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濟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2日 (六) 22:49 由 OK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历史
前往: 導覽搜尋

濟南市
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之一的北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 是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線城市。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濟南北連首都經濟圈,南接長三角經濟圈,東西連通山東半島與華中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滬經濟軸上的重要交匯點,環渤海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濟南市

面積:10244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Jinan、Tsinan

人口:870萬(2018年)

別名:濟,泉城,齊州

方言:冀魯官話-石濟片-濟南話

行政區類別:省級市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所屬地區:山東省

著名景點: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紅葉谷

下轄地區:10區2縣

機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政府駐地:山東省濟南歷下區龍鼎大道龍奧大廈

火車站:濟南站濟南西站濟南東站章丘站

電話區號:0531

車牌代碼:魯A

郵政區碼:250000

地理位置:華東地區山東半島中西部華北平原中部

行政代碼:370100

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

市委書記:王忠林

市長:孫述濤

市樹:柳樹

市花:荷花

簡稱:濟

地理環境

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黃河,背山面水,分別與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濱州、東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萊蕪交界。
濟南市位於北緯36°40′,東經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

氣候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由於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3.8℃,無霜期178天,氣溫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最低氣溫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溫27.2℃(7月),最低月均溫-3.2℃(1月)。年平均降水量685毫米。年日照時數1870.9小時(2009年)。
冬季亞洲大陸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壓,濟南被極地大陸氣團所控制,常受來自北方冷空氣侵襲,寒冷晴朗,雨雪較少,多偏北風。夏季受熱帶、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天氣炎熱,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風。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轉夏季、夏季轉冬季的過渡季節,風向多變。一年之中,在不同季節,濟南市處在不同大氣環流控制之下,構成了春暖、夏熱、秋爽、冬冷四季變化分明的氣候。濟南冬季長達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兩個月。加之三面環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熱空氣回流聚集不宜擴散,多於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歷史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歷山」。歷山即濟南市歷下區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內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國後,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

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區平陵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濟陽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西晉永嘉中,移治歷城縣(今濟南市區)。

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於戰亂之中。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於濟南郡僑治冀州,北魏皇興元年(467年)復名齊郡。

隋朝開皇三年廢郡,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治所仍在歷城。大業初復置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齊郡為齊州,次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年)撤總管府,貞觀七年又置總督府。天寶年間先後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領歷城、臨邑、齊河、章丘、禹城、長清、濟陽7縣。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濟南成為重要的鹽運集散地,對後世本地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初改為濟南路,屬元王朝的「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領歷城、章丘、鄒平、濟陽4縣及棣、濱2州,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轄厭次、商河、陽信、無棣4縣;濱州治渤海(今濱州市),轄渤海、利津、霑化3縣。

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文學家元好問曾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

明初仍為濟南府,屬山東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

清仍置濟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濟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濱州3州升為直隸州,新泰、萊蕪、長清,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霑化、蒲台10縣分屬3州。光緒年間,濟南府仍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陵縣、德平、平原15個縣及德州。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湧入中國,宰割掠奪,濟南亦未倖免。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城市區域隨之擴大,工商各業有長足發展。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濟南成為南北交通樞紐。

中華民國成立後,改府為道,濟南初屬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軍在濟南製造了五三慘案,屠殺濟南人民1.2萬,每年這一天,濟南在濟南市範圍內,包括各區縣,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示紀念。

1938年,日軍侵占濟南後,劃為11個區,稱城內東區、城內西區、城外東區、城外西區、商埠東區、商埠西區、商埠中區、東鄉區、南鄉區、西鄉區、北鄉區。1945年日本投降後,仍為11個區,總面積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魯,並在9月1日返回濟南。何思源返回濟南後,先是把遠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機關遷回濟南,接收了國民黨控制下的山東日偽政權。

1948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1949年5月改為濟南市。下轄第一至第十一共11個區。1950年改為市區6個、郊區5個。1951年4月17日,撤銷直屬鄉,設立郊六區。1954年合併調整為市、郊各5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人民政府、政協山東省委員會、濟南軍區和山東省軍區機關、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均設駐於濟南,濟南繼續保持着山東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

1991年,設立國家級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4年2月,濟南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