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汉长江大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凝聚着中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Vcr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3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B59 武汉长江大桥.jpg| 有框| | 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W020171015263824832105.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t4007289.shtml 来自 荆楚 网  图片]]]
+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武汉长江大桥</big> '''
 +
|-
 +
| [[File:武汉长江大桥.jpg| thumb | center | 350px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816/001fd04cefc80bf1b0641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om.cn/photo/xag60/cjdq/2009-08/16/content_18342575.htm 来自 中国 网 图片 ]]]
 +
|-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中文名称'''  :武汉长江大桥
  
''' 武汉长江大桥'''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
''' 外文名称''' :WuhanYangtzeRiverBridge
  
武汉 长江 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 ,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 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
'''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称'''  :万里 长江 一桥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 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
+
'''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途'''  :公
  
1956年6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
'''建造时间''' :1955年9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 ,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
'''通车时间''' :1957年10月15
  
2017年10月15日,武汉 江大桥迎来通车60周年。
+
'''总&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1670米
  
2018年1月,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地址位置''' :武昌区、汉阳区
  
  基本信息
+
'''景区级别''' :全国重点 物保护单位
名称
 
武汉长江大桥
 
  
  外文名称
+
'''所属城市''' :湖北省武汉市
WuhanYangtzeRiverBridge
 
  
用途
+
'''设计寿命'''  :100年
公铁两用
 
  
  建造时间
+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1955年9月
 
  
通车时间
+
'''门票价格'''  :免费(乘桥头堡升降梯收费)
1957年10月15日
 
  
  别称
+
'''开放时间''' :全天
万里长江第一桥
 
  
 
+
'''所获荣誉''' :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1670米
+
|}
 +
</div>
 +
'''武汉 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地址位置
+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ref>[http://www.sohu.com/a/259497477_100232859 历史上的今天 1957年——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 武汉 长江大桥通车] ,搜狐网,2018-10-15</ref>。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 昌区、 阳区
 
  
 +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景区级别
+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 南北交通这一 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城市
+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K6343CS0523BUOC.html 武汉十大著名旅游景点,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网易网,2019-07-16</ref>。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1HKNHA20514D09Q.html 中国桥梁事业的摇篮“ 武汉 长江大桥”],网易网,2017-10-24</ref>。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湖北省 武汉
 
  
设计寿命
+
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通车60周
100
 
  
适宜游玩季节
+
2018年1月,入选中国第一 工业 遗产 保护名录。
四季皆宜
 
 
 
门票价格
 
免费(乘桥头堡升降梯收费)
 
 
 
开放时间
 
全天
 
 
 
荣誉
 
中国20世纪建筑 遗产
 
  
 
==建设历程==
 
==建设历程==
行 66: 行 58:
 
[[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File:武汉长江大桥.jpg|有框|右|武汉长江大桥[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816/001fd04cefc80bf1b0641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om.cn/photo/xag60/cjdq/2009-08/16/content_18342575.htm 来自中国网 图片 ]]]
+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 通湘门车站 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 通湘门车站) 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第一次规划===
 
===第一次规划===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 国立北京大学]]( 今北京大学) 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当时构思的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桥]],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此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 今北京大学 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当时构思的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桥]],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此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ref>[https://new.qq.com/omn/20181106/20181106A11BFA.html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至今已通车61周年,谁是设计者?],腾讯网,2018-11-06</ref>
  
 
===第二次规划===
 
===第二次规划===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 龟山) ,武昌之黄鹄山麓( 蛇山) 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 龟山 ,武昌之黄鹄山麓 蛇山 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由于当时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为求节省经费、提早通车,因此建筑质量较差,仅作为临时桥梁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拟建黄河大桥新桥并施行公开招标,交通部又聘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JohnA.L.Waddell)]] 为顾问,除筹建黄河大桥新桥外,并请其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华德尔选择的桥址与1912年[[北京大学]]所拟位置大致相同;设计方面采用简单桁梁、锚臂粱、悬臂粱混合布置,并主张使用合金钢建桥以减轻重量,预算建筑费用为970万银元,华德尔并建议向美商贷款。[[华德尔]]的方案曾引起政府关注,拟定桥址也做过实地钻探,惟由于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
+
 由于当时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为求节省经费、提早通车,因此建筑质量较差,仅作为临时桥梁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拟建黄河大桥新桥并施行公开招标,交通部又聘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JohnA.L.Waddell 为顾问,除筹建黄河大桥新桥外,并请其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华德尔选择的桥址与1912年[[北京大学]]所拟位置大致相同;设计方面采用简单桁梁、锚臂粱、悬臂粱混合布置,并主张使用合金钢建桥以减轻重量,预算建筑费用为970万银元,华德尔并建议向美商贷款。[[华德尔]]的方案曾引起政府关注,拟定桥址也做过实地钻探,惟由于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
  
 
1927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4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进一步推动了武汉的市政建设。同年[[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后,再次邀请华德尔来华,研商长江建桥之事。华德尔对1921年的设计方案作出了修订,为保证长江轮船的通行,大桥采用简单桁梁并设升降梁,全长4010英尺,共15孔,桥面一层由公路铁路共用,桥面升起时可高出最高水面150英尺。这次计划同样由于耗资巨大而无下文,且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
 
1927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4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进一步推动了武汉的市政建设。同年[[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后,再次邀请华德尔来华,研商长江建桥之事。华德尔对1921年的设计方案作出了修订,为保证长江轮船的通行,大桥采用简单桁梁并设升降梁,全长4010英尺,共15孔,桥面一层由公路铁路共用,桥面升起时可高出最高水面150英尺。这次计划同样由于耗资巨大而无下文,且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
行 85: 行 74:
 
===第三次规划===
 
===第三次规划===
  
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当时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被迫搁置铁路轮渡的方案。同年,由[[茅以升]]担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计划为一座固定式的铁路公路联合桥,桥址位于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码头]]之间,全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桥墩间为大型轮船通航航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号墩之上,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包括[[汉水铁路桥]]和[[引桥]]在内,工程需要花费国币1060万元。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惟由于集资困难,结果也不了了之。1937年3月,长江南岸的粤汉铁路[[ 徐家棚站]] (今[[武昌北站]])与北岸平汉铁路[[ 刘家庙站]] (今[[江岸站]])之间的铁路轮渡通航,火车乘渡轮过江从此成为“江城一景”。
+
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当时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被迫搁置铁路轮渡的方案。同年,由[[茅以升]]担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计划为一座固定式的铁路公路联合桥,桥址位于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码头]]之间,全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桥墩间为大型轮船通航航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号墩之上,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包括[[汉水铁路桥]]和[[引桥]]在内,工程需要花费国币1060万元。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惟由于集资困难,结果也不了了之。1937年3月,长江南岸的粤汉铁路徐家棚站(今[[武昌北站]])与北岸平汉铁路刘家庙站(今[[江岸站]])之间的铁路轮渡通航,火车乘渡轮过江从此成为“江城一景”。
  
 
===第四次规划===
 
===第四次规划===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也再度旧事重提。[[湖北省政府]] 于1946年8月25日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粤汉区]]、[[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及[[中国桥梁公司]]共同组织成立[[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为主任委员,[[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同年9月初[[中华民国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偕同[[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由[[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陪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视察,并有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局长[[夏光宇]]参加,当时提出的建桥意见是:铁路和公路合并可降低造价,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为减少墩数、便利船运,决定改用较长跨度的悬臂拱桥,设4墩5孔,同时考虑到铁路干线运输日益繁忙,大桥可适当提高载重等级。后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也再度旧事重提。[[湖北省]] 政府于1946年8月25日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粤汉区]]、[[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及[[中国桥梁公司]]共同组织成立[[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为主任委员,[[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同年9月初[[中华民国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偕同[[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由[[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陪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视察,并有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局长[[夏光宇]]参加,当时提出的建桥意见是:铁路和公路合并可降低造价,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为减少墩数、便利船运,决定改用较长跨度的悬臂拱桥,设4墩5孔,同时考虑到铁路干线运输日益繁忙,大桥可适当提高载重等级。后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第五次规划===
 
===第五次规划===
行 101: 行 90:
 
==勘察设计==
 
==勘察设计==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鉴定会的改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鉴定会的改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ref>[https://www.sohu.com/a/137816139_726512 第一任铁道部长与武汉长江大桥解不开的情缘] ,搜狐网,2017-05-02</ref>
  
 
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
 
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
行 115: 行 104: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铁路从粤汉铁路[[武昌南站]]起,以立体交叉跨越[[武珞路]]、[[中山路]]、[[武昌路]]、[[解放路]],沿[[蛇山]]至[[黄鹤楼]]处,横跨长江,过江后沿[[龟山]]以立体交叉跨越汉阳[[月湖正街]],至[[阮家台]]处过[[汉水]],又跨越[[张公堤]]及[[仁寿街]]至[[玉带门站]]与京汉铁路接轨。早在进行大桥设计规划的同时,作为武汉长江大桥配套工程之一的汉水铁路桥于1953年11月27日率先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工程也同时开始进行,并于1954年11月12日建成,1955年1月1日正式通车。而[[汉水公路桥]]也于1954年10月30日开工兴建,1955年12月建成通车,并被命名为“江汉桥”。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铁路从粤汉铁路[[武昌南站]]起,以立体交叉跨越[[武珞路]]、[[中山路]]、[[武昌路]]、[[解放路]],沿[[蛇山]]至[[黄鹤楼]]处,横跨长江,过江后沿[[龟山]]以立体交叉跨越汉阳[[月湖正街]],至[[阮家台]]处过[[汉水]],又跨越[[张公堤]]及[[仁寿街]]至[[玉带门站]]与京汉铁路接轨。早在进行大桥设计规划的同时,作为武汉长江大桥配套工程之一的汉水铁路桥于1953年11月27日率先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工程也同时开始进行,并于1954年11月12日建成,1955年1月1日正式通车。而[[汉水公路桥]]也于1954年10月30日开工兴建,1955年12月建成通车,并被命名为“江汉桥”。
  
 苏联政府获悉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施工后,于1955年底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最终,西林的管柱钻孔法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同月[[中国铁道部]]与[[苏联运输工程部]] 签订了协议,对这种施工技术作出了正面评价。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施工速度大为提高,桥墩基础工程从全面开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间。
+
 苏联政府获悉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施工后,于1955年底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最终,西林的管柱钻孔法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同月[[中国铁道部]]与[[苏联]] 运输工程部签订了协议,对这种施工技术作出了正面评价。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施工速度大为提高,桥墩基础工程从全面开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间。
  
 
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1956年10月,大桥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江底岩盘钻孔的工作全部完成。
 
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1956年10月,大桥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江底岩盘钻孔的工作全部完成。
行 121: 行 110:
 
==建成通车==
 
==建成通车==
  
[[File:大桥建成通车.jpg| 有框| |大桥建成通车[http://hubei.sinaimg.cn/2011/1220/U6469P1190DT20111220094547.jpg 原图链接][http://hb.sina.com.cn/travel/jc/2011-12-20/28479.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
[[File:大桥建成通车.jpg| 缩略图|260px |大桥建成通车[http://hubei.sinaimg.cn/2011/1220/U6469P1190DT20111220094547.jpg 原图链接][http://hb.sina.com.cn/travel/jc/2011-12-20/28479.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行 151: 行 140:
 
===选址建设===
 
===选址建设===
  
 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
+
 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 武昌]] 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
  
 
===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
行 159: 行 148:
 
===桥头堡===
 
===桥头堡===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建成的桥头堡,各高35米,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可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
+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 政务院]] 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建成的桥头堡,各高35米,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可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望大江东去,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尽收眼底。
  
 
===桥墩===
 
===桥墩===
行 185: 行 174:
 
 跨越河流:[[长江]]
 
 跨越河流:[[长江]]
  
 桥梁位置:武昌( 蛇山)-汉阳( 龟山)
+
 桥梁位置:武昌 蛇山 -汉阳 龟山
  
 全长:1670米( 连同两端公路引桥) ,其中正桥由三联九孔跨径各为128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米。
+
 全长:1670米 连同两端公路引桥 ,其中正桥由三联九孔跨径各为128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米。
  
 
 跨度:每孔128米。
 
 跨度:每孔128米。
行 211: 行 200:
 
===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
 大桥建成之后,将[[ 武汉三镇]] 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 京广铁路]] 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 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 ,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公路桥部分,30多年中过桥车流量逐年增长,1988年昼夜行车在3万辆次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 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 ,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铁路枢纽]] 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公路桥部分,30多年中过桥车流量逐年增长,1988年昼夜行车在3万辆次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他们每隔10年就要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 体检" 。武汉市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隧道和二七长江大桥等过江通道,分流武汉长江大桥的车流,减轻大桥负荷。
+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他们每隔10年就要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 体检 。武汉市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 武汉长江二桥]] [[ 白沙洲长江大桥]] [[ 天兴洲长江大桥]] [[ 武汉长江隧道]] [[ 二七长江大桥]] 等过江通道,分流武汉长江大桥的车流,减轻大桥负荷。
  
 为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需要靠养护,二是需要靠管理。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使用100年以上没有问题。在交通量逐年增长、负荷已趋饱和的状况下,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桥梁的常年维护内容为:钢梁油漆翻新,桥面易损件翻修和桥头堡装饰层的维修。汉阳岸引桥发生过严重的病害,经维修加固后趋于稳定。[3]
+
 为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需要靠养护,二是需要靠管理。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使用100年以上没有问题。在交通量逐年增长、负荷已趋饱和的状况下,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桥梁的常年维护内容为:钢梁油漆翻新,桥面易损件翻修和桥头堡装饰层的维修。[[ 汉阳岸引桥]] 发生过严重的病害,经维修加固后趋于稳定。
  
 
 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修建为以后长江各处修建大桥积累了成功经验,培养造就了大批建桥骨干。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
 
 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修建为以后长江各处修建大桥积累了成功经验,培养造就了大批建桥骨干。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
行 229: 行 218:
 
2016年3月4日,建成59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第二次大修,工程持续28天。
 
2016年3月4日,建成59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第二次大修,工程持续28天。
  
201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从最近一次的" 体检报告" 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已经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5]
+
201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从最近一次的 体检报告 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已经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
 
 
==旅游建议==
 
==旅游建议==
  
 
 时间:武汉长江大桥全天开放,旅游观光四季皆宜,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凉爽,江风宜人;夏季气候炎热,傍晚伫立桥头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硕果时节,看无限夕阳;冬季,要是有偶尔的小雪,站在桥头,感觉世界分外妖娆。
 
 时间:武汉长江大桥全天开放,旅游观光四季皆宜,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凉爽,江风宜人;夏季气候炎热,傍晚伫立桥头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硕果时节,看无限夕阳;冬季,要是有偶尔的小雪,站在桥头,感觉世界分外妖娆。
  
 乘车:11、18、25、43、514、539、542、554、566、572、573、578、607、717、804、916路到临江大道平湖门下车即到;也可从黄鹤楼步行至大桥。
+
 乘车:11、18、25、43、514、539、542、554、566、572、573、578、607、717、804、916路到[[ 临江大道]][[ 平湖门]] 下车即到;也可从[[ 黄鹤楼]] 步行至大桥。
  
 
 门票:免费。桥头堡内电梯:2元/人/次。
 
 门票:免费。桥头堡内电梯:2元/人/次。
行 241: 行 231:
  
 
==相关事件==
 
==相关事件==
 +
 +
[[File:B59武汉长江大桥.jpg|缩略图|右|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W020171015263824832105.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t4007289.shtml 来自 荆楚网 的图片]]]
  
 
===入选人民币===
 
===入选人民币===
行 248: 行 240:
 
===入选邮票===
 
===入选邮票===
  
中国邮政于1957年发行武汉长江大桥内容的邮票,分为两种。一种是8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侧景,共发行1000万枚。一种是20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鸟瞰,共发行700万枚。
+
[[ 中国邮政]] 于1957年发行武汉长江大桥内容的邮票,分为两种。一种是8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侧景,共发行1000万枚。一种是20分面值,图案内容为大桥鸟瞰,共发行700万枚。
  
 
===发行纪念章===
 
===发行纪念章===
  
 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1957年,由铁路部大桥工程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勘测设计院联合发行一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章。纪念章为铜质。
+
 为庆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1957年,由[[ 铁路部大桥工程局]] [[ 武汉大桥工程局]] [[ 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联合发行一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章。纪念章为铜质。
  
 
===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 258: 行 250:
 
2013年5月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13年5月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名录。
+
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 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名录<ref>[http://www.offcn.com/shizheng/2019/1114/40853.html 时政热点:万里长江百座桥],中公教育网 ,2019-11-14</ref>
  
 
===遭受擦撞===
 
===遭受擦撞===
行 264: 行 256:
 
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
 
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
  
2011年6月6日凌晨,武汉港区受大雨影响突遇浓雾,长江江面能见度低。" 长江62036" 船队进入长江大桥桥区水域时,能见度急剧下降。因该船队队形较大,在桥区水域内掉头、抛锚,有较大风险和困难," 长江62036" 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后继续下行。船队通过长江大桥7号桥孔时,因操作不当,撞上了7号桥墩。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泄漏。[8] 大桥7号桥墩的西侧有明显的白色、黑色擦痕。
+
2011年6月6日凌晨,[[ 武汉港区]] 受大雨影响突遇浓雾,长江江面能见度低。 长江62036 船队进入长江大桥桥区水域时,能见度急剧下降。因该船队队形较大,在桥区水域内掉头、抛锚,有较大风险和困难, 长江62036 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后继续下行。船队通过长江大桥7号桥孔时,因操作不当,撞上了7号桥墩。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泄漏。大桥7号桥墩的西侧有明显的白色、黑色擦痕。
 +
 
 +
2015年9月17日,一艘起重船在通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突然失控发生偏转,与大桥5号桥墩发生擦撞,桥墩上被撞出一道明显的痕迹,船体侧面也出现了一道2米左右的凹痕。经过检查,大桥安全未受影响。
 +
 
 +
==视频==
 +
 
 +
===<center>武汉长江大桥相关的视频</center>===
 +
 
 +
<center>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
 
 +
<center>{{#iDisplay:k0928viz8th|560|390|qq}}</center>
 +
 
 +
 
 +
<center>航拍大武汉—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2015年9月17日,一艘起重船在通过 武汉长江大桥 时突然失控发生偏转,与大桥5号桥墩发生擦撞,桥墩上被撞出一道明显的痕迹,船体侧面也出现了一道2米左右的凹痕。经过检查,大桥安全未受影响
+
<center>{{#iDisplay:t0393p29oeg|560|390|qq}}</center>
 +
 
 +
<center> 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
 
 +
<center>{{#iDisplay:s0169i5hox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於 2020年3月21日 (六) 19:49 的最新修訂

武漢長江大橋

中文名稱 :武漢長江大橋

外文名稱 :WuhanYangtzeRiverBridge

別        稱 :萬里長江第一橋

用        途 :公鐵兩用

建造時間 :1955年9月

通車時間 :1957年10月15日

總        長 :1670米

地址位置 :武昌區、漢陽區

景區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城市 :湖北省武漢市

設計壽命 :100年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門票價格 :免費(乘橋頭堡升降梯收費)

開放時間 :全天

所獲榮譽 : 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漢陽龜山之間,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伊始即成為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於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1]。全長約1670米,上層為公路橋(107國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京廣鐵路),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中國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武漢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大橋將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粵漢鐵路連為一體,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廣鐵路,對促進中國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中題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對武漢長江大橋溝通中國南北交通這一重要作用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成就,大橋圖案入選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成為新中國國家建設的重要標誌。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2]。2013年5月3日,武漢長江大橋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01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迎來通車60周年。

2018年1月,入選中國第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建設歷程

武漢位居中國腹地、長江中游,漢水由此匯入長江,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優勢,曾被孫中山譽為「內聯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時期,武昌湖北省會,漢口為商埠,漢陽也發展了一定的工業基礎。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而粵漢鐵路也在修建當中,建橋跨越長江、漢水連接京漢、粵漢兩路的構思即為各方所注。

據歷史檔案顯示,在武漢建第一座長江大橋的設想最早由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用以溝通南北鐵路。1912年5月,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北洋政府聘為粵漢鐵路會辦。詹天佑在進行粵漢鐵路復勘定線的過程中,考慮到將來粵漢鐵路與京漢鐵路會跨江接軌,為此在規劃武昌火車站(通湘門車站)時也預留與京漢鐵路接軌出岔的位置。

第一次規劃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國立北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工科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帶領夏昌熾李文驥等13名土木門學生,到武漢來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並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嚴復將建橋意向代陳於交通部。這一次成為武漢長江大橋的首次實際規劃,當時提出建議將漢陽龜山武昌蛇山之間江面最狹隘處作為大橋橋址,經武昌漢陽門賓陽門連接粵漢鐵路,並設計出公路鐵路兩用橋的樣式。當時構思的橋樑結構仿照當時世界著名的最大鋼橋--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福斯橋,橋面鋪設鐵路、公路、電車路、人行道。此次規劃雖然未獲實行,但其選址被歷史證明為十分適宜,與此後幾次規劃選址基本相同[4]

第二次規劃

1919年2月,孫中山寫就了《實業計劃》,闡述了開發中國實業的途徑、原則和計劃,提出中國經濟建設的宏偉藍圖,在其論述中即提到關於武漢修建長江大橋或隧道的選址問題。為連通武漢三鎮,孫中山當時提出「在京漢鐵路線於長江邊第一轉彎處,應穿一隧道過江底,以聯絡兩岸。更於漢水口以橋或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市。至將來城市用地發展擴大,則更有數點可以建橋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時的參謀長孫武組織,依據孫中山的規劃思想,編制了《漢口市政建築計劃書》。《計劃書》明確提出,「以漢陽之大別山麓(龜山),武昌之黃鵠山麓(蛇山)為基,架設武漢大鐵橋,可收平漢、粵漢、川漢三大鐵路,連貫一氣之完美」。

由於當時的平漢鐵路黃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為求節省經費、提早通車,因此建築質量較差,僅作為臨時橋樑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擬建黃河大橋新橋並施行公開招標,交通部又聘請美國橋樑專家約翰·華德爾(JohnA.L.Waddell)為顧問,除籌建黃河大橋新橋外,並請其設計武漢長江大橋。華德爾選擇的橋址與1912年北京大學所擬位置大致相同;設計方面採用簡單桁梁、錨臂粱、懸臂粱混合布置,並主張使用合金鋼建橋以減輕重量,預算建築費用為970萬銀元,華德爾並建議向美商貸款。華德爾的方案曾引起政府關注,擬定橋址也做過實地鑽探,惟由於建設費用龐大,計劃也不了了之。

1927年1月,廣州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同年4月合併武漢三鎮,設武漢市。1929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武漢特別市政府,進一步推動了武漢的市政建設。同年劉文島任武漢特別市市長後,再次邀請華德爾來華,研商長江建橋之事。華德爾對1921年的設計方案作出了修訂,為保證長江輪船的通行,大橋採用簡單桁梁並設升降梁,全長4010英尺,共15孔,橋面一層由公路鐵路共用,橋面升起時可高出最高水面150英尺。這次計劃同樣由於耗資巨大而無下文,且國民政府正忙於應付內部軍事派系鬥爭,包括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內戰,無暇顧及長江大橋的建設。

第三次規劃

1935年,鑑於粵漢鐵路即將全線建成通車,平漢、粵漢兩路有必要在武漢連通。當時鐵道部曾考慮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鐵路輪渡,但由於武漢的長江水位漲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兩岸引橋工程較困難,被迫擱置鐵路輪渡的方案。同年,由茅以升擔任處長的錢塘江大橋工程處又對武漢長江大橋橋址作測量鑽探,並請蘇聯駐華莫利納德森工程顧問團合作擬定又一建橋計劃。計劃為一座固定式的鐵路公路聯合橋,橋址位於武昌黃鶴樓到漢陽蓮花湖劉家碼頭之間,全長1932米,設兩台7墩8孔,6、7號橋墩間為大型輪船通航航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鋼樑架設於6、7號墩之上,橋下在最高洪水位時淨高30米;橋面一層,公路鐵路並列。包括漢水鐵路橋引橋在內,工程需要花費國幣1060萬元。為了募集資金,還曾擬定了過橋收費、分期還本付息的辦法。惟由於集資困難,結果也不了了之。1937年3月,長江南岸的粵漢鐵路徐家棚站(今武昌北站)與北岸平漢鐵路劉家廟站(今江岸站)之間的鐵路輪渡通航,火車乘渡輪過江從此成為「江城一景」。

第四次規劃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興,而興建武漢長江大橋的計劃也再度舊事重提。湖北省政府於1946年8月25日舉行會議,決定邀請粵漢區平漢區鐵路管理局及中國橋樑公司共同組織成立武漢大橋籌建委員會,省政府主席萬耀煌為主任委員,茅以升為總工程師;同年9月初中華民國行政院工程計劃團團長侯家源偕同美國橋樑專家鮑曼等考察武漢長江大橋橋址。同年,由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司司長哈雄文陪同美國市政專家戈登來漢視察,並有平漢區鐵路管理局局長夏光宇參加,當時提出的建橋意見是:鐵路和公路合併可降低造價,位置仍以龜山蛇山之間為宜;為減少墩數、便利船運,決定改用較長跨度的懸臂拱橋,設4墩5孔,同時考慮到鐵路幹線運輸日益繁忙,大橋可適當提高載重等級。後因國共內戰、經濟困難,國民政府無暇顧及長江大橋的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計劃再次擱置。

第五次規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時年63歲、自1913年起多次參與武漢長江大橋規劃、勘探的李文驥,聯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學家、工程師向中央人民政府上報《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提議建設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築」,並詳述前四次規劃經過和受挫的原因,論述當時中國能建成大橋的可能性與具體工程內容、經費預算(600億舊人民幣)等。中央政府對此甚為重視,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上通過建造長江大橋的議案,並於1949年末電邀李文驥、茅以升等橋樑專家赴京,共商建橋之事。

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立即着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0年1月,鐵道部成立鐵道橋樑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和設計組,由中國橋樑專家茅以升任專家組組長,開始進行初步勘探調查,李文驥第五次赴武漢參與長江大橋設計和測量勘探,惟李文驥當時已抱病在身,並堅持工作至1951年6月,同年8月病逝。

專家組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並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以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曾三次召開武漢長江大橋會議,就有關橋樑規模、橋式、材質、施工方法等進行討論。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在武漢聽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匯報,並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大橋選址方案經中央財經委員會批准確定後,鐵道部立即組織力量進行初步設計。1953年3月完成初步設計,延聘蘇聯專家進行指導並委託蘇聯交通部對設計方案鑑定。

勘察設計

1953年4月1日,周恩來批准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今中鐵大橋局集團的前身),負責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與施工,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汪菊潛任總工程師。同年7月至9月,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武漢長江大橋全部設計圖紙資料赴蘇聯首都莫斯科,請求蘇方協助進行技術鑑定,蘇方為此派出由25名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進行研究,鑑定會的改進建議包括稍微調整漢陽岸的橋址、同意採用氣壓沉箱法施工等,且鑑於桁架梁結構的丹東鴨綠江大橋在朝鮮戰爭中被炸毀時梁部墜落,故處於戰備考慮建議長江大橋橋樑形式改為三孔一聯等跨連續粱。1954年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第203次會議聽取了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並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決定採納蘇聯的鑑定意見、批准長江大橋的初步設計,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5]

1954年,國務院批准了鐵道部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的請求。1954年7月,蘇聯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為首的專家工作組一行28人來華進行技術援助。西林是蘇聯著名橋樑專家,曾於1948年至1949年間兩次赴中國,協助修復東北地區鐵路和松花江大橋,並參加過成渝天蘭蘭新鐵路的橋樑建設。

西林來到中國後,表示認為長江大橋不宜採用氣壓沉箱法施工,原因是長江水深流急,沉箱需要下沉深達30米至40米,在接近四個大氣壓的環境下,每名工人只能每天工作約半小時,實際作業時間僅有十幾分鐘,而且只能在枯水季節的幾個月內進行施工,必然大大延長施工時間、危害工人的健康,而且需要購置大量特殊設備,加大工程投資。西林建議用管柱鑽孔法,不但能在水面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響工人身體健康,但這種方法當時仍然是一種新技術,蘇聯也尚未實踐過。大橋建設部門對管柱鑽孔法的設計方案經過三個月的討論和半年的試驗,證明確實可行,經請示鐵道部長滕代遠、總理周恩來後,國務院於1955年上半年批准對新方案「繼續進行試驗,並將新舊方案進行比較,也是落實黨中央提倡的『依靠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法」。

1954年2月,在1950年初步勘測的基礎,由地質部、水利部、鐵道部聯合組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地質勘探隊,開始進行武漢長江河槽及兩岸的地質評估。同年夏秋,武漢遭遇了自1855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勘探隊最終在1955年1月10日完成了武昌黃鶴樓和漢陽龜山之間的地質評價。1955年1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橋址選線技術會議在漢口召開,正式決定選擇龜山、蛇山一線。

1955年2月,鐵道部成立了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作為大橋工程的技術諮詢機構,茅以升任主任委員,其他委員包括羅英陶述曾李國豪張維梁思成等。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按管柱鑽孔法編制出武漢長江大橋技術設計方案,鐵道部集中全國著名的橋樑專家和橋樑建築工程師,舉行了武漢長江大橋技術設計審查會議,對大橋的技術設計、施工進度和總預算進行了周密的審查。同年7月18日,國務院批准了這些報告,標誌着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工程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施工建設

經國務院批准後,武漢長江大橋於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動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工程除了大橋本身以外,還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漢水鐵路橋大橋聯絡線、由丹水池站江岸西站至漢水鐵路橋頭的漢口迂迴線(今京廣鐵路正線)、江岸站江岸西站的聯絡線、江岸西編組站漢西站漢陽站等設施,其中漢水鐵路橋和長江大橋正橋和引橋工程由鐵道部武漢大橋局負責施工,其餘鐵路及跨線橋工程由鐵道兵施工。鐵路從粵漢鐵路武昌南站起,以立體交叉跨越武珞路中山路武昌路解放路,沿蛇山黃鶴樓處,橫跨長江,過江後沿龜山以立體交叉跨越漢陽月湖正街,至阮家台處過漢水,又跨越張公堤仁壽街玉帶門站與京漢鐵路接軌。早在進行大橋設計規劃的同時,作為武漢長江大橋配套工程之一的漢水鐵路橋於1953年11月27日率先動工興建,兩岸鐵路聯絡線工程也同時開始進行,並於1954年11月12日建成,1955年1月1日正式通車。而漢水公路橋也於1954年10月30日開工興建,1955年12月建成通車,並被命名為「江漢橋」。

蘇聯政府獲悉武漢長江大橋採用管柱鑽孔法施工後,於1955年底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部長科熱夫尼科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參觀長江大橋的施工。最終,西林的管柱鑽孔法獲得了蘇聯政府的認可,同月中國鐵道部蘇聯運輸工程部簽訂了協議,對這種施工技術作出了正面評價。大型管柱鑽孔法使大橋施工速度大為提高,橋墩基礎工程從全面開工到基本完成僅用了一年零一個多月的時間。

1956年6月,大橋鋼樑鉚了兩個月後,工人發現有的鉚釘不能全部填滿眼孔,有鬆動。大橋局立即進行現場試驗,證實了工人的發現,於是下令,在鉚釘施工辦法沒有解決以前,停止鉚釘鉚合,鋼樑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長江大橋鋼樑鉚合試驗得出結論,鉚釘完全填滿眼孔,並高出國家指標5%,大橋工程才重新啟動。1956年10月,大橋各橋墩下沉管柱和從管柱內向江底岩盤鑽孔的工作全部完成。

建成通車

1957年3月16日,大橋橋墩工程全部竣工。長江大橋採用3聯9孔的等跨間支梁進行安裝,使用平衡懸臂拼裝架設法,從武昌漢陽兩岸分別同時向江中同時推進,全部鋼樑均由山海關瀋陽橋樑廠製造,鋼材由鞍山鋼鐵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橋鋼樑順利合攏,同日舉行了慶祝大會。武漢長江大橋(連同配套工程)總投資預算1.72億元人民幣,實際只用了1.384億元;大橋本身造價預算7250萬元,實際只用了6581萬元。

1956年6月,毛澤東長沙武漢,第一次游泳橫渡長江,當時武漢長江大橋已初見輪廓,毛澤東即興寫下《水調歌頭·游泳》一詞,其中廣為傳誦的一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的氣勢和重要作用。1957年9月6日,毛澤東第三次來到武漢長江大橋工地視察,並從漢陽橋頭步行到武昌橋頭。

1957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全部完工,並於當天下午舉行正式試通車,10月1日,中國發行了一套兩枚紀念郵票《武漢長江大橋》。

1957年10月15日,五萬武漢市民在武漢長江大橋慶祝了大橋落成通車典禮。

參建單位

總設計師:茅以升

設計單位:鐵道部勘測設計院

建設單位:武漢大橋工程局(今大橋局

施工單位:鐵路部大橋工程局負責大橋管柱基礎、墩台、梁體及鐵路聯絡線施工,武漢市建設局負責公路橋橋面及兩岸引道的協同施工,武漢市建設局同時負責公路橋橋面維修管理。武漢市建設局負責公路橋橋面維修管理,其餘均由鄭州鐵路局武漢長江大橋橋工處維修管理。

技術指導:前蘇聯橋樑專家、蘇聯科學院院士西林等人組成的28人的專家組。

參與人員來源:鐵道部北京橋樑事務所,茅以升先生的中國橋樑公司,南方的廣州鐵路局,東北的哈爾濱鐵路局等。

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茅以升,委員包括羅英陶述曾李國豪張維梁思成等。

設計特點

選址建設

武漢長江大橋西北始於漢陽龜山南坡,東南止於武昌蛇山入江的山頭。由於龜蛇鎖江,江面狹窄,縮短大橋的長度。江底為兩山余脈,除7號墩地質條件較差外,正橋的7個橋墩都立在堅固岩石上。利用兩岸山勢,橋下淨空高,可滿足通航需要。

功能設計

大橋為公路鐵路兩用橋,上層為公路,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複線鐵路。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西北岸引橋303米,東南岸引橋211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樑,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為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橋頭堡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橋頭堡的設計,為了尋求最佳方案,當時政務院指示在全國範圍內向各建築設計院和各大學建築系廣泛徵求美術方案,並邀請國內知名的建築、美術、城市規劃專家及橋樑專家,對已徵集的美術方案進行評選後送政務院審批。建成的橋頭堡,各高35米,橋頭堡的堡亭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紅珠圓頂,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橋頭堡內有電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廳之中有建橋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遊人觀看、欣賞,追憶逝去的歲月,感觸英雄的博大氣概。可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望大江東去,整個武漢三鎮連成一體盡收眼底。

橋墩

正橋8墩9孔,每孔橋跨128米。橋墩基礎施工採用"管柱鑽孔法",開創了中國建橋史上的新工藝。正橋鋼樑由平弦菱形連續梁組成,鋼樑設計三聯,每聯三孔。鋼樑製作精確,由兩岸平衡懸臂向江心拼接合攏。連續梁由一組絞式固定支座和三組輥軸式支座所支撐。在最高洪水位時,橋下淨高18米,可滿足上行大型輪船的通航要求。

引橋

漢陽岸引橋長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橋長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過17.2米,均為鋼筋混凝土門式拱橋。連接正橋與兩岸引橋的橋台為8層樓式橋頭堡,第8層在公路橋橋面兩側各設一對仿古雙檐小角亭,成為橋頭附近黃鶴樓與晴川閣之間的連結點。

橋面

橋面上下兩層。下層設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兩側有2.25米寬小道,專供大橋養護人員行走。上層為公路橋橋面,車行道寬18米,可並行6輛汽車,設計荷載汽-18、掛-100,其兩側人行道寬2.25米。正橋人行道外緣,鑄有各種飛禽走獸的齊胸欄杆;大橋的兩側是對稱的花板,內容多取材於中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有孔雀開屏、鯉魚戲蓮、喜鵲鬧梅、玉兔金桂、丹鳳朝陽、雄雞報曉、鳥語花香、菊黃蟹肥、石榴結籽、獼猴摘桃、魚躍荷香等,極具民族氣息。人行道內緣後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每隔32米矗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橋燈遠望如過江銀龍,壯麗奇絕。

附屬設置

武漢長江大橋紀念碑和觀景平台與武漢長江大橋一併落成,與武漢長江大橋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餘噸,南面鐫有毛澤東同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詩句,觀景平台是遊人賞長江、看大橋的最佳位置之一。

安全設計

武漢長江大橋在設計中以極端環境為標準,假設兩列雙機牽引火車,以最快速度同向開到橋中央,同步緊急剎車;同一時刻,公路橋滿載汽車,以最快速度行駛,也來個緊急剎車;還是這個時間,長江颳起最大風暴、武漢發生地震、江中300噸水平衝力撞到橋墩上,武漢長江大橋仍需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相關參數

跨越河流:長江

橋樑位置:武昌(蛇山)-漢陽(龜山)

全長:1670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其中正橋由三聯九孔跨徑各為128米的連續梁組成,共長1155.5米。

跨度:每孔128米。

橋墩數量:8個。

公路橋寬度:22.5米,橋樑上層公路橋車行道寬18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

橋樑類型:鋼桁架三孔連續梁

投資:總結算投資1.38億元,大橋主體工程投資7189萬元。

用料:大橋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2.63萬立方米;安裝鋼樑24372噸;打入鋼筋混凝土管樁3000根,總長62.5公里;直徑1.5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224根,總長3752米。

建設意義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天塹」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中國第一座複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建成之後,成為連接中國南北的大動脈,對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凝聚着中國橋樑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大橋的建設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幫助,蘇聯專家為大橋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導,但是中蘇關係破裂之後,蘇聯政府就撤走了全部專家,最後的建橋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毛澤東於1956年6月首次在武漢暢遊長江後(當時武漢長江大橋正在建設)所作的詩詞《水調歌頭·游泳》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句,正是描寫武漢長江大橋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橋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武漢市的標誌性建築。武漢長江大橋全長1670.4米,正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結構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橋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八個橋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中國橋樑工作者所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中國橋樑工作者的機智和精湛的工藝。

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

大橋建成之後,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極大的促進了武漢的發展。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大橋的建成意義更是在於將京廣鐵路連接起來,使得長江南北的鐵路運輸通暢起來。

大橋像一道飛架的彩虹,在長江天塹上鋪成了一條坦途。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由此實現了連接(兩線也因此而改稱為京廣線),南北交通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大促進了武漢市鐵路樞紐建設進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市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大橋通車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僅通車的頭5年,通過的運輸量就達8000多萬噸,縮短火車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節約的貨運費超過了整個工程造價。大橋通車前,一列鐵路貨車車廂經輪渡過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公路橋部分,30多年中過橋車流量逐年增長,1988年晝夜行車在3萬輛次以上。隨着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大橋的通過量也不斷增加,直接間接的經濟效益更難以計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維護保養

長江大橋的建設和養護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心呵護着大橋,他們每隔10年就要對大橋做一次全面細緻的「體檢」。武漢市在長江大橋上下游分別修建武漢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武漢長江隧道二七長江大橋等過江通道,分流武漢長江大橋的車流,減輕大橋負荷。

為保證和延長大橋使用壽命,一是需要靠養護,二是需要靠管理。很多橋樑出問題就是因為管理不當,超負荷運行。武漢長江大橋只要養護得好、管理得當,使用100年以上沒有問題。在交通量逐年增長、負荷已趨飽和的狀況下,仍能保證火車和機動車的正常通行。橋樑的常年維護內容為:鋼樑油漆翻新,橋面易損件翻修和橋頭堡裝飾層的維修。漢陽岸引橋發生過嚴重的病害,經維修加固後趨於穩定。

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的修建為以後長江各處修建大橋積累了成功經驗,培養造就了大批建橋骨幹。自建成通車以來,武漢長江大橋歷經50年風雨滄桑。武漢長江大橋每天的汽車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數千輛上升到近10萬輛;每天的列車通過量已增加到148對,296列。大橋上平均每分鐘有60多輛汽車駛過,每6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通過。大橋的荷載早已大大超過了建成之初。

半世紀來,武漢長江大橋歷經76次撞擊但並沒有傷筋動骨。經多次檢測表明:全橋無變位下沉,橋墩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禦每秒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衝撞,正橋的穩定性仍然良好。

2002年8月至9月,武漢長江大橋進行了首次大修。

2016年3月4日,建成59年的武漢長江大橋開始第二次大修,工程持續28天。

201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迎來60周歲生日。在這60年中,大橋歷經7次較大洪水、77次輪船撞擊考驗。從最近一次的「體檢報告」來看,全橋無變位下沉,橋墩可承受6萬噸壓力,可抵禦10萬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級以下地震和強力衝撞,24805噸鋼樑、8個橋墩無一裂紋,無彎曲變形,百萬顆鉚釘沒發現鬆動,全橋無重大病害。武漢長江大橋建橋時的設計壽命是100年,已經過去了60年,通過科學養護,大橋使用壽命或延長到150年。

旅遊建議

時間:武漢長江大橋全天開放,旅遊觀光四季皆宜,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涼爽,江風宜人;夏季氣候炎熱,傍晚佇立橋頭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碩果時節,看無限夕陽;冬季,要是有偶爾的小雪,站在橋頭,感覺世界分外妖嬈。

乘車:11、18、25、43、514、539、542、554、566、572、573、578、607、717、804、916路到臨江大道平湖門下車即到;也可從黃鶴樓步行至大橋。

門票:免費。橋頭堡內電梯:2元/人/次。

周邊景點:距離武漢大學約7.2公里,距離東湖約9.5公里,距離戶部巷約0.9公里,距離黃鶴樓約1.4公里,距離江漢路約3.9公里。

相關事件

第三套人民幣上的武漢長江大橋原圖鏈接來自 荊楚網 的圖片

入選人民幣

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將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正面圖案,印製在貳角人民幣上。

入選郵票

中國郵政於1957年發行武漢長江大橋內容的郵票,分為兩種。一種是8分面值,圖案內容為大橋側景,共發行1000萬枚。一種是20分面值,圖案內容為大橋鳥瞰,共發行700萬枚。

發行紀念章

為慶祝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1957年,由鐵路部大橋工程局武漢大橋工程局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聯合發行一套武漢長江大橋建成紀念章。紀念章為銅質。

入選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由國務院印發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在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布,武漢長江大橋入選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2016年9月,武漢長江大橋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6]

遭受擦撞

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達900噸的吊船正面撞上。

2011年6月6日凌晨,武漢港區受大雨影響突遇濃霧,長江江面能見度低。「長江62036」船隊進入長江大橋橋區水域時,能見度急劇下降。因該船隊隊形較大,在橋區水域內掉頭、拋錨,有較大風險和困難,「長江62036」採取相關安全措施後繼續下行。船隊通過長江大橋7號橋孔時,因操作不當,撞上了7號橋墩。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原油泄漏。大橋7號橋墩的西側有明顯的白色、黑色擦痕。

2015年9月17日,一艘起重船在通過武漢長江大橋時突然失控發生偏轉,與大橋5號橋墩發生擦撞,橋墩上被撞出一道明顯的痕跡,船體側面也出現了一道2米左右的凹痕。經過檢查,大橋安全未受影響。

視頻

武漢長江大橋相關的視頻

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武漢長江大橋


航拍大武漢—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