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孫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孫衍,名衍,在陰晉邑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稱之,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和張儀同期,於秦國為官,是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 [1],是戰國 (中國)時期魏國人,和張儀同期,於秦國為官,是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公孫衍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張儀齊名的,但傳下來的事跡不多。《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公孫衍奪得張儀的功勞,成為魏相

公孫衍於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前332年,秦使公孫衍欺齊、魏以伐趙。趙蕭侯責備蘇秦,蘇秦恐懼,請求到燕國說服燕國攻打齊國,遂離開趙國。蘇秦所創立的合縱抗秦聯盟從此破裂。 根據史記,張儀遊說魏王,提出讓秦魏聯合攻韓,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陽,魏王同意,讓張儀為相。公孫衍則遊說韓王,讓韓王把南陽割給魏國,於是公孫衍奪得張儀的功勞,成為魏相,張儀離去。

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被驅逐

後來張儀當了秦相,公孫衍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國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其他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前325年與齊國大將田朌合手打敗趙國大將韓舉趙護於平邑(今河南省南樂縣西北)、新城。 當張儀要拉攏齊、楚等國,要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時,公孫衍在前323年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事來對抗張儀的連橫策略。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

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前319年,魏國驅逐張儀回秦,並爭取各國合縱對付秦國,公孫衍由魏將升任魏相邦,同時惠施也回國,合縱形勢又形成了。前318年發起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之舉,以楚懷王為縱長,又遊說義渠攻打秦國,大敗秦軍於李伯。 但在函谷關一戰失利,五國紛紛退兵,雖然失敗,但聲勢烜赫一時,所以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篇)

張儀達成了連橫政策,公孫衍發展合縱政策

張儀後來到秦國發展,他與公子華攻魏,攻下魏國蒲陽,並勸惠文王歸還蒲陽與魏,同時以三寸不爛之舌遊說魏王與秦國結盟。魏王於是將上郡十六縣與少梁等地給予秦國,達成了連橫的政策目標。張儀受到秦惠王的賞識,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則與張儀處處敵對。張儀成功分化楚國與齊國的結盟關係,多次欺騙楚懷王,讓秦國獲得許多利益,公孫衍選擇離開秦國到魏國發展,從而發展合縱政策,兩位縱橫家多次交手,最後結果則是合縱失敗,連橫獲勝。[2]

得罪魏相田需,遭魏王冤殺

秦惠王去世後,張儀因素來就與秦武王不和,武王即位之後,驅逐張儀。張儀則是投奔魏國為相,一年多後去世。,犀首到秦國出任宰相,曾經佩帶過五個國家的相印,做了聯盟的領袖。 從史籍記載來看,公孫衍在韓國擔任宰相,率軍與秦國作戰失敗後,再次回到了魏國。但魏國朝廷勾心鬥角,公孫衍沒有能重新登上歷史舞台。據《韓非子》記載,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於是田需派人殺掉張壽嫁禍於他。魏王誤以為是他殺的,就把他殺掉了。[3]戰國時代敵對的兩人,合縱與連橫的代表人物,從此走進歷史。


參考資料

  1. 《史記集解》引司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將軍。」犀首當是武職。
  2. 【如是觀史】張儀與公孫衍
  3. 秦國宰相公孫衍(犀首)簡介 公孫衍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