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目录
起源
燕国始封的具体时间,在西周初年武王克殷至周成王亲政之间,封宗室召公于燕[1],但召公并非亲身前往,而是由长子克,前往就任[2]地点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以所在地土着居民的古燕族[3],故国名为燕。燕国的都城在“燕亳”(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历史
建国
西周时期
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着建立了联合政权,并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消灭了蓟国、孤竹等。燕国的历史直到春秋时代,记载得很少。
春秋时期
燕国自建国以后与中原诸侯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结果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4]。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无终等国也灭了。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时,燕国发生政治危机,惠公欲重用下层官吏以取代“诸大夫”,遭到了上层贵族的反对,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5]。诸大夫拥立新君燕悼公,并对要复立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
崛起
战国初年,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唯独燕国在变法改革方面默无声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而齐国为了向北扩张,不断进攻燕国,前380年,齐夺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营(林狐)击败齐。前355年,齐国侵掠燕国易水之地。燕在韩、赵、魏三国的及时支援下,多次击退齐军,阻止了齐国的野心。北方有来自东胡的威胁,此时对东胡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鼎盛
燕哙让国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6]。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国军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成了人心的涣散和国力的严重削弱[7]。齐宣王趁机伐燕,将军匡章率军在出兵3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8]。同时中山国也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部分领土。由于匡章不约束属下,纵使齐军在燕国烧杀淫掠,燕人群起驱逐齐军,秦赵等国为防止齐国坐大,亦屯集重兵于燕赵边境。不久,秦国为削弱齐国实力于丹阳—濮水沿线与齐国展开决战,由于宋康王连夜撤军致使齐军侧翼暴露,齐国大败,主力精锐尽失,无力继续占领燕国,迫使齐国放弃对燕国的占领,燕国得以复国。此时赵国主导将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以兵护送至燕国,是为燕昭王。
招贤纳士
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拜郭隗为师,给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士人“争趋燕”。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着名的有三位:剧辛、乐毅、邹衍。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后期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
破齐
昭王及后派苏秦出使齐国,首先说服齐宣王归还前人趁燕国内乱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后鼓动齐国攻打宋国,离间齐赵两国的关系,并在赵武灵王、魏襄王、楚懐王、韩襄王这些大国王侯之间进行外交游说。
前286年,齐国灭宋国,引起各国震动,各国频繁相会,推动了反齐联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馀城,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此役后,齐国疆土只剩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即墨二城[9]。
伐朝鲜、东胡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东胡及朝鲜,“东胡却千馀里”、取朝鲜“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结果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辽东及辽西地区成为燕国版图,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向东到达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10][11]
衰弱
伐齐失败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齐国即墨守将田单知道燕国君臣相疑,利用这点,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担心被杀,便逃亡赵国。
骑劫平庸无能,并无军事才能,他代替乐毅为将,造成了燕国军心动摇。田单则故意诱使骑劫犯错误,以激励齐军的士气。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一战大败燕军,骑劫为齐军所杀,燕军望风而逃,齐军很快就收复了失陷的70馀城,趁势复国[12]。
前272年,燕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燕惠王为燕相公孙操所杀,并立惠王子燕武成王为傀儡。招致了列国诸侯的声讨和攻伐。
燕赵战争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前265年,秦国乘赵国国君新旧交替,政局不稳之际,连取三城,燕与秦南北夹攻,齐国派相国田单率军救赵。齐军西拒秦军之后,又率赵、齐联军对燕国进行报复,占领了燕地中阳(中人,今唐县)[13]。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众投入燕国。燕王喜时,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别派遣栗腹、剧辛攻赵,被赵国打败,赵军反击并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地求和[14]。前236年,赵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结果燕国屡屡战败,使处于衰落进程的燕国更加衰弱不堪。秦国则以救燕为名,不断出兵攻占赵地。
覆灭
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燕国成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对此,燕国统治集团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谋刺秦王;二是与赵残馀势力代王嘉联合拒秦。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助手秦舞阳到燕城(今河北易县)易水之畔。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同年,秦王下令大将王翦、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大败,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前226年,秦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率军尾追。燕王杀太子丹,献首级以求和[15],秦在燕故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第二年,又设上谷郡、广阳郡。
前222年,秦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16]。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经济
燕国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燕山地区和冀东地区同时兼有农业和牧业。大至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出产马牛羊,南部盛产黍稻粟菽,山地有铜铁矿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铁农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泽、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长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运粮河。
燕国在冶金手工业中主要的是冶铁手工业和青铜手工业。战国时燕国冶铁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不仅生产工具用铁制作,战争的武器也已逐渐改用铁制成,同时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城市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
除都城之外,燕国的一般城市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襄平(燕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旧城区)。
人物
将领
谋臣
刺客
其他
君主列表
此表主要以《史记·燕世家》为主,依据杨宽《战国史》、彭华《燕国史稿》、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及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修改补充。
称号 | 国君本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年份 | 出身与关系 | 资料出处 | |
---|---|---|---|---|---|---|
召康公 | 奭 | 78(今本竹书纪年) | 周武王元年-周康王二十四年 | 周王族人 | 《史记·燕世家》、《今本竹书纪年》 | |
1 | 燕侯克 | 克 | 召康公长子 | 彭华《燕国史稿》 | ||
2 | 燕侯旨 | 旨 | ? - 周昭王初年 | 燕侯克三弟 | 彭华《燕国史稿》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 |
3 | 燕侯舞 | 舞 | 燕侯旨子 | 彭华《燕国史稿》 | ||
4 | 燕侯宪 | 宪 | 燕侯舞子 一说是召伯 |
彭华《燕国史稿》 | ||
5 | 燕侯和 | 和 | 燕侯宪子 一说是召伯 |
彭华《燕国史稿》 | ||
中隔数世不明 | ||||||
燕伯圣 | 圣 | 西周晚期 |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 |||
中隔数世不明 | ||||||
10 | 燕惠侯 | 38 | 前864年-前827年 | 召康公九世孙 | 《史记·燕世家》 | |
11 | 燕釐侯 | 庄 | 36 | 前826年-前791年 | 燕惠侯子 | 《史记·燕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 |
12 | 燕顷侯 | 24 | 前790年-前767年 | 燕釐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3 | 燕哀侯 | 2 | 前766年-前765年 | 燕顷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4 | 燕郑侯 | 索隐认为名郑 | 36 | 前764年-前729年 | 燕哀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15 | 燕穆侯 | 18 | 前728年-前711年 | 燕郑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6 | 燕宣侯 | 13 | 前710年-前698年 | 燕缪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7 | 燕桓侯 | 7 | 前697年-前691年 | 《世家》言燕宣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8 | 燕庄公 | 33 | 前690年-前658年 | 《世家》言燕桓侯子 | 《史记·燕世家》 | |
19 | 燕襄公 | 40 | 前657年-前618年 | 《世家》言燕庄公子 | 《史记·燕世家》 | |
20 | 燕桓公 | 16 | 前617年-前602年 | 《史记·燕世家》 | ||
21 | 燕宣公 | 15 | 前601年-前587年 | 《史记·燕世家》 | ||
22 | 燕昭公 | 13 | 前586年-前574年 | 《史记·燕世家》 | ||
23 | 燕武公 | 19 | 前573年-前555年 | 《史记·燕世家》 | ||
24 | 燕文公 | 6 | 前554年-前549年 | 《史记·燕世家》 | ||
25 | 燕懿公 | 4 | 前548年-前545年 | 《史记·燕世家》 | ||
26 | 燕惠公 《左传》作燕简公 |
款 | 9 | 前544年-前536年 | 《世家》言燕懿公子 | 《史记·燕世家》 《左传·昭公三年》 |
27 | 燕悼公 | 7 | 前535年-前529年 | 《史记·燕世家》 | ||
28 | 燕共公 | 5 | 前528年-前524年 | 《史记·燕世家》 | ||
29 | 燕平公 | 18 | 前523年-前505年 | 《史记·燕世家》 | ||
30 | 燕简公 | 12 | 前504年-前493年 | 《史记·燕世家》 | ||
31 | 燕孝公 《汉书》作燕考公 |
《汉书》名桓 | 38(杨) 15(史记) |
前492年-前455年(杨) 前464年-前450年(史记)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引《纪年》 杨宽《战国史》 《汉书·古今人表》 | |
32 | 燕成公 | 载 | 16 | 前454年-前439年(杨) 前449年-前434年(史记)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引《竹书纪年》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 |
33 | 燕闵公 旧作燕愍公 |
24(杨) 31(史记) |
前438年-前415年(杨) 前433年-前403年(史记)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引《纪年》 杨宽《战国史》 | ||
34 | 燕简公 旧作燕釐公 |
《纪年》名载 | 42(杨) 45(白) 30(史记) |
前414年-前373年(杨) 前414年-前370年(白) 前402年-前373年(史记)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引《纪年》 杨宽《战国史》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35 | 燕桓公 | 11 | 前372年-前362年(史记、杨) 前369年-前359年(白) |
《史记·燕世家》 杨宽《战国史》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36 | 燕文公 白光琦谓即铭文的匽侯脮 |
29 | 前361年-前333年(史记、杨) 前358年-前330年(白) |
《史记·燕世家》 杨宽《战国史》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37 | 燕易王 吴镇峰谓即铭文的匽侯脮 白光琦谓与燕王哙为同一人 |
12(史记) 13(白) |
前332年-前321年(史记、杨) 前329年-前317年(白) |
燕文公子 | 《史记·燕世家》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38 | 燕王哙 吴镇峰谓即铭文的匽王言(上吅下言) 白光琦谓与燕易王为同一人 |
哙 | 3(杨) 9(史记) |
前320年-前318年(杨) 前320年-前312年(史记) |
燕易王子 | 《史记·燕世家》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子之 | 子之 | 4 6(杨) 3(白) |
前317年-前314年 前317年-前312年(杨) 前316年-前314年(白) |
燕王哙大臣 |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39 | 燕昭王 铭文作匽王职 |
职 旧误作太子平 |
35 33(史记、杨、白) |
前313年-前279年 前313年-前279年(杨、史记) 前313年-前281年(白) |
燕国公子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 《赵世家》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40 | 燕惠王 吴镇峰谓即铭文的匽王戎人 |
戎人 | 8(杨) 7(史记) 11(白) |
前278年-前271年(杨) 前278年-前272年(史记) 前280年-前270年(白) |
燕昭王子 | 《史记·燕世家》及索隐 《赵世家》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41 | 燕武成王 | 14(史记、杨) 12(白) |
前271年-前258年(史记、杨) 前269年-前258年(白) |
徐广说是燕惠王子 | 《史记·燕世家》 杨宽《战国史》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 | |
42 | 燕孝王 | 3 | 前257年-前255年 | 燕武成王子 | 《史记·燕世家》 | |
43 | 燕王喜 铭文作匽王喜 |
喜 | 33 | 前254年-前222年 | 燕孝王子 | 《史记·燕世家》 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 |
- 注:孝公、成公、闵公、简公、王哙、惠王在位年从杨宽说。
- 注:易王、武成王在位年从旧说。
- 注:子之在位年,元年从杨宽说,卒年从白光琦说。
- 昭王在位年,元年从白光琦说,卒年从旧说。
参考资料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 ↑ 据杨宽《西周史》考证,周公东征后,始封召公子克于燕。
- ↑ 前身为玄鸟氏部族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卖已讼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 ↑ 《史记·燕世家》索隐引《纪年》云“子之杀公子平”,《六国年表》“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 ↑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郄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 ↑ 《魏略》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及即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以即墨击败燕军,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破卿秦于代。乐间奔赵。廉颇逐之五百馀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赵听将渠,解燕围。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 ↑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