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 (雕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青铜时代》(L'age d'airain)是一件青铜雕塑,作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这件作品是一个真人大小的裸体男性形象,1877年首次在巴黎沙龙展出时,罗丹曾被诬陷根据真人塑造了这件作品。但是这一诬陷其实帮助了罗丹,因为人们更加渴望亲眼看看这件作品。在世界上好几座博物馆都能发现《青铜时代》的复制品,包括巴黎的奥塞博物馆,柏林的柏林老博物馆(Alte Nationalgalerie),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费城的罗丹博物馆,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哥伦布 (俄亥俄州)的哥伦布艺术博物馆(Columbus Museum of Art),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利兹的利兹美术馆(Leeds Art Gallery),和渥太华的加拿大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青铜时代》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手法写实,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最初觉醒”和“摆脱蒙昧”的深刻含义。其人物形象整个体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自然,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青铜时代》是罗丹的成名之作,从其中能看到青年罗丹在造型手法上追求严谨、紧凑、含蓄的风格,与他刚步入艺术世界的那种虔诚、坚定的信念。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19世纪的艺术生活中,雕塑有其特殊的作用,其中既有现实的原因,又有美学的原因。18世纪—19世纪期间,雕塑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以雕塑创作顺应商业和民族的特征为标志的。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革命和战争以及剧烈的社会动乱、政治权力急遽变幻的时代,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期冀借助公共雕塑来展现城市、地区、国家和社会的一些特征。
同时,在19世纪上半期,在新古典主义雕塑失去发展活力的时候,浪漫主义雕塑出现了,并在19世纪20—40年代期间发展到了高峰。而浪漫主义雕塑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所以,身在法国的罗丹深受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都为后来罗丹确立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走向现实主义雕塑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历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人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
1875年,罗丹利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游历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征服了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他心中油然生起,一股创作冲动爆发出来。
罗丹急忙赶到了布鲁塞尔,花费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一尊男人裸体雕像。他请一个身材健壮的年轻士兵给他当模特。他让这个士兵摆出左手拿着棍子,往前走动,眼前似乎被什么事怔住了,突然收住脚步,右手扶着自己的头,抬头呆望着的姿势。罗丹给这尊雕像赋予了普遍的人性,让其表现出了人的忧虑和羞怯。这尊雕像和真人的大小一样,罗丹给他命名为“被征服者”(或译为“战败者”)。 作品完成后,罗丹将其送到了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尊作品太逼真了,它不过是真人的翻版,根本算不上艺术。评论家们甚至认为这尊雕像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他们批评罗丹是下流的骗子。罗丹认为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侮辱,立刻向美术院提出了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一个由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在没有参照任何模特的情况下,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雕塑。罗丹的即兴创作征服了评审团的雕塑家们,人们在一片赞叹声中承认了罗丹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对罗丹的攻击立刻变成了一片溢美之词。 这次事件以后,罗丹的朋友范·拉斯布尔建议他把雕塑上的那根棍子取消,将其改名为《青铜时代》。[1]
作品赏析
《青铜时代》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主人公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他轻轻地踮起脚,做出将要迈步向前的姿态,意味著人刚从蒙昧状态脱离出来,进入人类社会智慧时期。[2]
主题
青铜时代是继石器时代之后的人类的早期阶段,这个名字使雕塑具有了象征“人类的最初觉醒”和“摆脱蒙昧”的深刻含义。这件《青铜时代》雕塑作品所表现的年青人,颤巍巍地立在那里,好似还没有完全从沉睡中清醒,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他虽在迟疑、彷徨,但充满活力的躯体已显现出足够的毅力和热情,未来的征途在等着他。《青铜时代》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充满情感和活力,同时也是青年罗丹自己真实心理的写照。
形象
《青铜时代》雕塑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手法
这件《青铜时代》雕塑的生命力与其说是来源于逼真的再现,不如说是源自罗丹那精妙的艺术处理手法。罗丹一直很关注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们的表现方法,尤其是那种通过雕塑表面的高低起伏使物象在光影波动中忽隐忽现的处理手法。他自己也试图在创作中运用这样的手法。他像印象派画家那样崇尚大自然,大自然为他提供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形式,他永不需要再去发明任何新的形式。他发现人的形象特别具有无穷表情变化的可能性。他使这种可能性在这尊《青铜时代》上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深层,首先是一种精神,直面生活、直面人生、直面时代,在此之上,才是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真实的再现技巧。所以现实主义创作始终存在着科学认识的回归创作方法的回归、生活体验的回归,因此《青铜时代》也始终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3]
参考文献
- ↑ 青铜时代 (奥古斯特·罗丹创作雕塑),百度百科
- ↑ 带著孩子看艺术:雕塑“青铜时代”罗丹在国家美术馆展览,今日头条,2017-11-17
- ↑ 青铜时代 (奥古斯特·罗丹创作雕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