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座山觀音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座山觀音寺
圖片來自alberthsieh

蓮座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康安里的觀音寺,建築為三級古蹟

觀光

從大溪武嶺橋上往大漢溪南望,可見到東岸溪濱有一座獨立山頭,被喚作「蓮座山」、或「一品名山」。山上的蓮座山觀音寺寺名又稱為「大溪觀音亭」,一說建於嘉慶三年(1798年),一說為嘉慶六年(1801年)。清治時期,該地康安里為大溪山城的外圍村落,由清軍、義勇兵架設柵欄戌守,稱為「內柵」,負責監控復興與大溪之間的交通瓶頸,以防原住民或盜匪來犯,保護木材、樟腦油的運輸,並以該寺為信仰中心。

山門早年只有兩石柱,後來架上拱型鐵架,再經過善男信女募捐,改建以鋼筋水泥。1956年為吸引觀光人潮興建仿古式牌,並邀請于右任題「蓮座山門」四字,豎立在勝利路與康莊路口。在門上有兩枝對稱荷葉桿,並以兩片荷葉作彎曲狀,烘托正中央的一朵盛開蓮花,讓人一望即知到蓮座山。廟址為瑞安路二段48巷28號。

通往山上的步道被稱為「百步雲梯」,有一百四十七階。早年步道約一公尺寬、由石塊一級一級砌上,但因寬度嫌窄,1971年廟方將步道拓寬,並以堅固的鋼筋水泥取代。旁邊設有運煤車道標準設備的索道,以方便運送物品。至山頂,可北眺中正公園、南望石門水庫。若下望大漢溪流,可見對岸的員樹林屋宇毗連。

廟身受地形限制並未作縱向規畫,道光十五年(1835年)、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大正十四年(1926年)、昭和九年(1934年),四度因廟宇老舊等因素由信眾募款整修,經多次擴建後,逐漸形成為一座五門單殿式,屋頂為三川脊,其中明治三十七年所興建的拜殿,於昭和九年時配合整修改為歇山重簷式拜亭。牆頭石刻有1925年刻的「萬年福地,一品名山」。大溪的漢文詩社崁津吟社為紀念大溪橋完工在1934年選出「大溪八景」,其中「蓮寺曉鐘」指的就是此寺。1989年報導,由曾獲薪傳獎、高齡九旬的陳專琳負責廟宇樑柱、木雕設計等修護工程。今日廟貌保持日治時期建築,為臺灣宗教百景之一。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