老药”的活动,屡见于史书。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初期道教思想。
至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称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正一道(又称天师道、五斗米道)。在中原,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组织民众起事反抗东汉王朝(史称黄巾之乱或黄巾起义)。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著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订定道教经书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卜筮巫术,并与汉代所崇尚黄老道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态初具。[2]。
道教教义主要融合自道家学说。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说,无宗教形态;道教是宗教,虽奉老子为教主,庄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庄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黄帝、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也有学者指出,早在东汉之前道教已有许多宗派,以史籍所载所曰,有关张陵、张鲁的事蹪,来论述道教不创自三张父子,而《后汉书》有文于下:“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被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