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长尾夜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尾夜鹰

中文学名: 长尾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
别   称: Large-tailed Nightjar
界: 动物界
亚   界:两侧对称动物亚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目:夜鹰目
科:夜鹰科
亚   科:夜鹰亚科
属:夜鹰属
种: 长尾夜鹰
亚   种: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Horsfield,1821

长尾夜鹰(拉丁名:Caprimulgus macrurus)6个亚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雄鸟额和头顶灰褐色,具细密的黑色虫蠹状斑;头顶中央有宽的黑色中央纵纹;上体暗灰褐色,具浅棕色和皮黄色虫蠹斑;背具少许黑色羽干纹;后颈多有不明显的棕色领环;肩主要为黑色,具皮黄棕色横斑和羽缘;两翅黑褐色,翅上覆羽杂有灰白色、棕红色和皮黄色斑;有的还具宽的黑色中央和淡皮黄白色尖端。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初级飞羽上的斑较小,且为棕皮黄色而不为白色,外侧两对尾羽尖端为皮黄色,也不为白色,而且斑较窄。在2000年被列入国家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外形与普通夜鹰较相似,但后颈具一不甚明显的锈黄色领环;雄鸟的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型白色端斑;雌鸟最外侧两对尾羽具散布暗褐色斑点的棕黄色端斑。

雄性成鸟:上体呈皮黄色和暗褐色相间的虫蠢斑杂状;头顶较灰白,具较宽阔的黑色纵纹;项部具一不甚明显的锈黄色项领;背部具黑色羽干纹;肩羽具较大黑斑,黑斑边缘棕黄色;翅上覆羽呈灰色、黑色和棕黄色虫蠢斑杂状,一些羽毛中央黑色,先端黄白色;飞羽暗褐,‘具棕黄色斑点,形成不明显的横斑,第1枚初级飞羽内翎,第2一4枚两翈中部具大的白色斑块;中央尾羽呈皮黄色与暗褐色虫蠢斑杂状,具不甚规则和明显的暗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的黑色横斑逐渐变得明显且大;最外侧2对尾羽几为暗褐色,具细小的棕黄色横斑及宽阔的白色端斑;眼先及头侧棕黄而杂有黑纹;颏、喉及上胸棕黄而杂有细密的暗褐色虫蠢状斑纹,喉具大的白色块斑;下体余部皮黄而具暗褐色横纹。两性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褐.基部黄褐:跗蹠及趾角褐。[1]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85-93克,雌性76克,体长雄性286-290毫米;雌性295毫米;嘴峰雄性11毫米;雌性12毫米;翅雄性200一208毫米,雌性191毫米;尾雄性157-165毫米,雌性157.7毫米,跗跖雄性14一15毫米,雌性15.5毫米。

生活习性

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密林或草地上,有时也见站于路边岩石上。由于爪很小,因此于地面时常以跳跃的方式行动。每逢晨昏时,长尾夜鹰会在栖木上或于飞行中鸣叫约半小时,叫声:深沉而铿锵的tchoink声,如两块石头相敲击,以每秒三次的平稳音频,继之渐高;也作低嗥。在树上栖息时身体常与树干平行,蹲伏于树干上,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一般不易被发现。

该种多在黄昏、清晨、夜间活动和猎食。捕食对象有飞蛾蟋蟀、蚊子、白蚁等夜间活动的昆虫、金龟子等鞘翅目昆虫,还吃黄蜂及其他小形动物。长尾夜鹰在捕食时会纹丝不动地等待,随后安静又迅猛地俯冲下地抓住猎物,随后作短暂休息。该种的身体十分灵巧捕食过程中常极贴近地面作快速飞行,并且左右漂移。长尾夜鹰下颌骨上有一特殊关节,可以使其的喙在捕食过程中降得更低,这样的喙对于昆虫而言就像一把宽铲斗一样。该种的喙周围还缀有一周猪鬃样的羽毛,可以像刷子一样将昆虫送入口中,既防止昆虫触碰到鸟的眼睛,又可以提醒鸟将喙闭合。

栖身坏境

长尾夜鹰栖息于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农田、休耕地、公园、乡下的花园、种植园和退化天然林。也生活在亚高山或山地湿润的热带及亚热带森林、干旱的热带灌木林、温带灌丛带、热带及亚热带红树林、稀树草原、湿地和温带森林。垂直栖息地海拔为0-2700米。

生长繁殖

该种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6月。在求爱期间,两只鸟会互相靠近,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同时雄鸟会展示其膨胀的咽喉处的白色新月形图案。

长尾夜鹰不会筑巢,相反,雌鸟会在地面找一个较浅的凹陷处当做穴并产蛋。卵的颜色为粉红色、乳黄色或深橙红色,被有淡红褐色斑。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7-34×21-24毫米。产蛋处通常隐蔽在树木或灌丛下方的阴影里,鸟卵与它们的父母一样,在地面巧妙地被伪装了起来,看起来就像小鹅卵石。鸟父母均参与孵卵过程,雌性多数在白天孵,夜间则轮换到雄性。

大约鸟蛋孵化完毕1-2天后,雏鸟会开始逐渐离开孵化地点。雏鸟会以不被其他动物发现为首要目的,根据情况更换自己所处的位置。它们棕黄色的羽毛也可以很好地在落叶中保护伪装它们。在鸟孵化后,雌性会给予幼鸟更多照顾。当鸟穴遭到攻击时,母亲会假装自己的翅膀断掉,移出巢穴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幼鸟们也会张开羽毛和嘴巴,尽可能将自己撑大,并猛地向前跳去,对捕食者一起发动攻击。

雏鸟破壳约3周后羽毛长成,具备飞行能力。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区域性常见于上至海拔1200米的林缘及多树的郊野,包括红树林。亚种ambiguus为云南极南部及东南部的留鸟,hainanus见于海南岛[2]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命名人与年代
1 长尾夜鹰斑尾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albonotatus Tickell 1833
2 长尾夜鹰双斑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bimaculatus Peale 1848
3 长尾夜鹰约翰逊氏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johnsoni Deignan 1955
4 长尾夜鹰指名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macrurus Horsfield 1821
5 长尾夜鹰萨尔瓦多里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salvadorii Sharpe 1875
6 长尾夜鹰许氏亚种 Caprimulgus macrurus schlegelii A. B. Meyer 1874

种群现状

该种的地理分布极度广泛,因此在栖息地评测方面并没有达到易危(VU)标准的最低临界值(生存范围<20000平方千米外加栖息地面积下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等情况)。长尾夜鹰的种群增长趋势也似乎十分稳定,所以在数量统计上也未达到易危的最低标准(在10年之内,3代繁衍中有>30%的种群总数下跌)。该种的种群规模尚未被统计,但预估也不会达到易危的标准(10年之内或3代繁衍中有>10%的成年个体数量下降,或种群结构被破坏)。综上所述,长尾夜鹰被评为无危(LC)。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 长尾夜鹰的外形特征,叫声网,2016-9-29
  2. 长尾夜鹰的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6-11-03
  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