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錢塘江大橋(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境內橋樑)
錢塘江大橋(Qiantang River Bridge),又名錢江一橋,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錢塘江雙層桁架梁橋,位於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錢塘江上,由中國橋樑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1] 錢塘江大橋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8月8日; 分別於民國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鐵路橋、公路橋建成通車; 於民國26年(1937年)12月23日為阻斷侵華日軍南下而炸毀;於民國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復。 於2006年5月25日被列為中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錢塘江大橋北起上城區二龍山東麓,南至濱江區浦沿街道聯莊村上沙埠 全長1453米,公路橋寬9.14米,鐵路橋寬4.88米;橋面上層為雙向兩車道公路,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單線軌道鐵路,設計速度120千米/小時 [2]
中文名 | 錢塘江大橋 | 寬 度 | 9.14米(公路橋)、4.88米(鐵路橋) |
外文名 | Qiantang River Bridge | 車道規模 | 雙向兩車道 |
始建時間 | 1934年8月8日 | 軌道規模 | 單線軌道 |
投用時間 | 1937年9月26日 | 設計速度 | 100千米/小時(公路橋)、120千米/小時(鐵路橋) |
所屬地區 |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 途經線路 | 滬昆鐵路杭州繞行線 |
類 型 | 雙層桁架梁橋 | 管理機構 |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工務段錢塘江大橋車 |
長 度 | 1453米 | 間 |
目錄
目錄
- 橋樑位置
- 建設歷程
- 橋樑設計
- 建設成果
- 文化特色
- 運營情況
- 交通流量
- 價值意義
橋樑位置
錢塘江大橋位於杭州市區南端,六和塔東側約700米處,在浙贛鐵路南星橋站與錢塘江站之間,北起上城區二龍山東麓,南至濱江區浦沿街道聯莊村上沙埠,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鐵路、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3]
建設歷程
民國21年(1932年),杭江鐵路西興江邊至金華段已通車,繼續向玉山、南昌展築,浙西公路亦逐步發展,但因錢塘江一水之隔,鐵路、公路無法貫通,杭江鐵路南北兩岸貨物運輸均須先卸車裝船,待過江後再卸船裝車。為此,浙江省於民國22年成立專門委員會,研討修橋事宜。同年7月,浙江省建設廳成立「錢塘江橋工委員會」,由廳長曾養甫任主任委員。8月,茅以升任主任委員,組織考察研究,擬定橋建方案。[4]
最終,由橋樑專家茅以升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獲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採納,項目總投資510萬銀元,比美國橋樑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200萬銀元。
民國23年(1934年)8月8日,錢塘江大橋開始動工興建;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舉行開工典禮。
民國26年(1937年)8月14日,建設中的錢塘江大橋遭遇到侵華日軍空襲;9月26日,鐵路橋通車; 11月17日,公路橋通車;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對錢塘江大橋實施爆破,只留下殘存的橋墩。
民國33年(1944年)10月,侵華日軍修通鐵路橋(公路橋未修復)。
民國36年(1947年)3月,錢塘江大橋臨時通車。
民國37年(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錢塘江大橋成功被修復。
民國38年(1949年)5月3日,錢塘江大橋被往南撤退的國民黨工兵部隊炸毀了鐵路橋的部分鐵軌,但由於中共地下黨的保護,橋樑的其他部分沒有損壞。
1950年4月,錢塘江大橋臨時修復。
1953年9月,錢塘江大橋六號墩修復,從此大橋全面修復完工。
1954年3月,錢塘江大橋恢復使用。
2000年,錢塘江大橋更換了公路橋的橋面板。
2006年,錢塘江大橋鐵路橋面進行維護;1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8月,錢塘江大橋進行大修,主要修復正橋共有16孔的其中兩孔。[5]
橋樑設計
橋樑結構
錢塘江大橋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為鋼結構桁梁橋,分為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
上部結構
正橋為含鉻合金鋼簡支桁架;引橋為鋼拱,以炭鋼製造的桁架式雙鉸系杆拱。北岸引橋西鄰六和塔,北接虎跑山谷,引橋宏偉壯觀。正橋兩端各建橋頭堡,橋頭堡下作為橋下交通之用。 劉漣清 上海鐵路局志編委會.第二節 公鐵兩用橋.中國鐵道出版社:
下部結構
正橋橋墩均系鋼筋混凝土空心橋墩,以氣壓沉箱法下沉,自北起第1至第6號墩墩底在基岩上,第7至第15號墩墩底深入到沖刷線以下3-4米,置放在27-30米長的木樁上。木樁每墩160根,均深達岩層。橋的上層為雙車道公路和人行道,以懸臂對稱伸出鋼樑,鋪築鋼筋混凝土板而成。橋的下層為標準軌距單線鐵路,每孔鋼樑兩側設有避車台。
設計參數
錢塘江大橋全長1453米,寬9.1米,高7.1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16孔,橋墩15座。上層公路橋,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1.5米。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
上部結構
正橋共16孔,單孔跨度67米,重260噸;引橋長50米。跨度為48.8米,共4孔(北岸3孔,南岸1孔)。正橋兩端各建橋頭堡1座。橋頭堡下。各架16米上承鈑梁1孔。北岸公路引橋長288米,在公路引橋的兩端各建一座15米的平台。在兩座平台間,建50米的鋼拱3孔,以承托公路,橋下則為鐵路路基;北端公路自平台上向上下遊方向分為兩支,成八字形,各建9.2米鋼筋混凝土框架5孔,分別連接杭富公路及市區道路。南岸公路引橋長93米,其布置與北岸基本相同,但較簡單,有15米及9.2米的平台各一座,中間建50米的鋼拱1孔。平台以南,僅有通西興江邊一線,建有9.2米鋼筋混凝土框架2孔連接溝通。
下部結構
正橋橋墩15座,木樁每墩160根。橋的上層車行道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2米。設計載重人行道為391千克/平方米,汽車道為H-15級。橋的下層鐵道寬4.88米,高6.7米。設計活載為古柏氏E-50級。[6]
設計速度 | 100千米/小時(公路橋)、普通列車為160千米/小時,貨運列車為60千米/小時(鐵路橋) |
車道設置 | 雙向兩車道 |
軌道設置 | 單線軌道 |
荷載等級 | H-15級(公路橋)、E-50級(鐵路橋) |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選址
由於錢塘江底的地質情況相當複雜。江底有些地方有40多米深的淤泥,下面還有厚厚的粗砂卵石,最底下的岩層又自北向南有明顯傾斜。經過反覆比較,建橋者們最終將橋址選在江底淤泥較薄、水勢相對較緩的杭州六和塔附近的月輪山下。
打樁
為了使錢塘江大橋橋基穩固,需要施工人員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由於木樁立於沙層之上,而且沙層又厚又硬,打輕了下不去,打重了斷樁。面對這種困境,施工人員經過實地調研,決定採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衝出深洞再打樁的「射水法」,這是世界橋樑建築史上首次採用氣壓法沉箱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該方法一經採用就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加快了工程進度。 [7]
建立橋墩
為了解決錢塘江水流湍急,難以施工的狀況,施工人員創立「沉箱法」。他們將鋼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裡的水,工人在箱裡挖沙作業,使沉箱與木樁逐步結為一體,然後在沉箱上再築橋墩。最終建成的大橋橋墩,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建築。每個橋墩底部是130根30米長打入江底的木樁,木樁上安放長18米,寬11米,高6米,重達600多噸的混凝土沉箱,沉箱上建橋墩,橋墩頂部離江面10多米高。[8]
架設鋼樑
由於傳統建設大橋鋼樑採用「伸臂法」需要等到橋墩按照順序全部建好之後,鋼樑才能夠從兩岸逐步深入江心合攏。但是為了趕工期,橋墩完工的次序被打亂,因此錢塘江大橋不適合採用這種方法。為此,以茅以升為代表的施工團隊虛心請教熟悉錢塘江水文規律的當地人士,充分發揮施工人員集體智慧,最終發明了「浮運法」,把整孔鋼樑裝載在二條灌上半艙水的船上,巧妙利用錢塘江涌潮的落差,把鋼樑安全安裝到位。
文化特色
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錢塘江大橋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9]
2018年1月,錢塘江大橋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旅遊資源
錢塘江大橋是杭州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主要由錢塘江大橋紀念館、[[]茅以升]]銅像和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組成。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位於錢塘江大橋西北側,由原上海鐵路局建造,於1999年12月14日開館,總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共分為三個展廳,包括「建橋序曲」、「攻克難關」、「歷經滄桑」、「養橋護橋」、「卓越成就」、「茅以升生平」六個篇章,紀念館收藏有收藏有建橋、修橋等實物70多件,以及茅以升手稿、著作和使用過的辦公生活用品40餘件。
茅以升銅像
茅以升銅像位於錢塘江大橋北堍,該像為全身銅像,是為了懷念橋樑專家茅以升,同時也提醒着人們不忘錢塘江大橋的這一段慘痛的傳奇歷史。[10]
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
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錢塘江大橋北岸,占地16畝,陳列館面積800平方米,館外廣場1000平方米。廣場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陳列館於1968年11月開館,全館陳列蔡永祥烈士事跡,系統地介紹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難家史、成長過程和入伍後忠於職守、守護大橋,最後為搶救列車、保衛大橋而英勇獻身的英雄事跡。[11]
文學作品
茅以升炸橋前曾賦詩一首:徒地風雲突變色,揮淚炸橋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此詩流露出茅以升被迫炸橋的無奈,以及今後復建的決心,詩中第三句「五行缺火真來火」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把「錢塘江橋」聯繫起來,你就能看出這第三句的韻味來。因為前四個字的偏旁是金、土、水、木,唯獨沒有火。沒想到,炸橋後,五行不缺火了,橋卻斷了。
運營情況
交通流量
截至2015年9月,錢塘江大橋日均通汽車數萬輛,列車60餘趟。 據2017年12月《風雨洗禮八十載——紀念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80周年》一文顯示,錢塘江大橋主要通行滬昆和蕭甬方向普速列車,每天通行30多對。
建設規劃
據2017年12月《風雨洗禮八十載——紀念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80周年》一文顯示,錢塘江大橋途徑鐵路將被改造成為城際鐵路。未來遊客乘坐高鐵到杭州後,可乘坐這條城際鐵路,慢游杭州。這將降低大橋的承載,線路運行速度120至160千米/小時,適合大橋的狀況。
價值意義
錢塘江大橋是茅以升在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和建造的中國第一座公鐵兩用現代化大橋。這座建成於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橋,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民鐵道網 評)[12]
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9-04-02
- ↑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9-03-24
- ↑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9-01-10
- ↑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19-01-10
- ↑ 浙江在線,引用日期2019-04-02
- ↑ [劉漣清 上海鐵路局志編委會.第二節 公鐵兩用橋.中國鐵道出版社:《上海鐵路局志》/第二篇 鐵路建設-第五章 特大橋,2004年3月:190-192]
- ↑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4-02
- ↑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4-02
- ↑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8-13
- ↑ 中國紅色旅遊網 ,引用日期2019-04-02
- ↑ 杭州市文化館,引用日期2019-04-02
- ↑ 人民鐵道網,引用日期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