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
牡丹江流域 |
国 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 : 吉林省、黑龙江省 地 标: 镜泊湖 源 头: 牡丹岭北麓 位 置: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马五店村西南 |
牡丹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松花江右岸支流,河名系满语“穆丹乌拉”(满语:ᠮᡠᡩᠠᠨᡠᠯᠠ,转写:mudan ula)的转译音,意为“弯曲的江”。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于黑龙江省依兰县注入松花江,全长725千米[2]。现今牡丹江取代长城,成为冬小麦种植的北界。
多族居民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
在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人改称为“挹娄”。
南北朝时期,挹娄人又转称勿吉。
隋唐时期,勿吉又转称靺鞨,靺鞨族当时分为七个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张广才岭东牡丹江和宁安境内,呈宝部居绥芬河流域。
五代时靺鞨族改称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旧日渤海国边民被称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极即位后,便将族名定为“满洲”,称为满洲族,简称满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称为满族。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东城建立了“震国”,史称“旧国”。
公元705年,大祚荣受招唐朝改国号为“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管辖下的地方自治政权。
公元755年,大祚荣之孙,渤海三世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到今天宁安市渤海镇,定首都名为上京龙泉府。渤海强盛时期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部,辽宁省少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员五千余里,有户十余万,常备兵数万,号称“海东盛国”。公元十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龙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众出城投降,渤海国灭亡。
公元928年,契丹将渤海国王族及城内居民迁到契丹腹地今辽南地区,为使渤海人忘其国土,临行前放火将渤海故都化为灰烬。渤海国从698年建国到926年灭亡,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据《金史·本记第一》记载:“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颜部最早就是居住在这里。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归于元朝政府统治之下[3]。
不同名称
牡丹江在唐代称忽汉河,粟末靺鞨在此兴起,建立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位于今牡丹江右岸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境内。
元代称忽尔哈河。
《明一统志》称胡里改江,又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
清代在镜泊湖以下河段称虎尔哈河或瑚尔哈河(满语:ᡥᡡᡵᡥᠠᡠᠯᠠ,转写:hvrha ula),湖以上河段称勒富善河(满语:ᠯᡝᡶᡠᡧᠠᠨ,转写:lefu šan)[4]。
干流流域
牡丹江发源于吉林敦化西南部江源镇马五店村西南牡丹岭北麓,蜿蜒向北流经敦化市区、黑龙江镜泊湖、宁安市、牡丹江市、海林市莲花水库、林口县三道通镇等地,最后于依兰县注入松花江。全长725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39%,流域面积38909平方千米。牡丹江干流穿行于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之间条形谷底中,上游河道狭小,下游河道宽度一般在400~500米。年均径流量89.5亿立方米[5]。
流域气候
牡丹江流域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漫长。年均气温3.5℃,极端低温-43.1℃,极端高温37.5℃。流域封冻期从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下旬。年均降水量540~61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年均径流量89.5亿立方米。流域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46%,河流含沙量很少。
中国河流:黑龙江水系 |
---|
黑龙江干流水系 |
呼玛河 - 额木尔河 - 逊毕拉河 - 库尔河 - 乌尔米河 - 通古斯卡河 - 比拉河 - 比詹河 |
松花江干流水系 |
松花江 - 牡丹江 - 呼兰河 - 拉林河 - 阿什河 - 蚂蚁河 - 辉发河 - 饮马河 - 汤旺河 |
嫩江水系 |
嫩江 - 甘河 - 讷谟尔河 - 诺敏河 - 雅鲁河 - 洮儿河 - 霍林河 |
额尔古纳河水系 |
额尔古纳河 - 海拉尔河 - 伊敏河 - 根河 - 贝尔茨河 - 得耳布尔河 |
结雅河水系 |
结雅河 - 谢列姆贾河 - 杰普河 - 吉留伊河 - 托米河 |
布列亚河水系 |
布列亚河 - 特尔马河 - 尼曼河 |
阿姆贡河水系 |
阿姆贡河 - 尼梅连河 |
乌苏里江水系 |
乌苏里江 - 穆棱河 - 松阿察河 - 霍尔河 - 比金河 - 大乌苏尔卡河 |
视频
牡丹江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论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分布,道客巴巴
- ↑ 牡丹江,词典网
- ↑ 牡丹江流域不同朝代的历史变革,第一星座网,2015-11-07
- ↑ 牡丹江市名称的由来,东方资讯,2018-09-26
- ↑ 牡丹江区域概况,豆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