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栖霞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栖霞寺22.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204009632&di=11805d990cec93bb85e99440c14c1e82&imgtype=0…”)
 
行 18: 行 18: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摄山栖霞寺为南朝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初齐,居士明僧绍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无量寿经》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无量寿佛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
+
 初齐,居士[[ 明僧绍]] 隐居于此,会法度禅。师自黄龙来,讲《[[ 无量寿经]] 》于山舍,僧绍深敬重之,因舍为寺以奉。时为齐永明七年也。后僧朗法师来自辽东,大弘三论之学,世称为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先是僧绍欲于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纬继其志,与度禅师就西峰石壁造[[ 无量寿佛]] 及二菩萨,高俱三丈有余。
  
 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千佛岩。
+
 梁大同中,齐文惠太子与诸王又吝造大小诸佛像于[[ 千佛岩]]
  
 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
 隋仁寿元年,[[ 隋文帝]] 于八十三州造[[ 舍利塔]] ,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济州灵岩寺并称为天下四绝。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
+
 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唐代寺运益隆,遂与台州[[ 国清寺]] 、荆州[[ 玉泉寺]] 、济州[[ 灵岩寺]] 并称为天下四绝。[[ 鉴真]] 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
  
 
 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行 32: 行 32: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明末清初云谷觉浪二师并加修葺。
  
 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设行宫于栖霞,益增殊胜。
+
 清[[ 乾隆]] 帝五次南巡俱设[[ 行宫]] 于栖霞,益增殊胜。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以后乃趋萧条。
行 43: 行 43: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中国佛教协会]][[ 赵朴初]] 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 中国佛学院]] 栖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戒律、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
+
1984年9月,栖霞山佛学院招收了56名学僧,他们来自19个省的43所寺庙,在这里进行了两年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佛教史、佛教三经、[[ 百法明门]] 论、五蕴论、唯识三十论要释、[[ 戒律]] 、语文、历史、地理、时事政策、外语等十几门课程。
  
 
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198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一部分报考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一部分回到原来寺庙从事寺庙教务和管理工作。
 +
 +
== 历史地位 ==
 +
[[File:栖霞寺55.jpg|缩略图|右|[http://www.66lc.com/pic/003/002/358/00300235874_5da210bd.jpg 原图链接][http://www.66lc.com/system/2017/04/26/012733195.shtml 来自鹿城新闻网图片]]]
 +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
 +
 +
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 ,即传授所学,周因而着《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旧说,使三论学重旧纯粹。在栖霞山,僧朗游于法度的门下,后继承法度的栖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怀等十人到栖霞山从他学习三论大义,其中僧诠学有成就。嗣后数代相传,遂有“摄岭相承”的宗派。
 +
 +
僧朗受学之后,始终隐居栖霞山,住止观寺,故有山中师、止观诠等称号,一生精研三论,成就卓著。僧朗的门下有兴皇寺法朗,长干寺智辩,惮众寺慧勇,栖霞寺慧布,称为诠公四友。由于他们的宣扬,摄岭三论之学越发恢宏。其中传承学统而开辟后来一宗规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者当数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藏七岁从法朗出家,勇猛精进,成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后,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说法,听众踊跃,世称嘉祥大师。后又应[[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栖霞山与三论宗紧密相联,栖霞寺也以[[三论宗]]的祖庭而名扬天下。
 +
 +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
 +
 +
== 建筑格局 ==
 +
[[File:栖霞寺77.jpg|缩略图|右|[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8/0316/15211792285652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naic.org.cn/html/2018/gjsy_0316/40850.html 来自中国民族建筑网图片]]]
 +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
 +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
 +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
 +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
 +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
 +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於 2019年10月16日 (三) 11:46 的修訂

棲霞寺 (南京市棲霞區景點)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下,棲霞寺不僅規模宏大,殿宇氣派非凡,是南京風景最佳處,且因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聲名顯赫。棲霞寺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之一,歷經戰火。

棲霞山寺風景區總面積約批860公頃,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兩澗即龍山、虎山、中峰、桃花澗、中峰澗組成。因山中盛產各類藥材,食之可以攝身,故又名攝山。

歷史沿革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初稱棲霞精舍,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

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于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

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

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時改名功德寺、隱君棲霞寺。唐代寺運益隆,遂與台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絕。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未成,歸途曾駐錫於此。

南唐時重修棲霞寺改名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明末清初雲谷覺浪二師並加修葺。

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設行宮於棲霞,益增殊勝。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太平天國以後乃趨蕭條。

民國初年,詩僧宗仰自金山來稍事復興,未竟全功而歿。其後寺僧以水泥修補千佛岩,佛首塗抹失真,識者臧馬。解放以來政府對此名剎甚為關注。1919年重建棲霞寺。

1963年中日兩國飾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舉行紀念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動,日本佛教界以鑒真和尚雕像齋贈中國,奉安此寺。

1966年,四凶之亂,經像法器多遭破壞,寺僧散於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毀,殿堂賴部隊保護未受摧殘,鑒真像亦幸無恙。中國佛教堂供奉鑒真像,以為中日世代友好之紀念。如此千年古剎今後宜如何保護,蓋後之責也,固略述棲霞寺之盛衰往跡以諗來者。

1979年,修復後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親筆撰寫了《重修棲霞寺碑文》,對棲霞寺1500年的歷史作了總結和介紹。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在南京棲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棲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歷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

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歷史地位

三論宗的根本論典是印度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故名。又因注重宣揚「諸法性空」,亦稱法性宗。此宗以「二諦」和「八不」之說為中心,發揮宇宙萬法「緣起性空」之理。在中國的淵源自鳩摩羅什譯出「三論」後,即為僧睿、僧肇、僧導、曇影等相繼研究,其中以僧肇最為出名,與鳩摩羅什並稱為「什肇之學」。

什肇之學,原流行於北方,後得僧朗傳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鐘山草堂,遇見隱士周 ,即傳授所學,周因而着《三宗論》。當時江南成實宗很盛,三論的玄綱幾乎斷絕,僧朗來到江南,非難成識大乘師,破斥從來認為三論與成實一致的舊說,使三論學重舊純粹。在棲霞山,僧朗游於法度的門下,後繼承法度的棲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懷等十人到棲霞山從他學習三論大義,其中僧詮學有成就。嗣後數代相傳,遂有「攝嶺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學之後,始終隱居棲霞山,住止觀寺,故有山中師、止觀詮等稱號,一生精研三論,成就卓著。僧朗的門下有興皇寺法朗,長干寺智辯,憚眾寺慧勇,棲霞寺慧布,稱為詮公四友。由於他們的宣揚,攝嶺三論之學越發恢宏。其中傳承學統而開闢後來一宗規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者當數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吉藏。藏七歲從法朗出家,勇猛精進,成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後,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紹興)嘉祥寺說法,聽眾踴躍,世稱嘉祥大師。後又應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註疏,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棲霞山與三論宗緊密相聯,棲霞寺也以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天下。

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淵源於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宗,三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主要典據,由鳩摩羅什翻譯,流傳中國。在中國實際完成三論一宗的大業者為隋代吉藏。該宗着重闡揚諸法性空的理論,也稱法性宗。該宗建立「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以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緣起),離開眾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性空)。一切眾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為無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與否,關鍵在於迷悟。

建築格局

棲霞寺占地面積40多畝,共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寺前左側有明徽君碑,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所題。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貴文物。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着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鰲頭,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讚嘆。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藏着漢文《大藏經》7168卷,另有各種經書1.4萬餘冊。在佛龕中供奉着釋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經樓左側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着鑒真和尚脫紗像,陳列着鑒真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鑒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寺內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着彩,是台灣僧人星雲大師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掛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寺外右側是舍利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七級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約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欄杆,基座之上為須彌座,座八面刻有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圖」,有白象投胎、樹下誕生、九龍浴太子,出遊西門、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圖之上為第一級塔身,第一級塔身特別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離較短,五層檐由下至上逐層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灘兩石競,龕坐一佛。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樂天、供養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頂剎柱為蓮花形。整個舍利塔造型精美,不僅是隋唐時期江南石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珍貴實物。